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锚头鳋病防治

浏览

锚头鳋病(别名:针虫病、蓑衣病、铁锚虫病)

1、 病源:主要有四种:寄生于鲢、鳙和鳊鱼体表、口腔的多态锚头鳋,寄生于草鱼鳞片下的草鱼锚头鳋,寄生于鳃弧上的四球锚头鳋,寄生于鲤、鲫、鲢、鳙、青、乌鳢鳗鲡等的鲤锚头鳋。锚头鳋有童虫、壮虫、老虫三种,其中壮虫粗壮,生命力最强,一般用药只能杀死其身上的卵囊,而童虫虫体较小,抗药力弱,呈毛发状,无卵囊,不易看到,对于老虫一般不需用药,因老虫的危害较小,且不用药也会很快死去并脱落。该虫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5天左右。

2、 症状与流行:大量寄生时,病鱼最初呈现不安、跳跃和食欲减退,体表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伤口,仔细观察一般还有虫体寄生。继而身体消瘦,游动迟缓。有的鱼种患病后,身体表现畸形,失去平衡。此虫在水温12--33℃之间均可繁殖和感染鱼体。锚头鳋寄生在鱼体上刺激和破坏鱼体组织,为其它疾病的感染创造了便利条件,致使死亡增加。

3、 预防:①用生石灰清塘。②放养鱼种时,如发现有锚头鳋,可以根据水温和不同鱼的耐药力,用10—30ppm的高锰酸钾浸洗30—60分钟,待杀死成虫后再放养。③因各种锚头鳋对寄主有较严格的选择性,因此可采用池塘轮养不同鱼类的方法,达到预防该病的目的。

4、 治疗:可以虫菌杀手或晶体敌百虫0.8—1ppm的浓度全池泼洒。全池泼洒药物时如多为童虫,则每半月一次,连用两次;如多为壮虫,则只需用一次;如多为老虫,则可以不用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