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浏览

亚洲西部国家。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介于波斯湾阿曼湾之间,扼波斯湾入印度洋的咽喉。由阿布扎比、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哈伊马角和富查伊拉7个酋长国联合组成。旧称麦什哈特阿曼。 包括波斯湾内的200多个小岛和珊瑚礁,总面积85470平方公里。以位于西部和中部的阿布扎比酋长国最大,约占全国面积80%。阿治曼酋长国最小,只占全国面积的0.33%。人口125.5万(1984)。首都阿布扎比。

全境大部分是海拔200米以下低平的沙漠,地表覆有砾石,多沙丘,其间点散着少数绿洲。位于阿布扎比市西面和南面的艾因绿洲较大,为富庶的农业区,历史上曾是阿拉伯东南部贸易路线的汇合点,今为一游览中心。另有利瓦绿洲群,位于阿布扎比市以南,由30多个小绿洲组成,东西伸展65公里。境内东北部有一条南北蜿蜒的石灰岩山地,是哈杰尔山地的一部分,海拔1000~1500米,最高峰2000米以上。岩石裸露,山间多为涸河所切割。山地以东的阿曼湾沿岸有一带肥沃平原叫巴廷纳;山地以西,波斯湾沿岸平原狭窄,沙丘覆盖,个别地段有耕地。西坡山麓与沙丘之间有两处绿洲。海岸线全长约 640公里,多沙岸、浅滩,岛屿和珊瑚礁纵横交错,不利航行。

属热带沙漠气候。沿海地带 7月平均气温在30℃以上,内陆干燥炎热,常出现50℃以上高温。冬季温和,1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偶有霜冻。年降水量75~80毫米,内地仅25毫米。东北山地降水较多,哈伊马角可达150毫米以上,绝大部分集中在冬季。全境除降雨较多和有地下水地区外,植被稀少。

全国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5人。分布不均,大多集中在绿洲和各城市。城市人口占总人口 80%以上,阿布扎比、迪拜和沙迦 3市占城市总人口88%以上。绝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多数为逊尼派,但在迪拜则以什叶派占多数。还有少数伊朗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沿海城市也流行波斯语

石器时代就有阿拉伯人居住。公元 7世纪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曾是对外联系的海运枢纽。16世纪起,受葡萄牙统治长达200 年之久。后来法、荷、英等国相继入侵。1820年沦为英国“保护国”,称“麦什哈特阿曼”或“特鲁西尔阿曼”。1971年独立,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哈伊马角酋长国1972年加入)。

石油为经济支柱,国家财政收入90%以上来自石油,是波斯湾地区新兴的产油国。1982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23770美元,居世界最前列。石油资源丰富,1981年探明储量44.2亿吨,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4.58%,也是世界拥有天然气最多的国家之一。1962年开始采油,现已是世界重要产油和输出国之一。全国共有11个油田,4个在陆地,其余在海上。1982年产油6000万吨。大部分供输出,其中80%产自阿布扎比,15%为迪拜生产,沙迦也有少量出口。阿布扎比陆上油田主要分布在中部,有油管通往扎纳油港输出,附近也有炼油厂。海上油田所产原油通过海底油管输送到达斯岛出口。该岛建有现代化油港和大规模液化天然气及液化石油气厂。迪拜原油产于离海95公里的费斯油田,在迪拜的拉希德港附近建有炼油厂和液化石油气厂。

石油收益促进了工农业发展。在采油基础上,除建立炼油、液化油气、石油化工等工业外,还兴建了电力、海水淡化、面粉、饮料、制粉、印刷、建筑材料、金属制品、塑料制品以及鱼产加工厂等,从而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工业大多集中在阿布扎比市和迪拜市。新发展的重工业分布在扎纳附近的鲁韦斯和迪拜的阿里。

图

除阿布扎比、迪拜和沙迦外,其他酋长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全国可耕地约3.2万公顷,已耕地约1.5万公顷,主产蔬菜、椰枣、巴丹杏、玉米和豆类等,2/3以上粮食依赖进口。在各酋长国中,哈伊马角生产全国一半的水果、蔬菜、谷物和牲畜。其他各绿洲和阿曼湾沿岸,主要种植椰枣、蔬菜和水果。山地和半荒漠地区,为羊和骆驼放牧场所。过去曾是世界著名采珠地,代勒马岛是历史上采珠中心之一,因受海外人工养殖珍珠的影响,今已萧条。沿海渔类资源丰富,捕鱼业是国家重要经济部门。阿曼湾上的豪尔费坎是捕鱼中心。

境内无铁路。公路交通发展很快。主要公路是连接海湾沿岸各酋长国首府的滨海大道,从首都阿布扎比向东北穿过迪拜、沙迦、阿治曼、乌姆盖万直到哈伊马角,并有支线通艾因绿洲。由阿布扎比向西有连接油田和油港的公路,再西延经卡塔尔,衔接横贯阿拉伯半岛公路直通麦加和麦地那以及红海港口。在波斯湾和阿曼湾之间有公路从沙迦通富查伊拉。迪拜和阿布扎比是两大贸易港,同沙迦和哈伊马角都是重要国际航空港。

出口以石油占绝对优势,还有少量椰枣、干鱼等。进口主要是粮食、机械、日用品和轻工业品等。出口对象中,西欧国家居首位,次为日本等亚洲国家和拉美一些国家。进口国日本占第一位,其次是英国、美国和联邦德国。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