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名称的历史根源

浏览

“白处”、“白毋奏”病名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本书记载了诸多皮肤病,其中的“白处”、“白毋奏”等病名系指包括白癜风在内的色素脱失性皮肤病,如“白处方:取灌青,其一名灌曾,取如口口盐二十分斗一,......。”“白毋奏(腠),取丹沙与缒鱼血,若以鸡血,皆可。”

晋朝,“白癜风”、“白癞”、“龙舐”、“白驳”的病名最早见于《肘后备急方》:“白癜风,一名白癞,或谓龙舐,此大难治。”又日:“治面颈忽生白驳,状如癣,世名为疬疡,......。”其中“白癞”、“疬疡”之病与现代的麻风病相似,由于当时条件受限,可能将其与色素减退性皮肤病混为一谈,亦或谓异病同治之论。“白定”最早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其日:“树穴中水向东者,就火刮洗二三过即愈。枫树胜也。”“白癜”最早见于隋朝《诸病源候论》,其记载:“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亦不痒痛,谓之白癜。”

唐宋时期,《圣济总录》为文献中首次记载“白驳风”:“治面项身体白驳风,涂淋方:生木树腔中汁柳树为上......。”“癜风”最早见于《仁斋直指方》,其将赤癜、白癜统称为“癜风”:“治赤癜、白癜方:硫黄。明白矾(并生),上为末.........癜风方:雄黄,硫黄,黄虢丹,密陀僧,大南星,上等分为末,先用姜汁擦患处,次用姜蘸药末擦......。”

明代医籍之中,部分医家开始将“白癜风”与“汗斑”混淆,如《寿世保元》:“紫癜风、白癜风,即如今汗斑之类。”《古今医统大全》:“湿热郁于皮肤,久而不散,发而为斑,黑白相杂,遍身花藻,甚者变而为紫、白癜风,虽无疾痛害事,不可以不防微而杜渐也。”此时,也有医家将“疠疡风”、“汗斑”、“白癜风”混淆,如《解围元薮》:“白癜风,此症初无痛处,但皮肤麻木,生灰白斑点。久如涂孚、顽惫、又变亮、赤色,即同紫癜......又有夏只身乍紫白斑点,汗出则痒,秋凉少息,年复增之赤,曰紫癜,名汗斑也。酗酒,房劳,感受风湿,邪热传于皮肤,血气不和而发,又名疠疡,又名汗黯,皆一类也。”

白点风”最早见于《外科证治全生集》

清代,“白点风”最早见于《外科证治全生集》,其曰:“以蛇蜕,不煅煎汁,敷白点风,洗恶疮。”“白癜疯”的病名最早见于《疡医大全》,其记载“手上白癜疯:凤仙花一棵,带泥人砂铫内煮滚洗之。”而“白驳疯”、“癜疯”最早见于《外科大成》。从上述病名可以看出,清代把“疯”与“风”字通用,“点”与“癜”字通用。这一时期,中医外科发展较快,对皮肤疾病的论述、记载也较多,同时,对白癜风病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例如,许氏在《外科证治全书》中认为:“白屑风义名白驳。”

【本文资料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有效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