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l_1043.htm

浏览

夏季是鱼种培育十分重要的环节,好的培育措施能促进生长,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为成鱼养殖提供大规格、体格健壮的优良鱼种,实现增产、增收、增效。但是由于夏季水温较高,水质极易变坏,高温、水质、饲料等因素往往引起鱼病发生,因此广大水产养殖户一定要树立“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观念,因此夏季鱼种培育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调节水体环境。优质的鱼种池一般保持10厘米左右的淤泥较为适宜,但是由于经过长期的养殖,淤泥堆积,水质逐渐老化、恶化,溶氧降低,饵料生物减少,病原维生物和有害物质增多,对鱼种生长发育不利。因此,要千方百计改良鱼种生长的水体环境。一是经常换注新水,排放老水,换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所换的水的水温和水质。水温一般要和你原有的水温尽量保持一致。水质一般是晒过一周左右的水,在晒水之前放一点没有碘的盐。每次加注的新水量和排放量应基本相当。保持水体相对稳定。二是适当培肥水质,养殖水体所使用的肥料有三种,即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因各水体的基础条件和养殖类型不一样,而肥料的种类和肥效也不尽相同,所以施肥种类和施放量应灵活掌握。当气温逐渐升高时,鱼类的活动和摄食能力也逐渐加强,就可以采用追肥措施,追肥应以无机肥和有机肥交替使用,保持水体的透明度在25-35厘米之间,追肥时一定要遵循少施,勤施的原则。三是定期进行水质消毒,每半个月用生石灰15 kg/6677m2或1 g/m3漂白粉化水泼洒,生石灰调节酸碱度,释放营养素,改良水质;而漂白粉则杀灭细菌和病毒,交替使用,防治鱼病效果显着。

二、鱼种规格搭配合理。不同规格鱼要分池饲养,不同品种要搭配合理。混养可以合理利用饵料资源和水体资源,可以发挥养殖鱼类之间的互利作用,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取得更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是“综合利用水体、合理配置生物结构、优化组合经济成份,实现良性循环。”重要一步。以培育鲢鱼、鳙鱼种为主的,要搭配20%~30%的草鱼种,鲢鳙鱼种比例3~4∶1。如果主养底层鱼种如罗非鱼、鲤、鲮、鲫、白鲳等,则要求80%是底层鱼种,20%是鲢、鳙鱼种。强调放养滤食性鲢、鳙鱼种,主要是滤食过量的浮游生物,合理调节水质,减少病害,防止水质富营养化。放养密度还应根据池塘环境(水源灌排易否)、面积大小,水深、鱼种规格及饲料供应等具体条件而定。一般做法是:水深在1.5 m以上者,每667 m2可养鱼种5000尾左右,如果是罗非鱼、鲤、鲫鱼种,每667 m2可放6000尾。

三、加强水质调控。夏季是鱼类的生长旺季,但是由于气温高,使水温也升高,而因为鱼类生长快,代谢增多,投喂量强,所以使水质容易恶化,因此病害多发,容易引起鱼病和泛塘,所以在夏季一定要注意水质的好坏,适当进行改善:

1. 加注新水 注新水可增加水体溶氧和营养盐类,冲淡水池中的有机质和有毒物质,恢复池水中所含成分的平衡。一般10~15天加水或换水1次,每次加注新水的量占池水总量的1/3,若池水严重恶化,应排出1/3后再注入新水

2.药物改良 适合改良水质的药物主要有2种:一是生石灰。不定期地施放生石灰调节水质,既可调节水体的酸碱度、减少有毒气体,又能抑制病菌繁殖、防止鱼病发生。但须用新鲜呈块状的生石灰,其用量为水深1米时每亩用15~20千克,化浆后全池泼洒,一般20~30天1次。二是使用光合细菌制品。光合细菌用于水产养殖,可使水体水质达到肥、活、嫩、爽,能减少、减轻鱼类浮头、泛池的现象,并能预防细菌性鱼病,提高鱼的摄食消化能力和免疫功能。每20天使用1次,使用时应全池均匀泼洒。 总之,要根据池水的情况灵活掌据,保持水质肥、活、嫩、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