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记》读后感8篇300字

浏览

本文含读《流浪记》有感、《三毛流浪记》读后感(276字)、苦儿流浪记读后感(312字)、三毛流浪记读后感(321字)、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333字)等300字左右的读后感优秀作文8篇,供您参阅。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_276字

这个周末,我读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

这本书讲了三毛在外面到处流浪,遇到了各种各样不幸的事。三毛首先在森林里来了一次"荒野求生",于是又通过步行,来到了大城市——上海。他身无分文,连最便宜的烧饼都买不起,吃不饱穿不暖,还经常被人欺负,他去印刷厂工作的时候,由于他对印刷机充满好奇心,结果被老板怀疑是在破坏机器,被老板赶出了工厂;他在路边帮人擦鞋时,又被城管抓走了……后来,他有几次被好心人收养了,但还是有不幸的事降临在他身上。

三毛在旧社会经历了很多苦难,但我觉得他是一个勇敢、善良的人。我们现在生活很美好,更要好好珍惜。

303班马弘毅

成语各种各样:具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或具有各不相同的种类。如:罗瑞卿西安事变周恩来同志》:“各种各样的人,抱着各种各样的想法,川流不息地来访。”又如:社会上的人各种各样。

成语川流不息:川:河流。形容行人、车马等象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如:南朝·梁·周兴嗣《千字文》:“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又如:两个丫头,川流不息的在家前屋后的走,叫的太太一片声响。——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七回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_283字

我今天看了《三毛流浪记》,感觉心情很沉重。书中的三毛孤苦伶仃的,没有家,没有亲人,四处流浪,到处乞讨。

其中有一个故事我特别有印象。他一年四季只有一身衣服,穿得都破了,没人帮他缝补,他只好借了针线自己缝,可是口子实在太大了,根本缝不起来,他灵机一动,找了一只废弃的木桶,套在身上。我觉得三毛好可怜,小小年纪就要靠自己生活。想想我们的生活多幸福啊!夏天有短袖短裤,冬天到了,妈妈早就为我们准备了厚厚的衣服,白天,我们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晚上,我们睡在柔软温暖的被窝里,想想三毛,他什么都没有……

我应该好好学习,珍惜我现在的幸福生活。

303班胡宇轩

成语窗明几净:几:小桌。形容房间干净明亮。如:宋·苏辙《寄范文景仁》诗:“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又如:窗明几净,是一间雅洁的书房。——华而实《汉衣冠·序幕》

成语明窗净几:形容室内明亮、整洁。如:宋·欧阳修《试笔》:“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又如:欣然为我解东阁,明窗净几舒华茵。——宋·苏澈《寄范文景仁》诗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_308字

我今天要写的是关于《三毛流浪记》的读后感。

《三毛流浪记》的作者是:平民画家张乐平爷爷,也称"三毛之父”。张乐平爷爷看起来慈眉善目,很喜爱三毛。《三毛流浪记》里有很多篇小故事,而且讲的都是三毛流浪的点点滴滴,整天受风吹雨打、日晒雨淋的,还天天被别人欺负,既要干苦力活,又要挨打,真是可怜,悲惨不已啊!再看看我们:整天吃好的、住好的、玩好的,可是三毛被他师父又打又骂的,过个六一儿童节都得被捆起来给给那些有钱人的孩子看。

我感觉三毛是个热爱人民、乐于助人、怀着一颗金子般的心的小孩子,从不吵不闹,我们要向他这种优秀的品质学习!

《三毛流浪记》真好看,像三毛这样的小孩子将来肯定能做大事!

303班朱子墨

成语风吹雨打:原指花木遭受风雨摧残。比喻恶势力对弱小者的迫害。也比喻严峻的考验。如:唐·杜甫《三绝句》:“不如醉里风吹尽,可忍醒时雨打稀。”又如:不是夸大和开心,它本身就太轻飘,禁不起风吹雨打的缘故吗?——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非有复译不可》

成语点点滴滴:一点一滴,形容数量非常少。如: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眼光四射,口中流出涎来,点点滴滴,滴在水内。”又如:学习要靠点点滴滴地积累。

苦儿流浪记读后感_312字

苦儿流浪记时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家艾克多.马洛写得他出生于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律师家庭,他一生写过七十多部小说其中这本书最为著名,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苦儿名叫雷米是一个弃儿被一家农户收养。他生性善良天真,在慈母的呵护下过着贫穷而又宁静的生活。雷米命运坎坷,八岁时凶恶的养父把它卖给了品德高尚而又身份神秘的维泰利斯。于是他一路与动物为伍靠卖一杂耍为生,后来在维泰利斯遭冤入狱时遇到了善良的贵妇人和她的儿子过上了奢华的生活。在维泰利斯出狱时把她领走一心要把它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最后他找到了他的生母竟然是那个贵妇人。

这本书内容精彩作品无论是审美价值还是主题内涵都远远超过了一般的情节剧

1月20日

马怡珊/着

成语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如:《汉书·刘辅传》:“天下不可户晓。”宋·楼钥《缴郑熙等免罪》:“而遽有免罪之旨,不可以家谕(喻)户晓。”又如:与其作不能行远不能普及之秦汉六朝,不如作家喻户晓之《水浒》《西游》文字也。——胡适《逼上梁山》

成语逼上梁山:比喻被迫起来反抗。现也比喻被迫采取某种行动。如: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十一回:“林冲雪夜上梁山。”又如:可以说差不多的人都是逼上梁山的。——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二十八章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_321字

我读了三毛流浪记后知道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三毛是个没有爸爸妈妈的流浪孩子。他孤苦伶仃的好可怜。每当三毛看到小羊、小鸡、小猫、小狗都有妈妈可三毛没有,再看到这些小动物要受到伤害时都有妈妈上前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时,三毛忍不住哭了应为他受到欺负和伤害时没有妈妈来保护。

三毛虽然很穷很可怜,但是他很有爱心。看到流浪的老人和比自己小的小朋友时总会把自己要来的食物分给他们一些吃。他还会很关心流浪的小动物。可是三毛为了能活命,他给有钱的人干活、看小孩、拉车,可是到了最后都不行因为那些有钱人不给钱还打人很受气。可三毛不放弃继续努力也不怕别人笑话。就这样三毛在艰难困苦和饥饿中长大了。

我们也应该学习三毛不怕苦、不怕累积极克服苦难的精神。

成语孤苦伶仃:孤苦伶仃[gū kǔ líng dīng],意指“孤苦伶仃”之“伶仃”,典源作“零丁”。“零丁”同“伶仃”。形容孤单贫苦,无依无助。语本晋·李密〈陈情表〉。[源]晋·李密〈陈情表〉(据《三国志·卷四五·蜀书·邓张宗杨传·杨戏》裴松之注引《华阳国志》)引)晋武帝立太子,徵为太子洗马,诏书累下,郡县偪遣,於是密上书曰:“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见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早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亦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典故]“孤苦伶仃”原作“零丁孤苦”,见於晋·李密〈陈情表〉。李密的父亲早亡,母亲又被舅舅逼迫改嫁,由祖母养育而成,故李密事奉祖母极为孝顺。晋武帝时,朝廷徵召他出任官职,但李密认为祖母年事已高,不可无人奉养,故上〈陈情表〉婉辞,文中言辞哀切恳挚,武帝大为感动,於是赐予祖孙二人奴婢与食米,使他得以终养祖母。〈陈情表〉中有一段说道:“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意思是说: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一直到九岁都还没办法自己走路,就这样孤单困苦地成长。文中“零丁”是个联绵词,为孤单没有依靠的样子,亦可作“伶仃”或“伶丁”,後来“孤苦伶仃”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孤单贫苦,无依无助。

成语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形:指身体;吊:慰问。孤身一人,只有和自己的身影相互慰问。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如:晋·李密《陈情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又如: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非常可怜。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_323字

前几天,我读完了《三毛流浪记》这本书。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毛生下来就是个孤儿,他看见小狗、小鸡和小鸟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可自己没有,他非常伤心。有一天,一个渔夫看见了三毛,很同情他的遭遇,收养了他。可是有一天,悲剧发生了,日本人杀害了那个渔夫,三毛慌忙逃到岸上,无奈之下,只好自食其力去找工作。

三毛找了很多工作,在街头上表演、在饭店洗完、帮厨……可是都失败了,但是三毛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很多爸爸妈妈都给他买各种好吃的、好穿的,可是过不了几天,那些爸爸妈妈们又都不要他了,三毛又只能四处流浪……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体会到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是多么的可怜啊!可是三毛,依然是那么勇敢、坚强、乐观和正直,我要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303班周子祺

成语自食其力: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如:《礼记·礼器》:“食力无数。”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又如:居贫,自食其力,隐田里间,以教授为业,非义不为,人敬惮之。——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

三毛流浪记读后感_328字

暑假,我看了好几本课外书,其中《三毛流浪记》这本书给我感受最深。

书中的三毛是个孤儿,没有家,每天穿着破烂的衣服四处流浪,晚上只能睡大街。他每天以讨饭为生,常常饿肚子。更惨的是,三毛还要遭受路边人嘲笑和欺负,以致身上到处是伤。但是三毛能忍,也勇敢,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我看着书中的三毛,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深深地体会到没有父母的孩子是多可怜啊!与三毛相比,我生活在爸爸妈妈身边,有他们的爱护和疼爱,有好吃的,也有漂亮的衣服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是我有时候稍有不顺心,就大发雷霆,这是多么不应该呀!

我要感谢这本书,它让我明白了一句话,“身在福中不知福”。以后我要向三毛学习,不怕苦,不怕累,还要学会容忍和勇敢。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成语大发雷霆:大发雷霆[dà fā léi tíng],意指盛怒时大声斥责,声如雷霆,令人惊恐。形容大发脾气,大声责骂。语本《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源]《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及公孙渊背盟,权欲往征,逊上疏曰:“渊凭险恃固,拘留大使,名马不献,实可雠忿。蛮夷猾夏,未染王化,鸟窜荒裔,拒逆王师,至令陛下爰赫斯怒,欲劳万乘泛轻越海,不虑其危而涉不测。方今天下云扰,群雄虎争,英豪踊跃,张声大视。陛下以神武之姿,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雄杰,皆摧其锋。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臣闻志行万里者,不中道而辍足;图四海者,匪怀细以害大。强寇在境,荒服未庭,陛下乘桴远征,必致闚 ,戚至而忧,悔之无及。若使大事时捷,则渊不讨自服;今乃远惜辽东众之与马,奈何独欲捐江东万安之本业而不惜乎?乞息六师,以威大虏,早定中夏,垂耀将来。”权用纳焉。[典故]据《三国志·卷五八·吴书·陆逊传》载,汉献帝建安十年,曹操击杀袁绍长子袁谭,其弟袁熙、袁尚投奔辽东小国乌桓。曹操隔年又再追击,准备一举消灭袁氏残余势力,二人转而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但公孙康顾忌袁氏窃己位,便斩袁氏兄弟首级献给曹操,曹操封他为襄平侯。公孙康死後,弟公孙恭继任,但等公孙康次子渊长大後,夺其叔父之位。魏明帝曹叡封公孙渊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但公孙渊对魏其实早有反意,曾与吴国密商抗魏之事,吴主孙权故而亦遣使者赴辽东,欲封他为燕王。可是公孙渊害怕此举会马上引发魏国的攻击,於是斩了吴国来使,并将首级送予曹叡。孙权因使者迟迟未回而知公孙渊背盟,大怒,想即刻出兵征讨。当时他的手下有一大将陆逊,熟知兵法,富雄才大略,颇得孙权的赏识与信赖。他认为此时出兵大为不妥,故上书劝谏说:“公孙渊仗恃自己占有险要之地,便斗胆拘留本国使节,也不纳献以示忠诚,这样的行为确实可恨,才会使您在盛怒之下,完全忘了危险,不顾一切地想出兵征讨。然而,当天下纷扰如云,您在诡谲多变的局势当中,都还能把持英明的心智,先後击败曹操、刘备、关羽等当代豪杰,今日却因一点小事就发起这样大的脾气,犯了可能深陷危机的大忌,要知四周的强敌都在伺机而动。这种轻率的举动,实在令人疑惑。况且您向来有四海之志,何必为区区的公孙渊妨碍大业,只要按部就班,所战皆捷,难道小小的公孙渊会不自动归顺吗?当下实在无须为那蛮荒的辽东之地,而舍弃固守现有的大好江山啊!”孙权听了後便取消出兵的打算。但公孙渊终究叛魏,魏将司马懿带兵平乱,渊粮尽投降,与其子公孙修俱被杀害。当时陆逊劝谏孙权时就以“雷霆之怒”来比喻极度的愤怒,後来“大发雷霆”这句成语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大发脾气,大声责骂。

成语雷霆之怒:雷霆:霹雳。象霹雳一样的盛怒。形容愤怒到了极点。如:《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违垂堂之戒,轻万乘之重,此臣之所惑也。”又如:主公暂息雷霆之怒,这牛皋是一员勇将,乃是岳飞的结义兄弟也。——清·钱彩《说岳全传》第二十九回

苦儿流浪记的读后感_333字

我在寒假里看了几本书,最吸引我的是《苦儿流浪记》。这本书主要写了雷米小时候被小偷偷走了放在巴黎的路边,巴伯兰妈妈收养了她。但是巴伯兰爸爸把雷米卖给了耍马戏的维泰利斯,从此,雷米和维泰利斯过这颠沛流离的生活。不久,维泰利斯被饿冻死了。好心的花农收养了可怜的雷米,雷米住了一段时间,花农遇上了麻烦,雷米又去流浪。后来雷米经过千心万苦找到了自己的母亲。

小雷米虽流浪漂泊、历经磨难,但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矢志不渝的真诚爱心,伴他闯过了一道道难关,他就像温暖灿烂的阳光在融化着冰川大山。我被雷米那不怕苦难的精神所打动,也被雷米那勤奋好学,富有孝心的精神所感动,和苦儿比,我实在是太幸福了。我以后要学雷米那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还要报答帮助过我的人要有一片孝心,并且勤奋好学。

成语矢志不渝:表示永远不变心。如:《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又如:她爱的是四敏!矢志不渝的爱着。——高云览《小城春秋》第17章

成语颠沛流离:颠沛流离[diān pèi liú lí],意指“颠沛”,比喻世道衰乱或人事挫折。语出《论语·里仁》。“流离”,流亡离散。◎语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颠沛流离”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源]《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末年,盗贼群起,发军击之,将吏放纵於外。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军开东方诸仓振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澹官以禀之,吏盗其禀,饥死者什七八。莽耻为政所致,乃下诏曰:“予遭阳九之阸,百六之会,枯旱霜蝗,饥馑荐臻,蛮夷猾夏,寇贼奸轨,百姓流离。予甚悼之,害气将究矣。”岁为此言,以至於亡。《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朕既不明,变异数见,岁比不登,食廪空虚,百姓饥馑,流离道路,疾疫死者以万数,人至相食,盗贼并兴,群职旷废,是朕之不德而股肱不良也。[典故]“颠沛流离”系由“颠沛”及“流离”二语组合而成。“颠沛”出自《论语·里仁》,内容记录孔子说过的一段话,他主张人们应该用正当的方法去取得富、贵,远离贫、贱。君子如果失去仁德,还能被称为是君子吗?一个真正的君子无论是在仓卒之间,或是在世道衰乱、人事挫折的环境中,都会守住仁德,不会做出违背仁德的事情。“流离”则是出自《汉书·卷二四·食货志上》。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先是贬低外族,开启战端;之後又一味仿古,更改既有的制度法令,末年又遇到乾旱谷物歉收,一时间天下动乱,百姓生活陷入困境。王莽认为田地会没水灌溉,作物遇上霜害和蝗灾,导致连年灾荒,加上外族侵犯,盗贼群起,使得百姓流亡离散,都是因为他正遭到厄运。没多久之後,新朝就灭亡了。“流离”的典源又见《汉书·卷四五·蒯伍江息夫传·蒯通》、《汉书·卷八三·薛宣朱博传·薛宣》。〈蒯通传〉内容则是表述谋士蒯通为齐王韩信分析天下局势,说到刘邦和项羽相争多年,造成人民惨死,流亡离散荒野。因而建议齐王韩信发挥手握重兵的影响力,进而与楚、汉三足鼎立。〈薛宣传〉内容则是表述汉成帝责备薛宣在六年宰相任内,怠忽职守,导致国家谷仓空虚,使得百姓挨饿,流亡离散各地,几万人因此生病而死。後来“颠沛”和“流离”被合用成“颠沛流离”,用来形容生活困迫不安,四处流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