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远识

高明远识,高明: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

高明远识

基本信息

成语拼音
gāo míng yuǎn shí
成语简拼
GMYS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常用程度
一般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成语繁体
高明遠識

成语解析

成语解释

高明: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

成语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夸奖人

相关成语

近义词

高明远见

成语接龙

1、高明远识→识变从宜→宜喜宜嗔→嗔目切齿→齿牙余惠→惠风和畅→畅通无阻→阻山带河→河梁之谊→谊切苔岑→岑楼齐末→末学肤受→受宠若惊→惊喜欲狂→狂犬吠日→日益月滋→滋蔓难图→图穷匕见→见势不妙→妙言要道→道山学海→海晏河清→清风高节→节用裕民→民怨沸腾

2、高明远识→识才尊贤→贤身贵体→体规画圆→圆木警枕→枕石寝绳→绳愆纠违→违法乱纪→纪纲人论→论议风生→生拽活拖→拖天扫地→地动山摧→摧折豪强→强颜欢笑→笑话奇谈→谈空说有→有生力量→量才而为→为法自弊→弊衣蔬食→食不下咽→咽苦吞甘→甘贫乐道→道不掇遗

3、高明远识→识时达变→变化多端→端人正士→士饱马腾→腾云驾雾→雾释冰融→融释贯通→通险畅机→机关算尽→尽其所长→长夜漫漫→漫地漫天→天付良缘→缘文生义→义断恩绝→绝顶聪明→明明赫赫→赫赫巍巍→巍然屹立→立少观多→多方百计→计穷途拙→拙贝罗香→香轮宝骑

4、高明远识→识涂老马→马耳春风→风流雨散→散马休牛→牛农对泣→泣不成声→声名鹊起→起早摸黑→黑价白日→日居月诸→诸色人等→等因奉此→此伏彼起→起早挂晚→晚生后学→学疏才浅→浅斟低唱→唱沙作米→米珠薪桂→桂玉之地→地老天昏→昏迷不省→省吃俭用→用智铺谋

成语用法

成语造句

(1)笨笨写不出成语“高明远识”,因此期中考试只考了98分。

(2)练习本的第二页赫然是“高明远识”几个大字。

(3)小茗不会写成语“高明远识”的最后一个字。

(4)祯卿大哥哥给燕鳞和佳烜讲了“高明远识”的典故。

(5)子良学校的闪老师在黑板上写上了成语“高明远识”。

(6)在去西安交通大学的火车上,飞翼哥哥给苑嵋和婷萱讲了『高明远识』的历史故事。

(7)公高明远识,洞见古今,知国家之事,心至于斯乎。见宋·钱世超《钱氏私志·蔡鲁公》。

出处典源

成语出处

宋·钱世昭《钱氏私志·蔡鲁公》:『公高明远识,洞鉴古今,知国家大事,必至于斯乎?』

分字解释

高明

高明:[gāomíng] 见解独到不同凡人,或技艺高超。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纪念白求恩》。

远识

远识:[yuǎnshí] 深远的见识;远见。

高:gāo 1、<形>高,与『低』、『矮』、『下』相对。《涉江》:『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滕王阁序》:『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2、<动>加高;抬高。《促织》:『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3、<动>重;推崇。《与陈伯之书》:『夫迷途知返,往哲是与;不远而复,先典攸高。』4、<名>高度。《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核舟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5、<名>高处。《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滕王阁序》:『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6、<形>指品级地位高;尊贵。《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滕阁王序》:『千里逢迎,高朋满座。』7、<形>高明;高尚。《五蠹》:『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副>高度。《东方朔》:『朔文辞不逊,高自称誉,上伟之。』9、<形>大。《鸿门宴》:『劳苦而功高如此。』又专指大年龄《醉翁亭记》:『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0、<形>高亢;响亮。鲍照《代堂上歌行》:『筝笛更弹吹,高唱相追和。』11、<形>热烈;盛大。《史记·项羽本纪》:『饮酒高会。』12、<动>高出;超出。《张衡传》:『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13、<形>敬辞,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素不相识,去问官人高姓大名。』

明:míng 1、<形>明亮。《石钟山记》:『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2、<动>照亮。《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3、<形>明白;清楚。《答司马谏议书》:『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又] 明白地;公开地。《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明谓左右。』4、<动>证明;说明。《五人墓碑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5、<动>明确。《史记·李斯列传》:『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6、<形>英明;高明;明智。《谏太宗十思疏》:『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7、<名>智慧。《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8、<名>视力。《齐桓晋文之事》:『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又] 视力好。《管子·制分》:『聪耳明目』9、<形>次;下一个(专指年、月、日)。《为学》:『明年,贫僧自南海还。』10、<名>明朝。

远:yuǎn 1、<形>空间距离大,跟『近』相对。《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名>远方;远方的国家或人民。《殽之战》:『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3、<动>疏远。《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帝所以兴隆也。』4、<动>远离。《陈情表》:『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5、<形>时间长、久。《登泰山记》:『其远古刻尽漫失。』6、<形>长远;深远。《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7、<动>远播。《爱莲说》:『香远益清。』8、<副>差距大。《邹忌讽齐王纳谏》:『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远布] 远扬。[远人] (1)关系疏远的人。(2)远方的人。

识:shí 1、<动>知道;懂得。《谋攻》:『识众寡之用者胜。』《石钟山记》:『汝识之乎?』2、<动>认识。《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3、<动>识别;辨认。《采草药》:『八月苗未枯,采掇者易辨识耳。』4、<名>知识;见识。张衡《东京赋》:『鄙夫寡识。』zhì 1、<动>通『志』。记;记住。《论语》:『默而识之。』2、<名>通『帜』。标记;记号。《记王忠肃公翱事》:『公拆袄,出珠授之,封识宛然。』

高:《亥集上·高字部》《广韵》古劳切《集韵》《韵会》居劳切,□音羔。《说文》崇也。象台观高之形。从冂口。与仓舍同意。《易·系辞》□高以□,贵贱位矣。〈注〉高谓天体也。〈又〉崇高莫大乎富贵。又《史记·高祖纪注》张晏曰:礼諡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又地名。《前汉·地理志》沛郡高县。又姓。《史记·仲尼弟子传》高柴。又《集韵》《韵会》□居号切,音诰。度高曰高。《左传·隐元年·都城过百雉注》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释文》高,古报反。又如字。又叶居侯切,音钩。《柳宗元·柳评事墓铭》柳侯之分,在北为高,充于史氏,世相重侯。又叶居何切。《苏黄门·严颜□》相传昔者严太守,刻石千岁字已伪。严颜生平吾不记,独忆城破节最高。《韵会》俗作髙。

明:《辰集上·日字部》(古文)朙《广韵》武兵切《集韵》《韵会》《正韵》眉兵切,□音鸣。《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正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又《易·乾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又《易·乾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清审。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又《广韵》昭也,通也。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启明。〈传〉日旦出谓明星为启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曦从事明预。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为盟。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既明。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阴精不复明。

远:《酉集下·辵字部》《广韵》云阮切《集韵》《韵会》雨阮切,□爰上声。《说文》辽也。《广韵》遥远也。《正韵》指远近定体也。又《广韵》《集韵》《韵会》于愿切《正韵》于怨切,□爰去声。《正韵》远之也。远近之远上声,如《诗》其人则远之类。远离之远去声,如《论语》敬鬼神而远之之类是也。又叶于员切,音渊。《诗·小雅》尔之远矣,民胥然矣。俗作逺。

识:《酉集上·言字部》《唐韵》赏职切《集韵》《韵会》设职切,□音式。《说文》常也。一曰知也。《长笺》训常无意义。《玉篇》识,认也。《增韵》能别识也。又见识也。《诗·大雅》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聘于郑,见子产如旧相识。《老子·道德经》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庄子·缮性篇》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扬子·法言》多闻见而识乎正道者,至识也。多闻见而识乎邪道者,迷识也。又草名。《大戴礼·夏小正》三月采识。识,草也。又州名。《唐书·地理志》识利州属高丽降户州。又姓。见《姓纂》。又《广韵》《集韵》《韵会》□职吏切,音志。与志同。记也。《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书·益稷》书用识哉。《论语》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又《韵会》器之款镂为识。《史记·孝武纪》鼎文镂无款识。〈注〉韦昭曰:款,刻也。师古曰:识,记也。杨慎曰:三代钟鼎文,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又《韵会》通作志。《周礼·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星辰日月之变动。《郑注》志,古文识字,记也。又《读书通》通作帜。《后汉·虞诩传》以采綖缝贼裾为帜。〈注〉帜,记也。又《集韵》《韵会》□式吏切,音试。义同。又《韵会》表识,谓有所标表,令异日可识知也。《左传·宣十二年杜注》楚以茅为旌识,谓以旌旗为表也。《前汉·刘向传》不可不识也。《师古注》墓须表识。俱音试。又《集韵》《类篇》□昌志切,音炽。义同。又《释名》识,帜也。有章帜可按视也。《前汉·王莽传》旌旗表识。《师古注》识读与帜同。又叶式列切,音刷。《崔駰·达旨》传序正数,三代兴灭。大庭尚矣,赫胥罔识。又叶施灼切,音烁。《苏轼·毛长官诗》宦游逢此岁年恶,飞蝗来时半天黑。羡君封境稻如云,蝗自识人人不识。《集韵》或书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