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隙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是什么?

浏览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间盘摘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不同于一般术后切口感染,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1)患者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短期内情况良好,但术后1~8周又出现剧烈的腰痛和坐骨神经痛,且与术前的疼痛不同。一些病人还可表现为腹痛或下腹部放射痛。
  (2)腰背部肌肉痉挛明显,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手术切口无感染征象,但局部压痛阳性。患者体温脉搏均正常。
  (3)试探穿刺一般无阳性发现,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均正常,但血沉明显增快。血沉增快对诊断椎间隙感染有很大意义。
  (4)发病早期X线拍片无明显异常,术后1~3月可见相邻的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硬化、前后缘有新生骨质形成的骨赘,最终使相邻椎体融合。
  椎间隙感染发生,应按以下原则给予及时治疗:
  (1)全身应用抗生素,并持续6周以上。
  (2)必要时需行病灶清除并引流控制感染。
  (3)病人腰背部应严格制动4~8周,制动方法可用石膏床或双髋“8”字石膏,也可采用双下肢皮肤牵引。
  发生感染的椎间隙相邻椎体一般3~4个月可达到骨性融合,融合后症状即可消失。患者在腰背部制动期间应积极配合治疗,以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使椎体尽早融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