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出血病的治疗

浏览

1 病因

此病的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主要是由于养殖密度过大导致水质恶化、营养失调以及由于近亲繁殖导致鱼的免疫功能下降而引起的。患病鱼的鳃部常有寄生虫寄生。

2 流行情况

流行水温9~36 ℃,水温持续在28 ℃以上和高温季节后水温仍在25 ℃以上时更为严重,每年的5-9 月份为该病暴发的高峰期。此病主要危害鲫、鲢、鳙、鲤、鳊、鲮。此病是鱼类暴发性流行病中危害最重、流行最广、周期最长、殃及的鱼类品种最多、死亡率最高的一种恶性疾病,一旦暴发流行,3~5 d内可造成鱼类大批死亡。

3 主要症状

早期表现为病鱼的口腔、颌部、鳃盖、眼眶、鳍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症状,肠道尚见有少量食物。随着病情发展,充血现象加剧,鳃灰白色,鳃丝肿胀,末端腐烂;肌肉呈出血症状;眼眶周围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大、红肿。剖开腹腔,有淡黄色、红色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壁充血、充气,有的病鱼肛门红肿并伴有肠液溢出,病鱼在水中行动迟缓或离群狂游。

4 防治方法

1)严禁近亲繁殖,严格控制养殖密度,选择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

2)彻底清塘,清除池塘底部过多的淤泥,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

3)此病可先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按0.7 mg/kg 剂量进行杀虫,第2 天再用氟本尼考拌饵料投喂2~6 d,同时用二溴海因全池泼洒3~5 d。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治疗

1 病因

小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淡水小瓜虫病主要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

2 流行情况

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小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水温在15~25℃是本病的流行高峰;而当水温在30 ℃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一般不会发生小瓜虫病。

3 主要症状

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有许多小白点,因此也叫白点病。病鱼体表黏液增多,严重时体表像是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游动缓慢,或与固体物摩擦或跳出水面,不久即成批死亡。

4 防治方法

1)鱼池放养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虫体及虫卵。

2)小瓜虫不耐高温,有条件的将水温调到30 ℃以上,再用1%的盐水浸泡病鱼15 min,1 次/d,连用3~5 d左右。

3)按照每666.67 m2、1 m深的水面用250~500 g的干辣椒煮烂兑水全池泼洒,视情况连用2~3 d 左右。

淡水鱼类--水霉病的治疗

1 病因

此病是由真菌寄生的,病原体主要为水霉菌和绵霉菌,主要是由于鱼体受伤引起的。

2 流行情况

本病的适宜水温为10~22 ℃,早春和晚冬为本病的流行高峰。

3 主要症状

感染部位有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因此也称为“白毛病”。6.4 防治方法

1)越冬鱼养殖应减少养殖密度,尽量减少鱼体受伤。

2)病鱼可用福尔马林或食盐浸洗,或全池泼洒强氯精(浓度为0.2 mg/kg左右)进行消毒。

3)鱼卵可用4%的福尔马林浸洗,时间约为2~3 min。

总之,鱼病防治要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保护好水环境是预防鱼病的关键。同时做好鱼种放养前的消毒工作,以及在养殖过程中做好饵料的消毒,投喂要做到“四定”原则,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平时加强日常巡逻,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能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某些养殖场发病时既有由寄生虫引起的,又有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用药原则是先杀虫,后消毒,对症下药才有好的疗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