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眉之急的故事》等成语故事、典故大全50个

浏览

成语故事、典故50个,包括燃眉之急,忍辱负重,日暮途穷,如鸟兽散,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身轻言微,尸居余气,仕数不遇,室如悬磐,霜露之疾,死灰复燃,癞头鼋顶缸,作祟自毙,矮子看戏,引虎自卫,罚人吃肉,飞蛾扑火等。

成语典故:燃眉之急

典出《三国志通俗演义·诸葛亮舌战群儒》:近闻玄德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有燃眉之急。

汉献帝时,曹操作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专权恣肆达到顶点,各地汉室的皇族,见曹操专权恣肆,都起来反抗,这时东吴孙权,也独立不听号令。曹操想统一天下,依次打败了刘表、刘琦,与刘备在新野等地交战,刘备因地狭兵少,无法支持。孙权见曹操大兵压境,也有点惶恐起来,派鲁肃到刘备那里,探听消息,并和刘备商议,刘、孙两方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但是孙权的文臣们,见曹操兵力强大,不敢抵抗,都主张投降。因此,鲁肃邀请诸葛亮同赴东吴,游说孙权出兵。诸葛亮到东吴以后,孙权帐下的谋士,纷纷起来和他辩驳。张昭是谋士中的领袖,他带着责问的口气对诸葛亮说:“我们很久以前已知道先生居住在隆中的时候,常常拿自己来比喻战国时的管仲、乐毅。管仲相桓公,使桓公成为诸侯的盟主,乐毅替燕出兵伐齐,攻下七十余城,现在刘备得到你之后,不但不能帮助他强大起来,反而失去了新野,丢弃了樊城,富阳长城吃了败仗,又逃到夏口去,像燃眉一样的焦急,你哪里比得上管仲、乐毅的万分之一呢?”

后人用“燃眉之急”比喻事情万分危急。

成语故事:忍辱负重

典出《三国志·吴志·陆逊传》: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称,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逊是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曾任荆州牧、丞相等官职。

公元221年,蜀主刘备为了从孙权手里夺回战略要地荆州,为结拜兄弟关羽报仇,亲自率领部队攻打东吴。战争开始,蜀军接连取得胜利,深入吴境达五、六百里,一直打到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东),连营数百里,声势十分浩大。吴主孙权,任命年轻有为的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前往迎战。陆逊在吴将中资历较浅,归他指挥的诸将如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恒等,有的是跟随孙氏征战多年的老将,有的是皇亲贵戚。他们都很傲慢,对年轻的书生陆逊当上都督,很不服气,甚至不肯服从陆逊的命令,陆逊十分着急。

有一次,陆逊召集众将,他手中紧握宝剑,高声说道:“刘备天下知名,连曹操都有些怕他。现在他率大军进攻吴地,是我们的强敌,决不可以轻视他。希望众位将军以大局为重,同心协力,共同消灭来犯之敌。我虽然是个书生,但主上任命我为大都督,你们只好服从。主上之所以委屈诸位将军,使你们屈尊于我,就是因为我还有一点微薄的能力,能够忍受屈辱,挑起重担。今后,希望你们各负其责,不容推辞,军令如山,违者必按军法从事。”经陆逊这么一说,诸将心中虽有不服,但行动上再也不敢违抗。

陆逊指挥军队坚守七、八个月之久,一直不与刘备决战。后来,蜀军疲惫,骄傲轻敌,陆逊乘机利用顺风进行火攻,大破蜀军,歼敌万余人,取得夷陵之战的重大胜利。刘备败退白帝城,不久病死。从此,东吴诸将十分佩服陆逊的才能。

成语“忍辱负重”即由此而来,意思是能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成语故事:日暮途穷

典出《史记·伍子胥列传》: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吴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死人,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战国时代,楚平王的太子建有两个先生:一个叫伍奢,一个叫费无忌。费替太子到秦国去接秦女来结婚,待接来之后,因为秦女长得很美丽,费却怂恿平王收做了妃子。费无忌虽因这件事取得了平王的宏信,但怕将来平王死了,太子建继任国君,对他不利,就常在平王面前说太子不是,平王听信谣言,把太子调到边境城父去。后来又把伍奢监禁起来,并派奋扬去杀太子。幸奋扬密秘通知太子逃到宋国去了。

可是费无忌心还不甘,还要杀害伍奢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员),派人诡说叫两个儿子到都城去,便可饶伍奢不死,否则便要杀害伍奢。伍尚明知有杀身之祸,还是去了;伍员即是伍子胥,却毅然出走,忍受不少屈辱,克服不少困难,逃到了吴国,过了十多年,帮吴王阖闾打到楚国都城郢。这时平王已死,伍子胥要报父兄之仇,掘坟开棺,拖出平王尸体,亲自用鞭子狠狠地打了三百下。伍子胥有个老朋友叫申包胥知道了这事,叫人送信去责备他报仇报得过分了。伍子胥对那送信人说:“你替我告诉申包胥,就说我仿佛是一个行路的人,天已经晚了,而路途还很遥远,不得不颠颠倒倒地走路,违背通常的情理做事”。

后人便引用“日暮途远”或“日暮途穷”这句话,譬喻人处在穷迫的境地之中,没有一点解救的办法。

成语典故:如鸟兽散

典出《汉书·李广传》:陵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

李陵是汉代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善于骑射,礼贤下人,深得将士喜爱。汉武帝刘彻也很赏识他,经常夸他有李广的风度。

有一年,汉武帝派他去讨伐匈奴,他自愿带领五千步卒深入浚稽,直捣匈奴老巢。

李陵的部队到达浚稽山,与匈奴单于的部队相遇。单于用三万骑兵围住李陵,李陵命汉军在营外列阵,前排执戟、盾,后排持弓弩。单于看汉军兵少,便直奔汉营。李陵命将士击鼓开战,千弓俱发,喊声四起,匈奴兵应弦而倒,死伤无数。单于见事不妙,命令部将率八万骑兵一齐向汉军攻击。李陵寡不敌众,且战且退,退到一个狭谷里。汉军受伤的人很多,受轻伤的士兵仍然坚持作战。

这时候,汉军中一个叫管敢的人因为受了长官的大骂,一气之下投降了单于,并且报告了汉军的机密:“李陵没有后援,箭快用完了,就剩下李陵和成安侯部下还有些箭,他们一共才八百多人,走在前边,打着白色旗和黄色旗,你们可以派骑兵打败他!”

单于果然派了精兵,将李陵堵在山谷中,大叫:“李陵快来受降!”

因为李陵的部队处在谷底,单于在山上,形势很不利。单于用石头、木棒袭击汉军,汉军死伤惨重,已经无法前进。

天黑以后,李陵数一数人数,活着的人不多了,便悲痛地与他们说:“我们注定失败了,这样下去谁也活不成了,你们别跟我走了,有勇气的去和单于拚吧,”

汉军的将官劝他说:“将军,别悲伤,你的大名威震匈奴,天命不会让你死的,你以后还可以设法回汉。从前不是也有过汉将被俘以后重新回到家乡的吗?皇帝也是以礼相待的,何况您李大将军呢?”

“不,我不死在战场就不是壮士!”

李陵下令放倒军旗,把珍宝埋入地下,然后对将士们说:“现在还剩下几十只箭,完全可以逃脱的,不要等待天亮以后被他们俘虏去。你们像鸟兽那样各自散去逃命吧,能有几人回去报告皇帝也是好的。”

李陵给每个军士带上两升粮食、一块冰,冰是当水喝的。半夜之后,他让兵士们各自走开,他自己上马驰出山谷,单于用几千骑兵追赶他,成安侯韩延年中箭落马,李陵一人战败被俘。

成语“如鸟兽散”便是由此而来,意思是像鸟兽那样四处飞奔逃散,现在则用它形容溃败逃散。

成语典故: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典出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时间已经是深夜了,寺内的讲经堂内还灯火通明。几个老和尚坐在讲经堂内讲经说法。夹山和尚问:“什么样的人才算有了道呢?”

船山和尚顺口笑道:“此人,上无片瓦,下无卓锥。”(有道的人,他心中一无所有;他头上连瓦也没有一片,脚下连插锥子那样小的地方也没有。)另一个和尚点点头说:“我们出家人就是这样,要想学道,就必须什么都不想,只能一心想着成佛。”

后人把“上无片瓦,下无卓锥”说成“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或“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用来形容人穷得头上无一片瓦(即无住房),脚下连插针那么点地(耕地)也没有。

成语故事:身轻言微

典出《后汉书·孟尝列传》:臣前后七表言次故合浦太守孟尝,而身轻言微,终不蒙察。

东汉时候,浙江会稽上虞县有一个寡妇,对年老的婆母非常孝顺。丈夫死后,她一个人砍柴烧饭,侍奉婆婆,村里人都夸她是一个好媳妇。后来,她的婆母因为年老去世。

这位寡妇有一个小姑,也就是她丈夫的妹子。这个人心肠歹毒,为人刁钻,对自己母亲不但不敬、不孝,反而说她受嫂嫂虐待。

老人死后,她竟然到县衙告状,说嫂嫂毒死了老婆婆。县令是一个昏庸之辈,不加调查就判了寡妇死罪。当时在县衙内担任户曹小官的孟尝,知道这是一起冤案,急忙报告太守,可太守根本不当回事儿,孟尝又气又恨,哭着离开官衙,辞职不干了。寡妇终于冤枉而死。

两年之后,换了一个新太守,孟尝向他告发寡妇蒙冤受难。新太守惩办了诬诌贤妇的那个女人,郡中百姓无不拍手称快。不久孟尝到合浦当太守,他制定了采珠的一些法令,保护珍珠母贝,珍珠产量逐年提高,使贫穷的合浦又繁荣起来。当地的采珠人和百姓交口称颂他的功绩。

孟尝有一个同乡,名叫杨乔,当时在朝廷做尚书。他很了解孟尝,因此曾七次向皇帝推荐孟尝,但汉桓帝都没有理睬。杨乔又第八次给桓帝上书,说:“臣下前后七次向陛下举荐合浦太守孟尝,但因为我职位低下,言语也就微不足道,始终得不到采纳。孟尝确实是一个品行高尚的人,为百姓做了许多善事。他是难得的清廉之士呀,如果选到陛下左右,一定能帮助陛下成就大业!”

可是汉桓帝仍然不采纳杨乔的建议。孟尝不愿做官,他以生病为由,请求免职还乡。听说孟尝要弃官归家,老百姓成百成千地拦路阻挡,不让他辞官。郡吏们也拉住车辕,极力挽留他。可是孟尝决心不再当官,他在夜里偷偷坐上渔民打鱼的小船,一个人悄然离去了。

成语“身轻言微”即由此而来,意思是地位低下的人,说的话也不被人所重视。

身在曹营心在汉典出《三国演义》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

关羽和刘备结拜兄弟,两人在战场上失散后,关羽在曹操营中暂时存身,却日夜思念着刘备。曹操待关羽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关公尽数送入内门,令服侍嫂嫂。一日,曹操见关公所穿绿战袍已旧,乃取异锦作战袍一领相赠。关公受之,穿于衣底,上仍用旧袍罩之。操笑曰:“公何如此之俭乎?”关公曰:“旧袍乃刘兄所赐,不敢以丞相之新赐忘兄长之旧恩耳。”曹操听了,心中不悦。忽一日,曹操见公马瘦,曰:“公马因何而瘦?”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那马身如火炭,状甚雄伟———即赤兔马也,遂并鞍辔送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曹操对部将张辽曰:“吾待关公不薄,而彼常怀去心,何也?”张辽乃往见关公。关公曰:“吾深感丞相厚意,只是吾身在曹营,心念兄长,未尝去怀!”张辽曰:“兄言差也,刘备待兄未必过于丞相,兄何故只怀去志?”关公曰:“吾固知曹公待吾甚厚,然吾与刘备誓共生死,不可背之。”辽曰:“若刘备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公曰:“愿从于地下。”辽归告曹操,操叹曰:“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

这就是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

后人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这个谚语比喻人身在这一营垒,心却在另一个营垒。

成语故事:尸居余气

典出《晋书·宣帝纪》: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魏废帝嘉平时,曹爽当了大将,掌握了全国的军权,骄奢无度,任情恣肆地享乐,当时很多人向他规劝,他都不听,他所恐怕的只有太傅司马懿

那时河南主官李胜,是曹爽的亲信僚属,他被调任到荆州去做刺史时,知道曹爽最恐怕的是司马懿,便向司马懿去辞行,想顺便侦察司马懿的行动。司马懿特地装出生病的样子,叫两个婢女扶持着,衣服一半落在地上,用手指指口,表示口渴,婢女给他吃粥,他装出没有气力去接碗的样子,就用口在婢女手上喝着吃,粥都流在胸前的衣服上。李胜见他这个样子,说:“我以为是你的老毛病复发,哪里晓得你的身体衰弱到这个地步呢?”司马懿有气无力地说:“我年老多病,就要死了,你要到并州去,并州地方接近胡人,你要好好的防备,我恐怕不能再和你见面了,我的儿子,请你好好的照顾他们。”李胜说:“我是去荆州,不是并州。”司马懿故意的胡言乱语了一阵,李胜见他神智不清,回去报告曹爽说:“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大概就快死了,不必忧虑他了。”

后人用这“尸居余气”,意思是说一个人已接近死期;也形容人暮气沉沉,碌碌无为。

成语故事:仕数不遇

典出《论衡·逢遇》: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有个周朝人,一生中多次求官,直到鬓发斑白都没有成功。

这天,他走在路上,回首往事,伤感地落下泪来。

有人问道:“您为什么哭泣呢?”他抽咽着说:“我几次谋官都得不到赏识。现在已经年迈,再没有机会了,因此伤心地落泪。”那人又问:“您为什么一次都得不到赏识呢?”他回答说:“我少年时苦读书经史,后来文才具备,试图求官,不料君王却喜欢任用老年人。

这个君王死后,继位的君王又喜欢任用武士,我发愤改学武艺,谁知武功刚学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现在新立的君王开始执政,又喜欢任用年轻人,而我的年龄已经老了,所以终生不曾得到一次赏识,未能做官。”

后人用“仕数不遇”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要扎扎实实,学好一门,精通一门,为国家为人民,做些有益的事情;不要投机,不要先看上面的好恶,转移自己的学业。迎合钻营,肯定失败。

成语典故:室如悬磐

典出《国语·鲁语上》:室如悬磬,野无青草,何恃而不恐?齐孝公是战国时实力比较强大的诸侯,有一次,他出兵去征伐鲁国,鲁君想派人用言语去说服齐国,制止齐国的侵略,但想不出用什么话去说服,便去问展禽。展禽说:“我曾经听别人说过,处在大国的地位,才可以教导小国,处在小国的地位,只能服事大国,这样才能消除战争,没有听说用言辞去止战乱的。假如做了小国,还很自大的话,那只有惹起大国的恼怒,增加乱事,现在乱事已经开始,不是言辞所能收到效果的。”于是展禽派乙喜拿膏沐去犒劳齐军,并说道:“我们的君主没有才干,不能妥善管理边界上的事情,使你们动怒,劳累你们的军队露宿在我们的境地上,所以命令我来犒劳贵国的兵士。”齐侯说:“你们鲁国现在才恐慌吗?”乙喜答道:“小人是很恐慌了,君子却并不恐慌。”孝公说:“你们室如悬磬,田野里连青草都没有生长,怎么还说不恐慌呢?”

磬:是石做的器具,形状是方的,当中是石心的,悬磬,就是说里面没有东西。室如悬磬,是表示很贫穷;后人用“室如悬磐”形容贫穷到了极点。

成语典故:霜露之疾

典出《史记·公孙弘传》:君不幸罹霜露之病,何恙不已?汉武帝时,有一位丞相公孙弘,他是个牧童出身,童年一直到青年时替人家牧猪牧牛羊过活,到四十岁才去读书。因为他知道识字求学问的可贵,所以很快便学成功了。武帝初年入仕,后来更拜为丞相。因为公孙弘办事认真,随时有得罪当朝权贵的可能,而且在当时社会里,出身低微的人被人看不起,公孙弘眼看站在自己正义立场上,势力却愈来愈弱,他很灰心,决定连官也不干了。一次借着一些小病,便上书给武帝说自己病倒了,没有精神去处理国家的大事,所以请求准他告个病假,退休回乡。但武帝也知道他的苦衷,便写了封信给他,说:“你的病,不外是霜露之疾,好像寒霜朝露那样,不消一会儿便会好的。目前朝廷还没有重要的事待办,你只消休养休养,看过医生、吃点药,就会好的;为什么要辞职不干呢?”同时,并赏赐了许多东西给他,作为养病之用。公孙弘知道武帝对自己的信任还没有灭,便仍安心的干下去。

由于汉武帝拿“霜露之疾”四字,去形容公孙弘的病是很轻微的,所以后人也跟着常常引用,比喻轻微的疾病。

成语故事:死灰复燃

典出《史记·韩长孺列传》: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西汉时有个韩安国,他在梁孝王前做中大夫。当汉景帝因霜事不满孝王时,他跑去见景帝的姐姐,诉说孝王对景帝和窦太后的忠心和怀念,使孝王重获景帝和窦太后的宏信;他因此得赏千金财物,并因此而名闻全国。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吏侮辱他,他十分气忿地说:“死灰独不复燃乎?”意思是说:失败了就不能振作起来吗?可是田甲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他:“如果你复燃,我就拉一泡尿浇灭它!”不久,梁地内史官的位置空出来了,朝迁见韩安国已经坐了一国时期的监牢,罪已办过了,有他允任;而且薪俸很高。田甲知道了这件事,非常害怕,偷偷地跑了。韩安国严厉地对人表示:如果田甲还不赶快回来,一定杀掉他的全家。田甲得到了这个信息,就光着身子跑去向韩安国当面请罪。安国笑说:“你可以拉尿了,不必捆他。”但韩安国不但没有惩罚田甲,而且后来还对待田甲很好。

后人就根据这个故事里面韩安国所说的“死灰不复燃乎”这句话,引申成“死灰复燃”一句成语,用来譬喻人失败了又重新振奋起来,或用作说明已经销声匿迹的事情又重新出现和发展。

成语典故:四面楚歌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荥阳县)东西两边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公元前202年12月,汉王刘邦率领汉军,将项羽的楚军重重包围在垓下(今安徽灵壁东南)。楚军长期被困,粮食吃尽,几次突围,都未奏效。一天夜里,包围在四周的汉军阵地上,传来了阵阵歌声。项羽侧耳一听,大吃一惊!原来汉军唱的尽是楚地民歌。项羽号称西楚霸王,不仅楚地是他的大后方。而且楚军中最精锐的八千名江东子弟兵,也都是楚地人。楚霸王听到这四面楚歌,暗想:“汉军难道完全占领了楚地?他们哪来的这么多的楚人?!”其实,这四面楚歌,是刘邦的谋士张良为了涣散楚军的军心,故意叫士兵们学唱的。楚军士兵听到四面楚歌,也都以为家乡被汉军占领了。有的为乡音感动,引起共鸣,也哼唱起楚歌;有的思念父老乡亲、妻子儿女,竟然泣不成声。楚军经不起这四面楚歌的攻心战,逃的逃,降的降,最后突围时,跟随在楚霸王后面的只有八百来人,到了乌江,仅剩二十余名骑兵,而追赶的汉军却有好几千人。楚霸王终于在乌江边自杀了。

后来人们用“四面楚歌”形容穷途受困,四面受敌,处境孤危。

孙二娘开酒店典出《水浒传》第二十七回。

武松替兄报仇,杀了西门庆、潘金莲之后,投案自首,被刺配解往东平府发落。这一天,两个公差押解武松来到孟州十字坡。时逢六月,炎炎烈日当天,三人走进大树旁的一家酒店歇脚。只见一个妇人起身迎接说:“客官,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还有好大的肉馅馒头!”

武松和两个公差进到里面,要了酒肉馒头来吃。武松拿过一个肉馅馒头掰开一看,叫道:“酒家,这馒头是人肉的,还是狗肉的?”那妇人嘻嘻笑说:“客官休要取笑,清平世界,荡荡乾坤,哪里有人肉的馒头,狗肉的滋味?我家馒头积祖是黄牛的。”武松说:“我在江湖上,多听人家说,‘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那妇人说:“客官从哪里听来这话?这是你自己捏出来的。”武松说:“我见这馒头馅肉有几根毛,像人小便处的毛一般,以此疑忌。”那妇人名叫孙二娘,绰号母夜叉。她的父亲原靠拦路抢劫为生。她学得一身武艺,招婿菜园子张青。孙二娘和张青夫妻二人,在孟州道十字坡盖些草屋,卖酒为生,实际上是只等客商过往,有哪入眼的,便把些蒙汗药与他吃了便死,将大块好肉,切做黄牛肉卖,零碎小肉,做馅子包馒头。孙二娘在酒店里招揽客人,张青每日也挑此去村里叫卖。这日,孙二娘见武松戏言耍弄她,便笑着寻思:这贼配军死期将近,倒来戏弄老娘!她不动声色,暗地里用蒙汗药酒将他三人灌倒在地,叫人先把两个公差拖走。她自己动手要拖武松,没想到反被武松打倒在地。

原来武松没有真正饮下药酒!孙二娘被按压在地上,痛得直叫:“好汉饶我!”恰好她丈夫张青归来,帮她解了围。双方互通名姓,都是江湖好汉,于是言归于好。后来,孙二娘夫妇和武松也先后投奔梁山。

“孙二娘开的酒店———进不得”,比喻危险境地,不能进去。

孙悟空戴上紧箍典出《西游记》第十四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被如来佛施法压在五行山下。直至五百年后,唐僧三藏要往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才救出孙悟空,收作徒弟。

孙悟空跟随师父,一路上过江涉水,爬山越岭。一日,师徒二人正往前行,忽听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大汉,拦路抢劫,不由分说,举起刀枪打来。孙悟空大怒,取出金箍棒,对准六贼,一棒一个,全都打死了。唐僧见了,申斥他说:“出家人宁死不敢行凶,像你这样暴横,去不得西天,当不得和尚!”孙悟空一生受不得气,见唐僧唠叨不休,早按不住心头的火气,撂手不干,纵云向东离去。

唐僧无奈,独自牵马行进。路上,遇见观音菩萨化作老婆婆,将一件锦衣和一顶花帽交给他,还教了他“紧箍咒经”,说:“等猴子回来给他穿戴。他若不服使唤,你就默念‘紧箍咒’,他便有法无用了。”

孙悟空离了师父,一路想来,感到后悔,觉得还是保唐僧去西天取经,才是正理,便又转身回来找师父。唐僧把锦衣、花帽给他穿戴上,然后心中默念那“紧箍咒经”。刚念一遍,猴子就叫:“头痛!头痛!”又念了几遍,痛得猴子竖蜻蜓,翻筋斗,耳红面赤,眼胀身麻,躺在地上打滚,不住地乱抓嵌金的花帽。唐僧怕他把金箍扯断了,就住口不念。说来很灵,孙悟空的头立刻也就不痛了。悟空摸摸头,似有一条金线,紧紧地勒在头上,取不下,扯不断,像是生了根似的。他的猴性又起,忿忿地说:“我这头痛,原来是师父咒的。”取出金箍棒,要向唐僧打来。慌得唐僧连忙又念起紧箍咒。

猴子顿时头痛得跌倒在地,丢下铁棒,只得苦苦哀求:“师父,我再也不敢了!”从此,孙悟空下定决心,保着唐僧去西天取经。

“孙悟空戴上紧箍———有法无用”,比喻被人束缚住,纵有本事也用不上。

成语典故:孙悟空遇到如来佛

典出《西游记》第七回。

孙悟空大闹天宫,天庭一片混乱。玉皇大帝无法,只好派人去请如来佛前来降伏。

如来佛即唤阿傩、迦叶二尊者相随,来到灵霄殿外。只见变做三头六臂的孙悟空,把那根金箍棒舞得像个风车叶子一样,不见人形,众天神根本无法近他身边。如来佛上前喝令:“停息干戈!”孙悟空收了法象,现出原形,怒气冲冲,不把如来佛看在眼里。他说:“要想停息干戈倒也容易。常言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只要玉帝搬出去,把天宫让给我就行了。”如来佛听了,一阵冷笑,问:“你这猴精,有何本领,敢占天宫?”孙悟空答道:“我能七十二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如来佛把手一伸,说:“你若一筋斗翻出我的手掌,我就劝玉帝让位给你。”悟空不知是计,心中暗暗笑着:“我一筋斗十万八千里,如何跳不出去?”于是,如来佛伸开像片荷叶般的手掌。孙悟空把金箍棒藏在耳内,将身一纵,站在如来佛手上,说了声:“我去也!”便跳在空中,像风车般地打起筋斗云,拼命往前冲。忽然见到前面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孙悟空断定已经到了天的尽头,才停下来。他恐怕空口无凭,拔下一根毫毛变作毛笔,在中间柱子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

而后,转身打起一个筋斗云,仍回原处,站在如来佛掌心,悟空说:“我去了又回来,这回该叫玉帝让位了吧!”如来佛却说:“你根本不曾离开我的手掌。”悟空不服,要拉如来佛去看他留下的字迹。如来佛笑着说:“你看我手指上是什么?”悟空睁圆火眼金睛,朝前一看,大吃一惊!原来如来佛右手中指上,真有他写的那八个字。墨迹还未干呢!“哪有这种怪事!我就不信。”孙悟空想再去看看,纵身正要跳起,如来佛眼疾手快,翻掌一扑,悟空被推出西天门外。

如来佛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土五座联山,把孙悟空紧紧地压在五行山下。

如来:是佛教名词,梵文“多陀阿伽陀”的意译,为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的一种称号。“如”谓如实。“如来”即从如实之道而来,开示真理的人。佛常用以自称。如来佛:这里是《西游记》中人物,神通广大,佛法无边。“孙悟空遇到如来佛———翻不出手掌”,比喻逃脱不了的厄运。

成语典故: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典出元·萨都剌《念奴娇·登石头城》: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元代诗人萨都剌,有一次,登上石头城瞶望四方,触景生情,回顾往事,感慨万端,因填《念奴娇·登石头城》一首。这首词的开头几句是:

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

这几句词的意思是:登上石头城的高处,遥望吴楚一带,天向下垂,空荡荡的一片,什么也没有。长江中下游,历来是豪杰争斗的地方,而今豪杰不知何处去了。指点汉魏六朝以来的形胜地方,而今就剩下如壁的青山了。

后人用“天低吴楚,眼空无物”来形容众叛亲离、土崩瓦解的局面。

瓦罐不离井上破典出《醒世恒言·十五贯戏言成巧祸》:自古道:瓦罐不离井上破,,你我两人,下半世也勾吃用了,只管做这没天理的勾当,终须不是个好结果!又见《说唐》六一:瓦罐不离井口破,将军难免阵中亡。

南宋建炎年间,建州饥荒,斗米千金,民不聊生。官府却只顾催征上贡,老百姓被鞭笞逼勒,相聚为盗,奉一个仗义执言的范汝为为首,啸聚至十余万人,占据了建州城,分兵四出抄掠。范氏门中子弟都受封为领兵官将。其中有个侄儿叫范希周,善识水性,诨名叫范鳅儿,此人秉性善良,不做动掠之事,身在乱军中,专门方便救人。这时有个福州监税官名叫吕忠翊,带家眷赴任,来到建州,被一支范家游兵一冲,行李尽失,连女儿也失散了,只得孤身赴任而去。他女儿名叫顺哥,生得容颜清丽,被游兵掠进建州来,正遇范希周,见而怜之,叱开军士,好言抚慰,顺哥感其相救之情,乃与希周结为夫妻。希周有祖传两镜台扇的宝镜,用为聘礼,夫妇各执一面。

自古道:“瓦罐不离井上破。”是年冬,朝廷派十万大军来围了建州城,首将与吕忠翊有旧,乃调他来做了军中都提辖。城中势危,范汝为数次大败。吕顺哥对希周说:“大军临城,其势必破,若有再生之日,妾誓不再嫁。宝镜牢藏在身,他日此镜再合,夫妻团圆。”两个相对而泣。次日城破,传说范汝为自焚而死,大军入城招安余党,只是不赦姓范的人。顺哥料道希周必死,奔入房中自缢,恰值吕忠翊入城,见了命军校解下,却是女儿顺哥,父女重逢,且悲且喜。吕忠翊因功累官至都统制,领兵镇守封州,不觉一十二年,累次劝女改嫁,顺哥誓死不从。一日广州差指使贺承信来送公文,顺哥在后堂窥见,看他言语行步,好似建州范希周,心中怀疑不已,恳请父亲盘诘,果是丈夫。原来城破之日,改名贺承信受了招安,累功得受广州指使。夫妻重逢。恍如隔世,难得的是多年之后,夫未娶、女未嫁,两镜重圆,夫妻偕老。正是:十年分散天边鸟,一旦团圆镜里鸳。

后人用“瓦罐不离井上破”(古时从井中汲水是用瓦罐的,难免有一日撞破)的这个谚语比喻从事危险职业者,难免有凶险。

成语故事:望尘莫及

典出《南史·孝义传》:吴庆之,字文悦,濮阳人也,寓居江兴。

宋江夏王义恭为扬州,召为西曹书佐。及义恭诛,庆之自伤,为吏无状,不复肯仕,终身蔬食。后王琨为吴兴太守,欲召为功曹,答曰:“走素无人世情,直以明府见接有礼所以奔走岁时,若欲见吏,则是蓄鱼于树,栖鸟于泉耳。”不辞而退。琨追谢之,望尘莫及矣。

吴庆之,字文悦,南朝宋时濮阳人(今安徽省灵璧县)。王义恭在扬州做太守的时候,曾请他担任类似现在秘书的职务。后来王义恭因事被皇帝杀了,吴庆之觉得自己没有辅佐的能力,从此就不再出来做官。不久,王琨就任吴兴(今浙江省吴兴县)太守,打算请他做功曹(官名)。他便对王琨说:“我一向不懂得什么事情,只因为从前的太守很看得起我,所以才奔走了一些时候。假如你还要我做官,那简直是把鱼食放在树边,把鸟放在水里。”吴庆之说完这话,也不告辞一声,拔腿就走。王琨连忙跟在他后面追赶,但只见前面扬起的灰尘,已经赶不上他了。

后来的人根据这故事的最后一句话,引申为成语,比喻在某方面远远赶不上别人,远远地落后。

成语典故:危如累卵

典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说苑》:晋灵公造九层之台,费用千金,谓左右曰:“敢有谏者斩。”荀息闻之,上书求见。灵公张弩持矢见之。曰:“臣不敢谏也。臣能累十二博棋,加九鸡子其上。”公曰:“子为寡人作之。”荀息正颜色,定志意,以棋子置下,加九鸡子其上。左右俱慑息,灵公气息不续。公曰:“危哉,危哉!”荀息曰:“此殆不危也,复有危于此也。”公曰:“愿见之。”荀息曰:“九层之台,三年不成,男不耕,女不织,国用空虚,邻国谋议将兴,社稷亡灭,君欲何望?”灵公曰:“寡人之过也乃至于此!”即坏九层之台也。

春秋时代,晋灵公为了个人的享受,强拉了大批的老百姓,耗用了大量的钱财,建造九层的高台。他怕臣子们劝说阻止,就预先下了不许规劝的命令。荀息知道了这件事,跑去见他。灵公知道了,便拿出弓,举起箭,等着他来;准备只要他一开口规劝,就把他射死,荀息明知情势很紧张,但装做轻松愉快的样子声明说:“我不敢规劝什么。我只是来表演一个小技艺:我能够把九个棋子堆起来,上面加十二个鸡蛋。”灵公听他这玩艺儿倒很有趣,立时撤了弓箭。荀息定了定心神,严肃布景认真地先把九颗棋子堆起来,然后又把鸡蛋一个个加上去。旁边在看的人担心会掉下来,都害怕得屏住了呼吸;灵公也惊慌得紧促地叫:“危险!危险!”荀息却慢条斯理地说:“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危险,还有比这更危险的哩!”灵公说:“我也愿意看一看。”这时,荀息不再做什么别的表演,而是立定身子沉痛地说:“为了建造九层的高台,三年没有成功。国内已经没有男人耕地,没有女人织布了。同时,国库也已空虚,临近的国家将要侵略我们;国家总有一天要灭亡的,你还打算怎么样呢?”晋灵公这才醒悟,立即下令停止造台工程。

在古代,由于皇帝的专制,臣子们都不敢直言规劝,所以常常有用譬喻的方法,来使皇帝来醒悟;这些譬喻不但恰到好处,而且内容丰富,表现了我们祖先的出色智谋。后来的人,就根据荀息累积鸡蛋的惊险技艺这件事,引申成“危如累卵”这句成语,用来开窍极为危险的局面或形势。

成语故事:味如鸡肋

典出《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引《九州春秋》:夫鸡肋,弃之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带兵攻打汉中,驻在斜谷界口,不能取胜,进退维谷。进,又无法取胜;退,又怕丢了面子。正在为难的时候,恰好厨师送上一碗鸡汤来,汤里有几根鸡肋。曹操看见鸡肋,引起了一阵感触。

这时,部将夏侯�来问夜里的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鸡肋!”

口令传出之后,杨修就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去。别人觉得奇怪,便问他为啥这样干?他回答说:“鸡肋这东西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出这口令是用鸡肋比喻汉中,看来是想退兵了,所以我先把行李收拾好,免得临时忙乱。”后来曹操果然下令班师回朝。

后人用“味如鸡肋”比喻对事情的兴趣淡薄,或所得实惠不多。

成语典故:无计可施

典出《三国演义》第八回:王允曰:“贼臣董卓,将欲篡位,朝中文武,无计可施。”

东汉末年,何进将自己的妹妹献于灵帝当了皇后,自己任大将军。灵帝死后,何进立少帝刘辩,他自己则专断朝政。外戚专权引起了宦官的不满。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何进与袁绍等共谋诛杀宦官,并召凉州豪强、大军阀董卓进京协助。

昭宁元年(公元189年),董卓率兵进入洛阳。这时,何进因所谋之事泄露,已被宦官杀了。董卓进京后,废了汉少帝,立刘协为帝,就是汉献帝。董卓自己则专断了朝政。因曹操和袁绍等起兵反对,董卓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任太师。他残暴专横,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董卓的专权与横暴,引起了朝中文武大臣的不满,但大家又惧怕他的权势,敢怒不敢言。司徒王允见此情景,便想出一条连环计来除掉董卓。他对府中的歌女貂蝉说:董卓这个老贼,妄图篡权夺位,朝中文武大臣对此无计可施,我想先把你配给吕布,然后再献给董卓,让他们互相争斗,借吕布之手杀掉董卓。貂蝉欣然答应了王允的要求,并依计行事。董卓果然被王允、吕布所杀。

后人用“无计可施”指想不出什么办法来。

成语典故:无可奈何

典出《史记·范雎列传》:范雎既相,王稽谓范雎曰:“事有不可知者三,有不可奈何者亦三。宫车一日晏驾则事之不可知者一也。

君卒然捐馆舍,是事之不可知者二也。使臣卒然填沟壑,是事之不可知者三也。宫车一日晏驾,君虽恨于臣,无可奈何。君卒然捐馆舍,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使臣卒然填沟壑,君虽恨于臣,亦无可奈何。”

范雎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当年曾经救助过他的王稽,官职原封未动,因此王稽有些不大满意。有一天,王稽去找范雎说:“我以为人世间的事情,不可知道的有三件:一是皇帝不知哪天忽然驾崩归山;二是您不知什么时候离开人世;三是我自己不知哪天死在山沟里。人世间还有无可奈何的事情三件:皇帝死了,他虽然恨臣子也无可奈何了;您离开人世,君恨于臣也无可奈何;我死在山沟里,群恨于臣也是无可奈何了,”

范雎听了王稽的话,心里很不痛快,便到秦昭王那里去说:“陛下,王稽是有大功劳的臣子呀,若不是他的庇护,我来不到秦国;若不是您的圣贤,我也不会当上宰相。今天我做了宰相,而王稽却不见提升官职,我心里过意不去呀,”

“好吧,那就提王稽为河东郡守吧!”秦昭王满足了他的要求。

原来范雎本是魏国人,先在魏中大夫顺贾家里做门客,后来顺贾怀疑他暗中勾结齐国,将他打得半死,扔进厕所里,他逃命后改名为张禄隐藏起来。正巧秦昭王派王稽到魏国访寻贤人名士,有人将范雎推荐给他。王稽夜里与范雎谈得很投机,便约他到秦国去,范雎高兴地答应了。

王稽和范雎乘车进入秦国,走到湖县的时候,碰上秦相国穰侯的车马。

范雎担心地说:“我听说穰侯是很专权的,反对接纳别国的宾客,如果知道我来了,他会不肯放过的,我还是藏在车里吧!”

穰侯果然把车马停下来,问王稽:“你这次去魏国有何收获?有没有带来宾客呀?他们是只会乱人耳目,毫无益处呀!”

王稽恭敬地回答:“哦,我什么人也没有带回来,您说得对,”

穰侯走远了。范雎跳下车子,对王稽说:“我看穰侯这个人很狡猾,一会儿一定回来检查车子,我还是躲开走吧!”

果然不出范雎所料,穰侯走出十转达多路,突然折回来搜索王稽的车子。他没有查出人来,才放心离去。

范雎在王稽的保护下,安全地进了咸阳城,接着拜见了秦昭王,取得了秦昭王的信任,后来做了秦国的宰相。

王稽将范雎请来秦国,是有功劳的,所以他才向范雎说了那番话。

成语“无可奈何”就是由这而来,后人用它表示虽心中不乐意,但亦没有办法。

成语故事:无立锥之地

典出《庄子·盗跖》:盗跖大怒曰:“丘来前!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今长大美好,人见而悦之者,此吾父母之遗德也。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且吾闻之,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今丘告我以大城众民,是欲规我以利而恒民畜我也,安可久长也!城之大者,莫大乎天下矣。尧舜有天下,子孙无置锥之地,汤、武立为天子,而后世绝灭;非以其利大故邪?”

春秋时期,鲁僖公有一个大夫,姓展名禽,字季,谥号惠。人称下季,又称柳下惠。柳下惠有一个弟弟叫盗跖,真是一个江洋大盗。孔丘去劝说盗跖,想叫他改邪归正。盗跖不肯接见他,还把他大骂一通,说,如果孔丘再不滚回去,就把他的心肝掏出下酒吃。

孔丘仗着自己是柳下惠的朋友,再次请守门人通报,说:“我与柳下惠是朋友,请求到帐幕之下,见盗跖将军一面。”守门人又进去通报,盗跖说:“叫他进来!”孔丘一溜小跑,毕恭毕敬地进去了。盗跖大怒,伸着两脚,手按宝剑,圆睁双目,声如护犊子的母虎,说:“孔丘,你过来!你所说的话,如果符合我的心意,就不杀你;如果不符合我的心意,我就叫你死!”孔丘说:“天下有三种美德:长得高大魁梧,美好无比,老人小孩富人穷人见了都喜欢,这种美德是上等的;通晓天文地理,对万事万物都有明察,这种美德是中等的;勇敢剽悍,刚毅果敢,能够聚众率兵,这种美德是下等的。只要具备了其中一种美德,就可以称帝为王了。如今将军您有三种美德,身长8尺2寸,满面红光,唇如丹漆,牙齿整齐,声如洪钟,然而却名叫盗跖,我认为是不合适的,如果您肯接受我的建议,我就为您南使吴、

越,北使齐、鲁,东使宋、卫,西使晋、楚,我将说服这些国家,为您建造起数百里大城,给您采邑数十万户,尊将军您为诸侯,从而使天下罢兵休卒,共享太平。这是圣人才士的行为,也是天下人的愿望。”

盗跖大怒说:“孔丘,你靠前站!能被利益打动,能被花言巧语说服的人,都是愚昧浅陋的顺民。我身材高大,容貌美好,人人见了都喜欢,这是父母遗传给我的美德。虽然你不夸奖我,难道我自己还不知道吗?况且我听说,喜好当面恭维人的家伙,也喜好在背后诋毁人。今天,你说要给我造大城,又给我数十万户民众,这是想拿利益引诱我,叫顺民们畜养我,怎么能够长久呢!大城再大,也不会比天下大。尧舜拥有天下,而他们的子孙却穷困到极点,没有立足之地;商汤和周武王贵为天子,而断子绝孙。这不是因为他们获利太大了吗?”

“无立锥之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立锥之地”,形容地方极小。人们用“无立锥之地”形容穷困到了极点;也可用来形容无立足之地。

成语典故:枭逢鸠

典出刘向《说苑·谈丛》:枭逢鸠,鸠曰:“子将安之?”枭曰:“我将东徙。”鸠曰:“何故?”枭曰:“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鸠曰:“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枭鸟遇见了斑鸠。斑鸠问道:“你将要到哪里去?”枭鸟回答说:“我准备迁移到东方去。”斑鸠说:“什么原因呢?”枭鸟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迁移到东方去。”斑鸠说:“你只要能改变你的叫声就行了。如果不能改变叫声,迁移到东方去,那里的人还是会讨厌你的声音的。”

这篇寓言启示人们,名声臭了,只想换个地方而不想改变作风,这是无济于事的,只有在什么地方跌跤就在什么地方爬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改正错误。

枭是传说中的一种不吉祥的鸟。因其鸣声多在夜半时分,而且叫声凄厉,故而不受人们喜欢。枭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决定搬家。可是斑鸠告诉它:除非它改变自己的叫声,也就是改变它们的生活习性,否则不管搬到哪里,都不会受到别人的欢迎。

鸠一共有约300多种,鸠通常是指体型较小而尾长的成员。为热带森林中羽色鲜艳的食果鸟类和温热带地区的食种子鸟类。这些鸟类为晚成性,亲鸟会分泌鸽乳哺育雏鸟,这在鸟类种也是独特的现象。分布广泛,除两极外几乎都能见到,鸠成员之间体型差异也不小

成语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种是站在斑鸠的立场上看问题:在一个环境中若得不到认可,就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或缺点,而不是逃避,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并加以改进才能得到大家的欢迎。另一种是我们站在枭的立场上看问题,枭不是逃避,而是去寻找一个能容纳自己的环境,枭鸣是本性使然,也是枭区别于其他鸟类的本质属性,如果枭不在半夜凄厉地叫,那么它还是枭吗?既然枭鸣不是它的过错,环境又容纳不了它,它想改变一下环境又有什么错呢?仅仅因为“群体都不喜欢”就一定要其中的个体改变他们的本性一谓迁就吗?如今的时代是张显个性的时代,我们该怎样在群体生活中保留自己的个性呢?群体如何对待个体的个性?如何做到既尊重个性、又尊重共性?

成语典故:心如死灰

典出《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战国时代,有一个人叫子綦。古人纯厚质朴,多以居处为号,子綦居住在南郭,因此号叫南郭,人们称之为南郭子綦。他是楚昭王的庶弟,楚庄王的司马官。南郭子綦怀道抱德,清静寡欲,淡于名利。有一次,南郭子綦凭几而坐,凝神遐想,仰天而叹,表现出一副忘却外物的超然沉静的神态。他有一个弟子,姓颜名偃,字子游,谥号成,人称颜成子游。颜成子游侍立在南郭子綦身旁,说:“怎么回事呢?固然可以使形体像干枯的树木,难道也应当把心变得像熄灭的灰烬吗?您今天凭几而坐的样子,与过去凭几而坐的样子不同啊。”

“心如死灰”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它本指内心枯寂平静,不为物欲情感所动。现在多用它形容精神消沉,意志消磨。

成语典故:压惊

典出岳珂《程史》卷一。

宋神宗时,一年元宵之夜,京城处处张灯结彩,满目火树银花。

礼部侍郎王韶一家出门观灯,一个仆人肩上驮着王韶最小的儿子南陔跟在后面。南陔当时还很小,刚会说话。他们走到宣德门时,正逢皇帝登楼,乐声雷动,人群如潮。仆人一不小心,竟将驮着的南陔丢失。王韶听说后,竟一点也不着急,还说:“如果是其他的儿子掉了,我就命令寻找,而南陔定能自己设法回来。”

过了十来天,皇宫中来了一辆车,一位内侍从车上下来,手里抱着南陔。全家人又惊又喜。原来,那天南陔出门,头戴昂贵的珠帽,让贼人看见,起了歹心,于是在拥挤混乱中乘仆人不备,将他盗走。南陔发现驮着自己的不是熟悉的仆人后,并不害怕,从容地把珠帽取下来藏入怀中。当时,正逢那个内侍的车经过,南陔一把抓住车窗大声呼救。贼人害怕了,丢下他便跑。内侍见南陔清秀可爱,就把他抱在膝上,带回宫中。神宗问他是谁,南陔说:“我是王韶的幼子。”并把他丢失的经过清清楚楚地讲了出来。神宗赞叹道:“这孩子太聪明了!”于是将南陔暂留宫中,同时下令抓捕那伙盗贼斩首。后宫的皇妃都很喜欢这个聪明又俊美的小男孩儿,宋神宗十余日后才命内侍将南陔送回王府。临行时,宋神宗赏赐了大量金银宝物,说是为南陔“压惊”。

后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受了惊恐,亲友们往往摆酒设宴安慰他,俗称“压惊”。

成语典故:羊踏破菜园

典出隋·侯白启《颜录》。

有个人很穷,三餐只有一样素菜下饭,长年累月,他也习惯了。

有一天,一个亲戚看他可怜,送了一大块羊肉给他。他用酱油红烧,香气扑鼻,味美异常,于是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得干干净净。半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神恭恭敬敬地对他说:“报告主人,羊跑来把菜园子都踏破了!”那人非常奇怪,问那神道:“你是谁?我怎么不认识你啊?”那神说:“我是天天和你在一起的,我是主管你心、

肝、肺、胃、肠的五脏神啊!”那人一惊醒来,觉得肚子痛,大泻不止,泻出来的果然是许多糜烂了的菜叶、菜杆。

后人用“羊踏破菜园”的这个谚语嘲笑人因为吃了好东西而泻肚子。

成语典故:一败涂地

典出《史记·高祖本记》: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

秦朝时候,沛县县令叫泗水亭长刘邦押送一批老百姓到骊山做苦工。不料走到半路上,接二连三地逃走了很多,刘邦想:这样下去,不等到骊山,就一定会逃光,自己免不了要被治罪,他想来想去,索性把没有逃跑的都释放了,自己和一些不想走的人躲在芒、

阳二县交界的山泽中。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起兵反秦,自称楚王。沛县令想归附,部属萧何和曹参建议说:“你是秦朝县令,现在背叛秦朝,恐有些人不服,最好把刘邦召回来,挟制那些不服的人,那就好办了。”

沛县令立即叫樊哙去请刘邦。可是当刘邦回来时,沛县令见他领有近百人,怕他不服从自己的指挥,又懊悔起来。于是下令紧关城门,不让刘邦进城。刘邦在城外写了一封信,绑在箭上射给城里的父老,叫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以保全身家。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进沛县,并请他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会‘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选择别人吧!”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一败涂地”本来是一亘破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的意思。但后人则一直借用它说明失败之后,而至不可收拾的情势。

成语故事:一筹莫展

典出《宋史·蔡幼学传》:宁宗即位,诏求直言,幼学奏: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南宋时温州瑞安有个蔡幼学,他是当时著名学者陈傅良的学生。由于他勤奋努力,进步很快,一般人都说他的文章比他老师写得好。

宋光宗时,他曾任校书郎。光宗死后,宁宗继位。宁宗为了广开言路,便征求君臣的意见,并要求他们直言不讳。蔡幼学上书宁宗说:“要想当好皇帝,必须做好三件重要的事:一事亲,二任贤,三宽民。要办好这三件重要的事,最重要的就在于讲学。近年来,一些坏人制造和平言辞来排斥好人,因此,大臣们想有所作为又怕别人说他故意多事;忠心之人想尽力做一些有益的事,又怕违背了圣旨而遭到不幸。这样就使您一人孤立在上,而把君臣抛在一边,其结果是有志之士充满了朝廷,而朝廷却‘一筹不吐’(一点办法也拿不出来)。”

后人把“一筹不吐”说成“一筹莫展”,用来表示一根算筹也摆布不开,比喻一点办法也没有。

成语典故:一发千钧

典出韩愈《与孟尚书书》: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寝以微灭。

韩愈,字退之,唐朝邓州南阳人,是当时的大文豪,主张文以载道之说,以复古为革命,用散文代替骈文,影响当时及后代非常大,所以有文起八代之衰的功劳。他很反对佛教。唐宪宗要派使者去迎接佛骨入朝,他上表谏阻,得罪了皇帝,被贬到潮州去当刺史。

他在潮州结识了一个老和尚,由于很谈得来,所以两人往来比较密切,而外间的人都传说韩愈也相信佛教了。

他的朋友孟郊(几道),当时做着尚书,是最不信奉佛教的。也为此得罪宪宗皇帝被贬谪到吉州去。到了吉州后,他也听到人们传说韩愈已经信起佛来,为此,他特地写了封信去问韩愈。

韩愈接到孟几道的信后,知道因他与和尚往来,才引起别人发生了误会,马上回信向孟几道加以解释。而且,韩愈对当时在朝的一班大臣们,信奉佛教,不守儒道,一味拿迷信来迷惑皇帝,大加抨击。他对皇帝疏远贤人,使儒道堕落,颇为愤慨。信中有这样的话:“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

这是比喻一件事情,到了极危险的地步,好像一根头发,系着一千斤重的东西。现在一般人凡是遇到最危险的事情,往往就拿这句话来形容。

成语故事:一仍旧贯

典出《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又见《晋书·

殷仲堪传》:谓今正可更加梁州文武五百,合前为一千五百,自此以外,一仍旧贯。

春秋时,鲁国国君鲁昭公曾以长府(鲁国的国库名。藏财货、

兵器等的仓库叫“府”)为据点,攻打过季氏。昭公被赶走以后,季氏为了防止鲁国公室反攻倒算,改建长府。孔子的学生闵子骞(qiān)说:“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为什么一定要改建呢?”孔子很赞赏闵子骞的观点,夸奖说:“闵子骞这个人不爱说话,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后人用“一仍旧贯”这句成语表示完全照旧办法、旧制度办事。

成语典故:一身两役

典出《梁书·张充传》:一身两役,无乃劳乎?南朝齐有个人名叫张充,喜欢打猎。有一天他出外打猎,左手牵着猎犬,右臂上站一只鹰,神气十足,十分潇洒。他父亲张绪看见了便幽默地说:“一身两役,无乃劳乎?”(你一个人同时做两件事,岂不太劳累了吗?)张充连忙跪下对他父亲说:“常言道:三十而立,我今二十九岁了,请允许我明年改吧。”张绪说:“过而能改,那就好了。”第二年张充发奋学习,博览群书,后终被征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

后人用“一身两役”表示一个人兼两种职务,或一个人同时干两项工作。

成语故事:易子而食

典出《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惧,使华元夜入楚师,登子反之床。起之曰:“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折骸以爨;虽然,城下之盟,有以国毙,不能从也。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子反惧,与之盟,而告王。退三十里,宋及楚平。

春秋时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的九月里,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国过境的使者申舟,而亲自率兵攻打宋国。宋国所处的地位,本来就不好,它是处在齐、晋、楚三大强国的中间,而且又无险可守。所以宋人对战争有深刻的感受,认识到战争加在他们身上的的痛苦。

宋国人民英勇坚毅,坚决守城,绝不向强大的敌人屈服。楚兵从第一年的九月围困宋国首都,一直到第二年的五月,还是不能将宋国攻下。楚王准备收兵回国了,楚大夫申犀(申舟的儿子)说:“毋畏(申舟)知道一定会死,都不敢不遵楚王的命令,现在你倒不愿答应申舟的诺言了。”孙叔此时正替楚王赶车,就说:“我们在这里修筑房屋,并且把种田的人打发回国去,宋国知道我们预备久围,自然会听命了。”楚王按照孙叔的话办,宋国人果然害怕起来。

宋王便派元帅华元单身偷进楚国军营,直入楚国元帅子反的卧室,将子反劫持说:“我国人民已困苦到交换着吃孩子的肉,拿骸骨来当柴烧了,但我们决不作城下之盟,若是退兵三十里,那就无不依从。”(当时的诸侯对于“城下之盟”,都认为是奇耻大辱,故华元才这样说。)后来宋国终于向楚国求和了。

后来的人便把《左传》中“城中易子而食,折骸以爨。“引申成”

易子而食“一句成语,来比喻在战争中因被围困,粮源断绝,外无援兵,内无粮草,只能将小孩子掉换来充饥了。另一种意思,便是形容人的残酷,人无法生存,困苦到了极点。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典出《醒世恒言》第二十卷:常言道:“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既张木匠儿子恁般聪明俊秀,何不与他说,承继一个,岂不是无子而有子。

元朝有个大官的儿子叫魏鹏,自幼在浙江与贾家女儿娉娉订了婚,父亲死后举家回归襄阳家乡,音讯遂绝。魏鹏长至十八岁,聪明好学,熟于经史,不想屡次考试不取,心中郁闷。母亲恐成疾,遣其去浙江,一则访师问友,二则开豁心胸,三则找贾家议定婚期。

那贾家只有老夫人和女儿在家,听说魏鹏到来十分欢喜,留住款待十分周到,只是不提起婚姻之事。那娉娉有西子之容,倾城之色,两人朝夕过从,眉梢眼底大有滋味,逐渐诗词奉和,情意日深,又得两婢牵引,遂山盟海誓成了眷属。从此无夕不欢,往来频数,只瞒了贾老夫人。不期光阴易过,夏暑将去残,家中来信催魏鹏回去秋试。魏鹏无奈,与小姐絮絮叨叨洒泪而别。回家已将入试之时,魏鹏哪有心思考较文字?试时随手写去,平平常常,绝无一毫意味。

那试官偏生昏了眼睛,歪了肚皮,只顾圈圈点点起来,竟然高中了,果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待得廷试,魏鹏是被母亲逼迫去京,一心想念娉娉,又有什么好文章写得出来?不想试官说他文字稳当,不犯忌讳,是平正举业之文,又中在甲榜,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魏鹏甚是得意,匆匆赶去钱塘,首具袍笏拜见贾老夫人,和小姐相见,悲喜交集。遂寄寓贾府,从容议及婚事。谁知贾老夫人只此一女,时刻不见尚且思念,若嫁他乡,誓死不允,几番请人转寰,那贾母绝不松口。恰值魏母病逝,魏鹏只得回去奔丧。这番生离,娉娉几番哭得死而复生,终日饮恨染成一病,竟一命呜呼了。魏鹏得此凶信,设位祭道:“你为我而死,我何忍相负?惟终身不娶以慰芳魂。”伏地大哭,死而复苏。

他两人的深情感动天帝,三年后竟命娉娉借尸还魂,夫妇偕老,此事喧传关中,遂成佳话。

后人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的这个典故比喻一心谋求的事不能成功,随意办的事却意外的获得好结果。

成语典故:羽毛未丰

典出《战国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闻之,羽毛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

战国的游士苏秦,是个有才干发愤努力的人,他把连横的策略去游说秦惠王,对惠王说:“大王的国家,西边有马蜀和汉中的富饶;北有胡地的皮革和代地的良马;南边有巫山和函谷的要塞;而且土地肥沃,人民富有,兵多将广,地广物博,积蓄丰富,地势又利于攻守,可以说得上是天然的宝库,天下的雄国了。加以大王这样贤能,士民这样众多,如果能够善于运用,把兵士训练起来,一定可以兼并诸侯,吞灭天下,自己称帝的,我诚心地把这些好处向您说明,请大王留意。”

秦瞴王说:“我听别人说过:‘羽毛未丰,不可以高飞;法令未成,不可以诛罚;道德没有博大的,不能叫百姓去战争;政教不顺民情的,不可以烦劳大将。’现在你很有诚意的,不远千里而来,辛苦地来指教我,我很感激你,但你所说的,让我慢慢再考虑吧!”

后人用它来比喻年轻的人没有经验,缺乏本领自立的话。但再可以引申出来,形容职位低微的人,拥护他的人还不多,势力薄弱,地位不高,一切还要依赖人家,不能够独自奋飞。

成语典故:遇事生风

典出《汉书·赵广汉传》:所居好用世吏子孙新进年少者,专厉壮蜂气,见事风生,无所回避,率多果敢之计,莫为持难。

汉朝时候,涿郡(今河北省涿县)有个姓赵名广汉的人,初时在郡里做个小官,因为办事认真廉洁,后来一直升到京兆尹(专管京城的行政长官)。那时,恰逢汉昭帝去世,京城新丰县的京兆官杜建负责管理昭帝的陵园。这个杜建交游广阔,他和他的朋友一起利用职权做着非法的勾当。这事被赵广汉知道了,便暗示杜建改变作风,但杜建却置若罔闻,赵广汉便将他们逮捕,事情发生以后,京城里的达官贵人都来求情,赵广汉一向厌恶这般贵人们平时为非作歹,包庇坏人的丑恶行径,为了防止更多的麻烦,即刻将杜建杀了。于是京里的达官贵人都对赵广汉望而生畏。

汉宣帝时,因为他不畏权势,一心为国,很得宣帝重用。他爱用新进的世吏子孙,这些年轻人最爱逞一时的锐气,逢着一点事儿就将它迅速扩大,完全没有回转的余地。最后,赵广汉终被贵戚们害死。

遇,逢也;生风,即风生,喻迅速而不可当。“遇事生风”形容好事的人,遇到一些小事端就兴风作浪,把事情扩大,从中渔利。

成语故事:债台高筑

典出《汉书·诸侯王表序》:分为二周,有逃债直台。颜师古注:“周赧王负债,无以归之,主迫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

春秋时期楚考烈王听说信陵君大破秦军,就想起平原君和毛遂请他当合纵抗秦的纵约长的事来了。他怕秦国,不敢答应,后来架不住毛遂一逼,他才叫春申君带着兵马去抵抗秦国。如今想起来实在怪害臊的。过了几天,春申君带着军队回来了,一点儿功劳也没立下。考烈王叹息着说:“赵公子所说的合纵计策实在不错,可惜咱们没有像魏公子那样的大将。”春申君一听,害臊得什么似的,可是他心里头还有点不服气。他想:“我一向学着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的派头,收养了不少门客,怎么会跟不上他们呢?真怪!”他就厚着脸皮,对考烈王说:“上回不是赵公子他们公推大王为纵约长吗?如今秦国打了败仗,威风下去了。大王这时候就该掌起纵约长的大权来,赶紧打发使者去约会各国,再能够得到周天子的同意,借着他的号令去征伐秦国。大王能够这么办,就比齐桓公、楚庄王的功业大得多了。”考烈王经春申君这么一鼓动,又引起了当霸主的瘾来了。当时就打发使臣们到成周去请求周赧王下令征伐秦国。

周赧王向来软弱无能。虽然挑着个天王的旗号,他还不如列国里最小的诸侯呢。真正被他管辖的土地不过几十个县。哪知道光是这么个小小的天下,还分成两半。河南巩县一带叫东周;河南王城一带叫西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把镐京叫西周,洛阳叫东周;到了周赧王的时候,这原来的东周又分成了东、西两周)。东周由东周公治理,西周由西周公治理。不光各自独立,时常还要你欺我、

我压你地彼此攻打。天子只不过是个高高在上的大傀儡。他就好比是一个大户人家的老太爷,没权没势,受着晚生下辈们的欺侮。

这还不算,连那最小的一些房产也给两个管家分别霸占了。周赧王就是这么个老太爷。有时候受了西边管家的气,就跑到东边管家那儿去住几天;有时候受了东边管家的气,就跑到西边管家那儿去住几天。这会儿,周赧王正住在西周,西周公总算还养活着他。

周赧王接见了楚国的使臣,高兴得差一点儿掉下眼泪来。他正在气恨秦王欺负他,三番两次地要想打通三川来抄他的老窝。

真难得有这么个远房的孝子贤孙替他打抱不平,他哪能不答应呢?他立刻用天王的名义叫楚国去约会列国诸侯。

周赧王把楚国的使臣们打发走以后,叫西周公准备出兵,跟着各国一块儿去征伐秦国。西周公把西周的兵马集合起来,东拼西凑地好容易把军队都拢在一块儿,数了数,老老少少,一共还不到六千人。这哪像话呢?白起一个晚上杀死的赵国投降的士兵就有四十五万。这六千多人能做什么事?但不管怎样,出去替人家壮壮声势也是好的。周赧王和西周公就决定把这六千人送出去加入合纵抗秦的阵营。

六千人一集合起来,就发生了几件难事:第一件,那些破旧的兵车得修理修理;第二件,拉车的马不够了;第三件,人和马吃的粮草一点儿没有着落。库房里拿不出这笔打仗的开销来。老太爷皱着眉头,抓耳挠腮地急得差点儿要哭出来了。最后,还是那个管家的西周公想出一个借钱的方法来。周天王就向那些富裕的商人、

地主去借钱,给他们立字据,说明这回借的钱是作为军饷用的,等到打仗回来,拿战利品作为担保,连本带利一起归还。这个新方法居然招起商人、地主们的兴头来了。有钱的人愿意放账的还真不少。军饷、军费很快就有着落了。

公元前256年,西周公带了六千人马到了伊阙,就在那儿驻扎下来等候各国诸侯的大队人马。可是韩、赵、魏三国刚跟秦国打了仗,元气还没恢复,没有出兵的力量。齐国跟秦国一向是很不错的,不愿意发兵。只有燕国和楚国派了几队人马来。这回合纵抗秦的计划又算吹了。他们没精打彩地回去了,西周公也只好原封没动地带着他那六千人马回城去了。

周赧王出了一回兵,一仗没打,什么东西都没得着,军饷可全耗费完了。这回的买卖连老本全赔在里头。那些账主拿着字据在宫门外头向天子要账。要账的要不着钱,也见不着欠账的,哪能答应呢?可就哇啦哇啦连吵带闹地嚷开了。这一下子,弄得周赧王脸红得一直到耳根子。跑又没处跑,躲又躲不了。他只好到高台上去躲账。就为了这件事,那座高台,人家就给它取个名儿叫“避债台”。

因此,以后人们就把这件事引申为“债台高筑”这句成语,形容人欠债很多,没有办法偿还。

成语故事:置之度外

典出《后汉书·隗嚣公孙述传》: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东汉初年,虽然光武帝(刘秀)已重新建立了汉朝,但还有很多人拥有重兵,占据个个州郡,要与刘秀争夺天下;或者表面虽然臣服朝廷,而仍想保留自己占有的地盘,要待机而动。光武帝既已重复汉室,自然不能坐视这种割据的局面继续下去,决心要使全国统一,前后经过五年的时间,把函谷关以东的割据势力全部荡平,最后只剩下甘肃的隗嚣和四川的公孙述两股势力了。

光武帝鉴于隗嚣表面上已向他称臣,还遣他的儿子在京城洛阳做官,一时不足为患,公孙述远在西南边陲,路途遥远,攻取不易,暂时不想对他用兵,而更主要的,是打了许多年仗,兵力也要休整一下,他在对部下众将官谈到隗嚣、公孙述二人时说:“这两个人暂时不必放在心上的。”

后来人们便将光武帝的这句话引申为“置之度外”一句成语,用来比喻对人或事不再重视或不再放在心上。

诸葛亮用空城计典出《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

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后,急忙吩咐关兴、张苞二将,各引三千名精兵,在武功山上小路埋伏,作为疑兵,惊吓敌人;又令张翼引军修理剑阁栈道,备为退路;再密传号令,叫大军暗暗收拾行装,返回汉中。诸葛亮分拨已定,自引兵五千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探马接连飞报:司马懿率领大军十五万,往西城蜂拥而来!这时,诸葛亮身边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名兵,已分一半运粮草去了,仅剩下二千五百名军士在城中。众官员听到这个消息,个个惊恐失色。诸葛亮登上城楼一望,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往西城县杀来。在这危急中,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诸葛亮传令,将旌旗都收藏起来,将士们在城上坚守岗位,不得随便出入和高声讲话,违犯者斩;又命大开城墙四门,每一门口用二十名军士扮作百姓模样,洒扫街道,如遇魏兵到来,不许擅自行动。诸葛亮自己身披鹤氅,头戴纶巾,在城上前楼,焚香操琴,旁若无人。这时,司马懿前军哨马来到,见了此状,不敢冒进,急忙回报。司马懿来到城下,仔细观看,心中大疑,便叫后军做前军,前军做后军,迅速退兵。次子司马昭想继续进兵,说:“莫非城内空虚,诸葛亮故意装模作样吓人。父亲何必急急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会冒险。我听他琴声安闲,又见城门大开必有埋伏。我们贸然进兵,必中奸计。快退!快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便拍手大笑。众官员疑惑不解,问:“司马懿是魏军的名将,今天统帅十五万精兵来到这座空城,为何见了丞相,反而迅速退去?”诸葛亮解释说:“司马懿料我平生谨慎,不会冒险,所以虽是一座空城,他却怀疑我有伏兵。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用这个办法!”

他料想司马懿还会回来,下令叫西城百姓,随军一起往汉中转移。

司马懿退兵到武功山前,忽听山坡后喊声连天,鼓声震地,便对左右的人说:“诸葛亮的伏兵来了。快走!快走!”杀来的正是关兴和张苞。魏兵疑神疑鬼,丢盔弃甲,仓皇逃命。司马懿逃回街亭,听说蜀兵都撤到汉中去了,便又领兵返回。这时候,他才知道西城原来是一座空城,诸葛亮早已逃之夭夭了。司马懿不禁悔恨万分,仰天感叹,说:“我不如孔明矣!”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比喻办某件事出于无可奈何,不能不如此。

成语典故:猪婆龙为殃,癞头鼋顶缸

鼋读[yuán],是龟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文又名沙鳖、蓝团鱼等、癞头鼋。

典出明·陶宗仪《说郛》。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金陵在长江边,春、夏发大水时,江岸常常崩坏。朱元璋下令:查明原因,加以根治。江岸崩坏的原因很复杂,主要原因自然是岸堤修筑不坚固。可是当时人们却都以为是猪婆龙为殃。猪婆龙是江豚的俗称,长江发大水时,可以看见它们在追波逐浪,很像是它们在破坏江堤。管理水利的吏部尚书听信了这个看法,但又不能照样报告朱元璋。原来朱元璋姓“朱”,和猪婆龙的“猪”字一个音,他不准人说话和文字中有个“朱”或“猪”字,谁说了就是“大不敬”,就会被杀头。于是他向朱元璋说:“江岸是‘癞头鼋’冲坏的。”癞头鼋就是鳖(或称甲鱼)。

朱元璋于是下令捉癞头鼋。不久,渔民果然围住了一只大癞头鼋。

那只癞头鼋实在太大,一时抓不起来,只好用一只大缸把它罩住,以免它逃跑。这事轰动了金陵城,老百姓认为癞头鼋是无辜遭殃,所以便创造了一个谚语:“猪婆龙为殃,癞头鼋顶缸”。

后人用“猪婆龙为殃,癞头鼋顶缸”的这个典故比喻一切无辜而被嫁祸的人和事。

成语典故:作祟自毙

典出《子不语》卷八:杭州赵清尧好弈,闻落子声,必与对枰。

偶游二圣庵,见道人,貌陋,与客方弈,而棋甚劣,自称“炼师”。赵意薄之,不与交言,随即辞出。是夕上床就寝,有鬼火二团,绕其帐上,赵不为动。俄有青面锯齿鬼,持刀揭帐。赵厉声呵之,旋即消灭。次夕,满床作啾啾声,如童子学语。初不甚分明,细听之,乃云:“我棋劣,自称‘炼师’,与汝何干,而敢轻我?”赵方知是道士为祟,愈加不恐。旋又闻低声云:“汝大胆,刀剑不畏,我将以勾魂法取汝性命。”遂咒云:“天灵灵,地灵灵,当门顶心下一针。”赵闻之,觉满身肉然如欲颤者,乃强制其心,总不一动,兼以手自塞其耳,然临卧则咒声出于枕中。赵坚忍月余,忽见道士涕泣跑于床前曰:“我以一念之嗔,来行法怖汝,要汝央求,好取些财帛,不料汝总不动心。我悔之无及。我法不行于人者,反殃其身,故我昨日已死,魂无所归,愿来服役作君家樟柳神,以赎前愆。”赵卒不答。明日,遣人往二圣庵视之,道士果自刭。

杭州人赵清尧喜欢下棋,只要听到棋子走动的声音,总要坐下来和人家对局较量。

一天,他偶然到二圣庵游玩,看见一个道士,相貌十分丑陋,正和游客下棋。道士的棋术非常低劣,还自称是有道行的“炼师”,赵清尧心里很瞧不起他,一句话也不和他说,立即转身走了。

当天晚上,他上床睡觉,只见两团鬼火在帏帐上绕动,赵清尧不动声色。不一会儿,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手拿钢刀,揭开帏帐。

赵清尧厉声呵斥,青面鬼一下又不见了。

第二天晚上,满床铺发出细小噪杂的啾啾声,好像小孩在学着说话。起初还听不太真切,细细倾听,原来是说:“我棋术低劣,自称‘炼师’,与你有什么关系,竟敢小看我!”赵清尧这才知道是那个道士作怪,更加不害怕了。接着又听到一个低低的声音咬牙切齿地说:“你好大胆,居然不怕刀剑,我将用勾魂法要你的性命!”接着就念起咒来:“天灵灵,地灵灵,当门顶心下一针。”赵清尧听了,顿时觉得浑身肌肉跳动不停,好像在颤抖的样子。他便强忍着控制住自己,一动不动;又用手堵住自己的耳朵,但躺下以后,咒语又从枕头里发出来。就这样,赵清尧坚持忍耐了一个多月,忽然看见那个道士泪流满面地跪在床前说:“我因一时恼怒,行了法术恐吓你,要你求饶,好诈取些钱财,不料你总不动心。我后悔也来不及了。

我的法术不能侵害人,反过来自己就要遭殃,所以我昨天已经死去,但阴魂没有归宿,愿来服役侍奉,在您家里作个预卜吉凶的樟柳神,用以赎我先前的罪过。”赵清尧始终不予理睬。

第二天,他派人去二圣庵一看,那道士果然已经自杀了。

后人用“作祟自毙”的这个典故告诉人们,一切与人民为敌的人,倒行逆施,为非作歹,都不过是自掘坟墓,自套绞索,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成语典故:矮子看戏,随人说妍

典出《朱子语类》二十七:其有知得某人诗好,某人诗不好者,亦只是见已前人如此说,便承虚接响说取去,如矮子看戏相似,见人道好,他也道好。乃至问著他那里是好处,元不曾识。

旧时农村演出“草台戏”,都是在露天搭台,台不很高,人们都挤在一起站着瞧。有个矮子也去看戏,他前面的人长得高,视线都被挡住了,他一点儿也瞧不见,只听得前后人们喝彩,说演得真好(妍:美好。),矮子也大声叫好。其实他一点也未看见,只是随声附和而已。所以明朝李贽在《续焚书》中说:“我小时候,听人家说:‘孔子是圣人,是值得尊敬的。’因此我也尊敬孔夫子,至于他为什么是圣人,哪些地方值得尊敬,却一点也不懂,不过是:‘矮人看戏,随人说妍’而已。”

后人用“矮子看戏,随人说妍”的这个谚语比喻人无主见,随声附和。

成语故事: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典出《说唐全传》:隋帝的皇杠前后三次都是在半途被劫,不管押运军官如何本领高强,都被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三斧头杀得大败。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大盗尤俊达想抢隋帝的皇杠(皇帝派人押运的银子,由于银子是装在打通了的竹杠里的,所以叫皇杠),便到处物色武艺高强的助手,一找找到了程咬金,程咬金很穷,为了养活老妈妈,在市上卖竹笆子过活。尤俊达把程母接到庄上奉养,便带着程咬金去劫皇杠。隋帝的皇杠前后三次都是在半途被劫,不管押运军官如何本领高强,都被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三斧头杀得大败。

后人用“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的这个典故比喻一件事被人横加干扰,出乎意外地遭到失败。

成语典故:闭门造车

典出宋·朱熹《〈中庸〉或问》三:轨者,车之辙迹也。辙迹在道,广狭如一,无有远迩,莫不齐同。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也。

朱熹《〈中庸〉或问》里有这么两句话:“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它的意思是说:把门关起来造车,把材料逐件造好后,只要件件合乎规矩,再拿到门外去合拢起来,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

“闭门造车”有正面和反面两层意义:在正的方面,就是说天下的事情,差不多是相同的,只要样子没有变,懂得规矩,自然不会发生错误,到处可以行得通;所以尽管关着门造车,拿到外面去应用,仍然是适合车辙的。反的方面,就是说天下的事理没有穷尽,而且各地的情形不同,习惯互异,你自己关着门一个人做,尽管做得怎样好,拿出去,未必适合人们的需要。

现在人们所引用的,大多数是用反面的意义,比喻不依据实际情况,单凭主观想象办事。

成语典故:宾卑聚之勇

典出《吕氏春秋·离俗览》:齐庄公之时,有士曰宾卑聚,梦有壮子,白缟之冠,丹绩之旬,东布之衣,新素履,墨剑室,从而叱之,唾其面;惕然而寤,徒梦也。终夜坐不自快。

明日召其友而告之曰:“吾少好勇,年六十而无所挫辱。今夜辱!吾将索其形,期得之则可,不得半死之。”

每朝与其友俱立乎衢,三日不得,却而自殁。

齐庄公时候,有个勇士叫宾卑聚,一天晚上梦见有个彪形大汉,戴着白帽子,系着红帽带,身穿粗布衣服,脚登白色鞋子,佩着黑色的剑套,来到跟前大声斥骂他,口水唾了他一脸;猛然惊醒,不过是一场恶梦。为此整夜感到不愉快。

第二天他找来自己的朋友告诉他说:“我小时就很勇敢,到了六十岁还没有受过屈辱。现在竟然在梦中受了屈辱!我要按着梦里人的形状寻找他,找不到他我将要为此而死。”

于是每天早晨都和他的朋友一块站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找了三天找不到,就回家自杀了。

后人用“宾卑聚之勇”比喻梦并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然而这个寓言中的宾卑聚,却把梦中的事情当真起来,为了不受梦中人的侮辱,居然自杀了。这种勇气是愚蠢的,也是滑稽的。

成语故事:不知轻重

典出《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材,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散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珠宝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这个郑国人,只知道盒子的好看,却不晓得珠宝的价值实在要比盒子的价格高多少倍。

后人用“不知轻重”比喻办事情分不出重要与不重要,缺乏章法。

成语典故:藏贼衣

典出《笑得好》。

有一贼入人家偷窃,奈其家甚贫,四壁萧然,床头止有米一坛。

贼自思:将这米偷了去,煮饭也好。因难于携带,遂将自己衣服脱下来,铺在地上,取米坛倾米包携。此时床上夫妻两口,其夫先醒,月光照入屋内,看见贼返身取米时,夫在床上悄悄伸手,将贼衣抽藏床里。贼回身寻衣不见。其妻后醒,慌问夫曰:“房中希希索索的响,恐怕有贼么?”夫曰:“我醒着多时,并没有贼。”这贼听见说话,慌忙高喊曰:“我的衣服,才放在地上,就被贼偷了去,怎的还说没贼?”

后人用这则寓言嘲笑了企图谋算人反被人谋算的可耻下场。

这个脱衣裹米的贼,是作茧自缚,他虽然“贼喊捉贼”,也终免不了束手被捉。

成语典故:池中物

典出《晋书·刘元海载记》: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

西晋末年的刘渊,字元海,匈奴族人,世袭匈奴左部帅官职。

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对诗、经、史、兵法等无不通晓,而且有独到见解。比如他曾批评汉高祖刘邦手下的谋臣萧何与陆贾不懂军事,周勃和灌婴两个武将缺乏文才。刘渊认为:对任何一件事情不懂,都是君子的耻辱。因此,他努力习武,决心做个文武全才,后来练到武艺精绝,勇力过人,尤其擅长射箭。

有一次,朝廷需要一员大将带兵去平定凉州。晋惠帝便召集群臣商议。大臣李熹推荐了刘渊,说:“陛下如能调动匈奴五部的人马,再任刘渊为大将军,凉州一定会在短期内平定。”另一位大臣孔恂当即表示反对:“李公的意见我不同意,派刘渊去有很大的弊病。”李熹勃然大怒道:“匈奴人如此强悍,骁勇善战,加上刘元海通晓兵法,是良将之才。他奉皇帝的圣旨平定凉州,宣传朝廷的威德,哪有什么害处?”孔恂回答说:“刘元海如果平了凉州,恐怕他就不会乖乖放手,那时他就如同蛟龙得到助威的风雷云雨,势力强大,不会再是过去小池子中的鱼虾,陛下将无法控制了。”晋惠帝认为孔恂说得在理,就放弃了派刘渊外出带兵的打算。

后来,刘渊起兵反晋,成为十六国时期汉国的创立者。他的确是非同一般的人物。

后人用“池中物”的典故比喻处于狭小的地方,目光短浅、无所作为的人;或比喻受条件限制,暂时不能施展才干的人。

成语典故:川字

典出《笑府》:一蒙师只识一“川”字。见弟子呈书,欲寻“川”字教之。连揭数页,无有也。勿见“三”字,乃指而骂曰:“我着处寻你不见,你倒卧在这里!”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广博的知识而又好为人师,自然会捉襟见肘,笑话百出。

成语典故:翠鸟移巢

典出《古今潭概》: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以之矣。

翠鸟起先为了躲避灾祸,总是选择很高的地方营巢筑窝。等它孵出小鸟以后,因为特别喜爱它们,只怕从高处摔下来,便移到稍低一点的地方筑窝。后来,小鸟长出了美丽的羽毛,大鸟就更加喜欢它们了,于是又向下移巢,结果人们很容易地把它们捉走了。

后人用“翠鸟移巢”的这个典故告诫人们,办事情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翠鸟移巢,没有看到高低各有利弊。

成语典故:大王的架子

公元前二八四年(周赧王三十一年),燕国的大将乐毅、秦国的大将白起、赵国的大将廉颇、韩国的大将暴鸢、魏国的大将晋鄙,各人带着本国的兵马,按着约定的日子会合到一起。燕国的乐毅担任上将军,统率着五国的兵马,浩浩荡荡地向齐国进攻。

齐闵王一听说五国的军队一起来打齐国,就亲自带着大队人马,赶到济水的西边去对敌。上将军乐毅老跑在赵、韩、魏、秦各国兵马的前头,到最接近敌人的地方去指挥作战。四国的将士一见,个个拚命往前打,把齐国的军队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剩下的只能往后退。齐闵王大败,跑回临淄,打发人连夜到楚国去请求救兵,说愿意把淮北一带的土地送给楚王,作为谢礼。

赵、韩、魏、秦这四国的将士打了几回胜仗,各自占领了齐国的几座城就心满意足地驻扎下来,不愿意再接着往下打了。乐毅认为夺下来的城由他们几国守住,也挺好。他自己带着本国的军队接连着往下打。沿路宣扬燕国军队的纪律,安抚齐国的人民,挺顺利地一直打到齐国的都城临淄。

齐闵王急得没有办法,只好带着几十个亲信的文武大臣,偷偷地从北门逃出去,跑到卫国去了。卫国原本是个小国,这时候,只剩了濮阳(在河南省清丰县南)一块地盘了,哪敢得罪大国的君王呢?卫君挺恭敬地好像臣下伺候君王一样地招待着齐闵王。齐闵王为了要摆出大王的架子,鼓着肚子往朝堂上一坐。他见了那个跪在地下的卫君,连理也不理。这种神气简直把卫国的大臣们气炸了肺。他们虽然是小国的大臣,可是打打落水狗的胆量还是有的。当天晚上齐闵王的行李就给人拿走了。第二天,他肚子饿了也没有人去理他。他知道情形不对,再待下去非得受到卫国的暗算不可,就没精打彩地带着大臣夷维、太子法章等几个人,慌里慌张地跑了。其余的人他也顾不得了。

他们跑到鲁国的郊外,鲁君派人去迎接,首先碰上了夷维。夷维是个老牌走狗。他懂得怎么样对傲慢的主人摇头摆尾,怎么样对谦虚的底下人汪汪乱叫。他叫鲁君像招待天子一样地来招待齐王。鲁国的君王一听,觉得又可笑,又可气,干脆把城门一关,让他们爱怎么着就怎么着。齐闵王没办法,只好跑到别处去了。可是谁也不敢迎接这位爱摆臭架子的“天子”。这样一来,他急得走投无路了。夷维说:“听说莒城还没丢,不如先到那边去吧!”他们到了莒城,在那儿招兵买马,准备把守这座城。

乐毅把临淄打下来了,就把齐国的库房和当初齐国从燕国抢去的财宝,都弄到燕国去。燕昭王亲自跑到济水来慰劳将士,把昌国城(在山东省淄川县东北)封给乐毅,称他为昌国君。又叫他再去攻打齐国其余的地方,自己先回去了。

乐毅出兵也就有半年工夫,接连打下了齐国八十多座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这两处还顽强地抵抗着。乐毅一想:“单靠着武力,收服不了齐国的民心。民心不服,就算把齐国全打下来,也守不住。好在齐国只剩下两座城了,也不能再成什么大事,不如拿恩德去打动齐国人,叫他们自己来投降。”他就做出几件讨好齐国人的事情来。他废除当初齐王所定的苛刻的法令;减轻人民的捐税;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保存他们固有的文化;优待地方上的名流;给齐桓公修建庙宇,还郑重其事地祭祀他。齐国的大小官员们一见燕国人这么对待他们,非常感激。尤其是祭祀齐桓公这件大事更叫他们受到很大的感动。你瞧咱们虽然亡了国,可是敌人倒先向咱们的先君磕头下跪,这作多么体面哪!只有莒城和即墨还顽强地守着,一心一意地等着楚国的救兵。

楚顷襄王见齐国的使者来求救兵,还把淮北的土地送给他作为谢礼,他就派大将淖齿带着二十万大军先去接收淮北,对他说:“只要对楚国有利,你只管瞧着办。”

淖齿到了莒城,齐闵王高兴得好像得到了一位救命恩人似的,立刻拜他为相国,请他主持抵抗敌人的大事。齐闵王到了这步田地,还不改变他那种独断专行的作风,还不愿意听一听别人的意见,还不愿意使用齐国人自己的力量,还痴心妄想地等着别国的军队替他打胜仗。淖齿一见燕国军队那么强盛,反倒暗中打发心腹去见乐毅,说:“大将淖齿愿意帮着贵国把齐国灭了。事成之后,请贵国让我做齐王。”乐毅答应了。

淖齿跟乐毅接头之后,就在离莒城几里地的鼓里操练兵马,请齐闵王去检阅。齐闵王得意洋洋地带着夷维到了鼓里。只见楚军士气旺盛,配备整齐,不由得又摆起大王的架子来了。正在他得意的时候,淖齿叫人把他绑起来,宣布他的罪状。齐闵王低着脑袋,一声不敢言语。夷维抱着他哭了一顿。那位救命恩人转眼间变成了阎王爷,先把夷维杀了,然后把齐闵王抽了筋,活活地吊在房梁上,过了三天,他才断了气。

后人用“大王的架子”比喻盲目自大,狂妄无礼的人。

成语故事:倒绷孩儿

典出《东轩笔录》卷七:苗振以第四人及第,既而召试馆职。一日谒晏函相,晏语之曰:“君久从吏事,必疏笔砚,今将就试,宜稍温习也。”振率然对曰:“岂有三十年为老娘,而倒绷孩儿者乎?”晏公而哂之。既而试择宫选士,,由是不中选。晏公闻而笑曰:“苗君竟倒绷孩儿矣。”

宋仁宗时,有一个读书人,名叫苗振,一次赴京考试,侥幸考到第四名,做了几年官。后来,朝廷召试官职,苗振赴考。在考试之前,他去晋谒当朝丞相晏殊。晏殊对他说:“你做官多年,笔砚一定生疏了,现在来京赴考,宜先把这些东西温习温习。”

苗振误解了晏殊的用心,以为晏殊看不起他,所以满不在乎地说:“这有什么可怕的,难道一个做了三十多年接生工作的接生婆,会把初生的婴儿包扎倒了。”

考试那天,发下的试题是:“泽宫选士赋”(按:泽宫,宫名,古时皇帝习射之所,也就是选择才能之士的地方。泽,择士也)。苗振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句子写为“普天之下莫非王”,结果当然落选了。

后来,晏殊拍拍苗振的肩膀说:“老兄,想不到你真的会把初生的婴儿包扎倒了。”苗振羞得无言以答。

苗振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他的骄傲自满,自以为是。后人用“倒绷孩儿”比喻富有经验的人疏忽大意,做错了事。

成语典故:颠倒黑白

典出《史记·屈原列传·怀沙赋》:变白以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凤凰在舥(笼)兮,鸡鹜(鸭)翔舞。

屈原,名平,是战国时楚国人,曾在楚怀王手下任过左徒(官名,参与议论国事,发布号令,出则接待宾客)。由于屈原很有才能,楚怀王曾经非常信任他。但也因此引起了一些朝廷官员的妒忌并对他进行了诬陷。楚怀王终因听信谗言而疏远了屈原。屈原对当地奸佞横行、正人被摈斥的情况非常愤慨,作了《离骚》和《怀沙赋》这两篇留传后世的名传。在《怀沙赋》中,他以盲目的人看不到明白的人所看到的东西为喻,感慨地写到:把白作为黑,把上看成下,凤凰被关在笼子里,而鸡鸭乱舞。屈原后来投江而死。

后人用“颠倒黑白”这个典故比喻故意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这句成语含贬意。

成语典故:独坐穷山,引虎自卫

典出晋·常璩《华阳国志》五:刘主至巴郡,巴郡严颜拊心叹曰:此所谓“独坐穷山,放虎自卫”者也。

三国时期,刘璋是汉朝的皇亲,被封为西川益州牧,管理着相当于今日的四川和湖北西部一大片地方。汉末虽然天下大乱,他的地盘却因地势险固,物阜民富,比较安全。可是他的近邻汉中太守张鲁却和刘璋有杀母之仇,时刻想来进攻他,刘璋深以为忧。这时有人向刘璋建议:“您的同族兄弟刘备是个英雄,近在荆州,兵强马壮,不如和他结盟,并请他带兵来帮助我们防备张鲁岂不是很好?”刘璋非常同意,决定派人去请刘备。这时,大臣王累反对道:“不可,不可,张鲁力量不大,用不着害怕他,不过是疥癣之疾;你把刘备请进来,那是心腹大患了。刘备宽以待人,柔能克刚,英雄莫敌,远得人心,近得民望。有诸葛亮为谋士,关羽、张飞等勇将,若召得他来,以部属待他,刘备怎肯伏低做小?若以客礼待他,又一国不容二主。因此,绝对不能召请他来。”但是刘璋为人懦弱,很怕张鲁打来,又认为刘备是亲戚,决不会贪图他的地盘,所以不听王累的忠告,竟去把刘备请来了。这件事被刘璋的大将严颜知道了,他长叹道:“这真如谚语所说的:‘独坐穷山,引虎自卫’者也!”(独自坐在穷山沟里,感到害怕,却叫老虎保卫自己,这不是请老虎来吃掉自己么?)

刘备被邀请进西川后,收买人心,广施德政,扩大力量,果然不久,便控制了整个西川,刘璋被送到一个小地方去养老,这时他后悔也来不及了。

后人用“独坐穷山,引虎自卫”的这个谚语比喻自招祸患。

成语故事:罚人吃肉

典出《古今谭概》:李载仁,唐之后也。避乱江陵高季兴,署观察推官。性迂缓,不食猪肉。一日,将赴召,方上马,部曲相殴。载仁怒,命急于厨中取饼及猪肉,令相殴者对餐之。复戒曰:“如敢再犯,必于猪肉中加之以酥!”

唐朝有个叫李载仁的,是唐皇族的后裔。为了逃避战乱,跑到占据湖北一带的大军阀高季兴那里做了观察推官。李载仁生性迂腐,行为迟缓,从来不吃猪肉。有一天,他将去接受上司的召见,正待上马,随从的家仆对打起来了。载仁大怒,命令立即从厨房里拿来大饼和猪肉,罚那打架的面对面吃下去。还郑重其事地警告他们说:“以后如果胆敢再打架,就要在猪肉里面加些酥油来重重地惩罚你们!”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好恶来判断天下的好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