清代名人的“狗联”

浏览

清代道光、咸丰、同治“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山西寿阳人,为人和善。有一年春天,他与平定州的张穆一同从京城到寿阳芹泉驿下榻。当地郭秀才听说后,专程拜访祁、张二人。但张穆见郭来到,只是鼻子里哼了一声,躺在坑上动也不动。祁隽藻趁郭入厕之时,对张穆说:“郭秀才虽是乡民,也是有学识之人。你与他虽非同州同县,却也是山西老乡,你怎能不起身相见呢!”那知张穆说:“他一个穷秀才,也配来见我……”不料郭秀才正好返回,听到了张说的这一句话。却装作没事一般。这时,祁隽藻为了解此尴尬,忙打圆场说:“张大人与郭秀才初次相逢,何不对句诗文解解闷?”张穆忙出上联云:“公寓寓寓公。”言下之意这里是公寓,你郭秀才一个草民,请赶快离开。郭秀才对张的傲慢态度早已窝了一肚子火,一指门外的狗窝对道:“狗窝窝窝狗”。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这是《礼记·曲礼》开篇中的名句。明代流传一个故事,说阎王爷要惩罚一常读白字的塾师来生变畜生,塾师请求变“母狗”。阎王爷问他原因,塾师说《礼记》中有“临财母狗得”、“临难母狗免”,故变母狗有好处。这位塾师做死鬼还读白字。真是白到了底。后来,有关这两个白字的对联故事还不少。如清·梁章钜《巧对录》载,清代苏州人韩菼未中进士前,曾在一富贵人家任教。一日韩菼外出,主人亲自授《礼记》时,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这时一路过名士听见笑着说:“曲礼一篇无母狗。”此时适逢韩菼回来,便随口说道:“春秋三传有公羊。”于是,“曲礼一篇无母狗,春秋三传有公羊”,遂成了一副无懈可击的对联。但有资料说,上联系韩菼听到一塾师读“临财母狗得”时所出,下联系一姓李的学生代塾师所对。韩菼十分赞赏李姓学生的才华,据说任尚书时,还四处寻找这名学生,将他调到京城任职。另有资料说,上联是郑板桥为一读白字塾师所出,下联为塾师所对。另外,与此大同小异的对联还有“四书(或“六经”)无母狗:三传有公羊”等。韩菼,字元少,别字慕庐,康熙间会试、殿试皆第一,由修撰累官至礼部尚书,

清代中叶,云南建水县有位名叫曾斌(一说曾彬)的人,傲岸不羁,蔑视权贵,虽省试第一,因看透了官场而不去就职,在家乡常替老百姓办好事。据说建水县有段时间天灾人祸交加,乡亲们请曾斌进京说几句话。曾斌沿途乞讨到达京城,不料各个官署不让进。他气愤极了,脱口吟出一联:“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院。”此联大快人心,因而广为传诵。但《乡土》杂志1994年2期刊文说,上联是曾斌找巡抚为百姓申冤时巡抚所出,下联为曾斌所对。

清乾隆进士阎循观(1724~1769),山东昌乐人,官吏部考功主事。后无意仕途,告病而归,在乡间著述之余,关心农桑。有一年春耕时节,他见村民晒粪场上,群鸡争相刨粪觅食,随吟上一联“农忙鸡刨粪”,但苦无下联,怏怏回家。他走进家门,见锅碗散在地上尚未刷洗,便对只顾自己梳妆打扮的妻子说道:“夫人是圆圈一裤腚,尖尖两鞋脚,如此而已。”他妻子闻言,正要发作时,刚巧家犬进来,走到锅前伸舌就舔。妻子急忙起身去赶狗,阎循观说:“且慢,此狗送下联来了!”妻问其故,阎说:“刚才在外得一上联‘农忙鸡刨粪’,未得下联,你看,狗把锅舔干净了,不正是绝妙下联‘妇懒狗刷锅’”

清代吴承谟任芜湖县令,在接印前一日,他挂出四副对联作为安居告示,其中一副大堂联云:“人人论功名,功有实功,名有实名。存一点掩耳盗铃之私心,终为无益;官官称父母,父必真父,母必真母,做几件悬羊卖狗的假事,总不相干。”这虽是封建时代七品芝麻官的施政纲领,但如今读来,仍不无意义。

清·李伯元撰《南亭四话》载,清末某人花钱买得一官,上任之日,其友赠一联曰:“到处不妨摇狗尾;有时亦可缩龟头。”此联教给他混迹官场的两个“法宝”:一是要向主子摇尾乞怜,二是遇事要缩头自保。

“谋生梦好鸡常破;索债人多狗不闲。”这是“对联才子”钟耘舫写的一副春联。谋生的美梦刚做到好处偏被鸡叫声惊破,索债的人接踵而至,弄得狗叫个不停,试想这种生计何等窘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