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理念,以防应激为本,做好秋季养殖生产管理

浏览

本人2次聆听谢骏老师关于应激防控知识的讲课,结合秋季养殖生产的防应激管理,谈谈粗浅的认识。白露是我国的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夏秋交替时节,水温昼夜温差大,水体各项指标也会随之变化,养殖品种因适应不了水环境急剧变化而容易得病,从应激防控的理念上来说,这段时期温度变化大、水体溶氧的分层明显、水质理化指标变化较快、饲料投喂的转段、病原体的大量繁殖,同时鱼类将连续捕捞上市,拉网操作频繁等,这些变化都成为我们养殖品种的应激源,尤其人们在一以贯之的“无病预防、有病早治、防控一致”防控理念下,滥用药物,已成为伸向鱼类健康的黑手,都会对养殖鱼类的行为和健康状况造成影响,使鱼类产生应激反应,从而影响到鱼类的生产性能和养殖的经济效益。因此,当前养殖管理应着重做好以下方面:

1、改善养殖环境,加强养殖管理

随着长达4-5个月的养殖生产,养殖动物个体长成,池塘中相对密度增大,单位面积负载接近最大,水体残饵、排泄物、水草老叶腐烂累积,会消耗大量氧气,又会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氨氮累积增多,PH值下降,极易造成浮头泛池,或暴发鱼病,导致重大损失。因此一要及时换水,少量多次,要吸取中上层水,以增加浮游生物种类,防止和减少兰绿藻的滋生形成“蓝淀水”;二要施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EM菌液等微生物制剂调控水质,以降低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PH值过高等因素对水体及养殖对象造成的危害。河蟹养殖池塘应逐步加大换水量,少量多次,边进边排,防止水位过高造成水草浮起死亡,并每隔10天左右,泼洒一次生石灰,增加池水钙质,用量5公斤/亩.米,不可过多使用,保持池水PH值7.8~8.5,透明度 30厘米~40厘米,利于蟹壳增厚增硬,促使健康生长。

2、投喂优质饲料,提高鱼体体质

9月份常规鱼投喂要适当提高饲料质量及数量,日投喂量为在池鱼体重的5%-6%;虾饲料中动物性饲料要求占60%,日投喂量是在池虾体重的7%-8%;河蟹增加动物性饲料比例,河蟹饲料动物性饲料占65%,日投喂量是螃蟹总重量的10%。从10月份初开始,随着水温下降加快,投喂量要逐渐下降,日投喂量分别下降至鱼、虾、蟹总体重的3%、4%、4%-5%。另初秋、中秋是河蟹摄食水草、螺蛳的高峰期,应密切注意,既要保证河蟹的吃食利用,又要有较高的存塘量,不足的池塘要采取措施,补足水草和螺蛳。

3、科学使用药物,避免产生药害

滥用药物是当前导致鱼类应激性疾病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药物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用药对症对因、使用剂量恰当、使用方法正确,它就可以发挥积极的治病、防病的作用;反之,如果用药不对症、使用剂量不当、使用方法错误,不但难以控制住疾病,还可产生药害,引发药源性疾病,损伤鱼体肝脏,降低鱼体的抗应激能力。此外,有些药物本身就具有较强刺激性,使用时就会引起鱼类的应激反应。因此,要减少或避免应激的产生,就必须合理选择鱼药,科学地用药,尽可能地避免药害的发生。

4. 合理使用抗应激添加剂,防患于未然

秋季,池鱼同时面临上市和越冬的压力,如没有足够的免疫力是很难抵御各种病虫害入侵的,因此除营养均衡、科学投喂外,通常可以在饲料中添加一些抗应激的添加剂或药物。抗应激饲料添加剂具有缓解、防治由应激源引起的应激综合症的作用,能减弱应激对机体的作用,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抵抗力,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应激作用。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维生素VC、VB、VE和微量元素等,还可适量添加保健性中草药进行病害预防,以有效保护鱼体的肝脏、解除机体内毒性物质的残留和积累,促进机体代谢,以提高机体的抗应激能力,起到良好的抗应激作用。

控制应激的方法虽然很多,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需要将减少养殖中的抗应激因子、降低应激因子的刺激强度和增强鱼类的抗应激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走人性化养殖的道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