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药的由来

浏览

丸药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成药,而且也是一种古老的剂型,至少已有2000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就提到了一种叫“半夏丸”的丸药。从山东巨野县红土山西汉墓中,曾出土药丸150多粒。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经过化学分析,推定可能是一种治病强身的矿物性药品。这说明,最迟在西汉时,我国已出现了丸药,并初步临床使用了。

  在丸药的炮制上,从《武威汉代医简》中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一般都是用蜜或者白蜜调和药物制丸,相当今天的蜜丸。根据药性的轻重缓急不同,制成的药丸大小也各不相同。后来对丸药的制作要求就更高了。南朝梁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中说,制丸药的药末,需要“重密绢”的筛子筛过,才可以制丸。1964年前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考古工作者,在“丝绸之路”上的阿斯塔那唐代墓地中发掘出了不少医药文物,其中有一枚用白麻纸包着的丸药,重463克,呈褐色,表面致密,制作精细,名叫“萎蕤丸”,主治风热等病症。由此可知,当时我国丸剂药物的制作已具有相当的水平。

  由于丸药便于病人携带、服用,易于保存和运输,一直到今天,其生产和应用仍然十分普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