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引种的栽培技术

浏览

芝麻属胡麻科芝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热带,为喜温作物,在全生育期内需要≥10摄氏度的有效积温2500摄氏度左右。种子发芽最适宜的温度是24~32摄氏度。
  一、播前准备
  1.选地
  选择秋耕冬灌的麦茬地,地面平坦,肥力均匀,灌排方便,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PH值为6.0~7.5,质地沙壤土的地块为宜。
  2.选种及种子准备
  选纯度高、籽粒饱满、发芽率高、无病虫、无杂质的种子作种。播前晒种1~2天,再用0.3%多菌灵拌种待播。
  3.播前灌水
  于播前4~6天灌水。要求灌足灌透,667平方米灌水量为100~120立方米。
  4.播前整地
  灌水后4~6天耕翻耙耱保墒。整地要求达到六字标准。地下水位低、沙性大、易跑墒的地块要随整随播,避免错过适墒期,确保一播全苗。
  二、播种
  1.播种时间
  膜下5厘米土壤地温稳定通过20摄氏度左右即可播种。芝麻春播在5月中下旬,复播在7月上中旬。春播地宜在冬前耕翻,灌水并整成待播状态;复播地也须及时耕翻灭茬、整地抢时播种。
  2.铺膜方式
  采取机车或人工平地铺膜,用宽窄行配置方式,如60×30厘米配置。
  3.播种方式
  采取人工膜上点播,行距30厘米,株距25厘米。
  6.7平方米播量为0.5千克,播深2~3.5厘米。
  4.铺膜播种质量
  要保持播深一致,播行笔直,行距准确,下籽均匀,覆土1.5~2厘米,无漏行漏穴现象,覆膜要拉紧,紧贴地面,压实膜边,空穴率应低于3%。
  三、苗期管理
  1.苗前破壳
  芝麻播后如遇雨,地面容易形成硬壳,要及时破壳,碎土保墒,以保全苗。
  2.及时查苗补种和间、定苗
  芝麻完全出苗后,将缺苗断垄处补种。芝麻出苗后于1对真叶时(5月下旬)第一次间苗,2~3对真叶时(6月上中旬)进行第二次间苗,3~4对真叶时(6月中下旬)定苗。去劣苗留壮苗,一穴一株。
  3 适时中耕除草培土
  芝麻从出苗到始花要中耕除草3~4次,第一次在1对真叶时,深于播种深度;第二次在2~3对真叶时,深度达6~7厘米,第三次在4~5对真叶时,深度为7~10厘米,结合中耕定苗。若草多、土粘,亦可再中耕一次,根际培土应结合最后一次中耕除草进行。
  四、合理密植
  一般晚熟品种,分枝多,生长期长,水肥条件好,667平方米留密度8000~9000株为宜,相反,应达10000~12000株。
  五、科学施肥
  1.施足基肥
  芝麻每生产100千克籽粒需耗氮7~8千克,五氧化二磷~3千克,氧化钾6~7千克。芝麻根分布较浅,施基肥不宜施得过深。
  2.带好种肥
  667平方米施尿素2~3千克。
  3.巧施追肥
  追肥原则是:“苗肥轻,花肥重”,苗期667平方米追尿素3~4千克,于全田80%植株开始开花时施尿素6~8千克。如果基肥数量少,芝麻前期长势差,则需施尿素15~20千克。
  4.叶面喷肥
  盛花后及终花前喷施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1~2次,苗期喷施0.2%的硫酸锌硫酸盐等有一定增产效果。叶面喷施应选晴天无风时进行,避免在早晨有露珠和中午高温强光时进行。
  六、头水前揭膜
  芝麻在灌水前及时揭膜,减少土壤污染,防止芝麻早衰。
  七、适时灌溉
  芝麻全生育期灌水3~4次,分别于现蕾、开花、结蒴和终花期进行,第一次浇水在叶片出现中午暂时萎蔫现象时进行。
  八、防治病虫害
  1.病害防治
  芝麻主要病害有枯萎病、立枯病等。除用0.5%硫酸铜溶液浸种或用0.3%的多菌灵拌种外,可在芝麻生育中、后期根据病情喷施800倍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防治1~2次;及时拔除病株烧掉。
  2.虫害防治
  芝麻主要虫害有地老虎、蚜虫等。防治蚜虫可用1500~2000倍的乐果或速灭杀丁溶液喷杀;防治地老虎可用1∶5甲拌磷毒土撒在地表面毒杀。
  九、收获
  芝麻一般以蒴果转黄、开始落叶时为收割适期。收割以刈割为好,在近地面3~7厘米处割断,捆成直径17~20厘米的小捆,运回场院,每3捆架成支架曝晒干燥。当大部分蒴果裂开时第一次脱粒,两手倒提两捆相互撞击,使籽粒脱落,如此进行3~4次,基本可以脱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