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

来源:互联网 作者:小惠惠

摘要: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八哥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俗名普通八哥、鸲鹆了哥、鹦鹆、寒皋、鸜鹆、驾鸰、加令、凤头八哥。冠羽突出,全身黑色,翅有白斑,飞行时展开双翅可看...

关键词:八哥,介绍,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八哥属,椋鸟科,雀形目,鸟类百科,动物,生物,百问

八哥的图片

八哥(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英文名:Crested Myna )是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的鸟类,俗名普通八哥、鸲鹆了哥、鹦鹆、寒皋、鸜鹆、驾鸰、加令、凤头八哥。冠羽突出,全身黑色,翅有白斑,飞行时展开双翅可看到八字形的白斑。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自陕西南部至长江以南各省,以及台湾和海南省均有分布。此外,八哥为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有八哥、林八哥、白领八哥、灰背八哥、家八哥等。

中文学名:八哥

拉丁学名:Acridotheres cristatellus

英文俗名:Crested Myna

命名作者:Linnaeus, 1758

中文目名:雀形目(Passeriformes)

中文科名:椋鸟科(Sturnidae)

中文属名:八哥属(Acridotheres)

繁殖区:东洋界 : s China to Southeast Asia

中国野生鸟类:

《中国鸟类野外手册》:鸟种编号#829

中国三有保护鸟类:有益的或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红色名录保护级别:无危物种

Least Concern(LC)

受威胁程度较低,保护现状比较安全

主要羽色:黑色

次要羽色:白色

外形特征

八哥 八哥

体大(26厘米)的黑色八哥。通体黑色,冠羽突出,翅有大型白斑。在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型,这也是八哥名称的来源,两块白斑与黑色的体羽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八哥的一个重要辨识特征;尾羽端部白色。尾羽具有白色端。

虹膜-橘黄;嘴-浅黄,嘴基红色;脚-暗黄。

八哥雏鸟和亚成鸟

八哥的亚成体额羽不发达,体羽颜色也不似成鸟那般黑得很成熟,略呈咖啡色。

八哥:雏鸟 八哥:雏鸟 八哥:幼鸟 八哥:幼鸟相似鸟种的区别辨识

八哥和鹩哥的区别:鹩哥头侧具桔黄色肉垂及肉裾。

八哥和林八哥的区别:八哥冠羽较长,嘴基部红或粉红色,尾端有狭窄的白色,尾下覆羽具黑及白色横纹。

八哥和乌鸦的区别:八哥通体黑色,粗看起来颇似乌鸦,但与乌鸦有着显著的区别,首先八哥体形较各类乌鸦均远远为小(大嘴乌鸦体长50厘米,而八哥体长25厘米),其次八哥喙足均为鲜黄色。

地理分布

八哥 八哥

八哥原本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印度支那半岛,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但非法鸟类贸易使八哥迅速扩散,现在在菲律宾及婆罗洲有引入种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八哥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留鸟。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台湾、海南岛等地区。

分布范围:中国及印度支那。引种至菲律宾及婆罗洲。

分布状况:指名亚种为留鸟,见于长江中游水源处从四川东部及陕西南部至南方;brevipennis于海南岛;formosanus于台湾。

生活习性

八哥 八哥

野生八哥生活在山林、平原、村落,有时在城市也可见到。除繁殖季节外,多成群活动,常栖息在大树上,或成行站立在屋顶上。于清晨聚集高处,喧噪一番后便分散活动,至翌日又在原处聚集,这是八哥的一个典型特殊性。晚上,它常与椋鸟、乌鸦混群共栖。

在村寨、田野、山林边缘的灌丛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喜群居,常数十成群栖息于大树上。

杂食性,常尾随耕田的牛,取食翻耕出来的蚯蚓、蝗虫、蝼蛄等;也在树上啄食榕果、乌桕籽、悬钩子等。繁殖期4~7月。每年可繁殖2次。

八哥喜水浴,常能在水浴时鸣唱。

生长繁殖

八哥 八哥

4—7月繁殖,每年2巢,巢无定所,常在古庙和古塔墙壁的缝隙、屋檐下、树洞内,有时就喜鹊或黑领棕鸟的旧巢加以整理,或借用翠鸟之弃穴。

巢形大而不整,略呈浅盂状,由稻草、松叶、苇茎、羽毛、软毛及其它废屑堆积而成。

产卵4-6枚,卵呈辉亮的玉蓝色。

保护现状

八哥 八哥

本物种未列入濒危名单,但受到非法鸟类贸易的威胁并被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即三有保护鸟类)。

八哥与非法鸟类贸易 八哥,作者三脚锚 八哥,作者三脚锚

八哥善于效鸣,甚至能学人言,因此自古以来就被人类作为宠物饲养,并且衍生出及其复杂的各种驯养名目。但八哥始终没有实现人工饲养条件下的繁殖,因此鸟类贸易中所有的八哥均直接从野外捕捉,这种非法鸟类贸易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原产地的捕捉有可能会对本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造成野外种群的灭绝。

在输入地的逃逸和重新野化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输入地本地鸟类种群结构。

有可能给输入地带来新的传染疾病在输入地土著种群中蔓延。

本文《八哥的外形特征、地理分布、生活习性、生长繁殖、保护现状》转载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被阅读次。您可以点击以获取更多相关的知识。

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您可以自由地阅读、参考,或批判或赞同本文观点,但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文地址:http://www.baiven.com/q/18/218/2016/0613/177002.html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