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

浏览

反映一定自然环境特征的沉积体。从沉积物(岩)的岩性、 结构、 构造和古生物等特征可以判断沉积时的环境和作用过程。沉积相概念首先由瑞士A.格雷斯利于1838年提出。他认为具有相似的岩性和古生物两方面特征的岩石单元才能作为同一个“相”。以后由于从不同角度运用“相”这个术语,出现了不同的提法。表示岩性特征的,如“砂岩相”;表示沉积物与大地构造关系的,如造山后期“磨拉斯相”;表示沉积时的作用过程的,如“浊积相”;表示沉积环境的,如“浅海相”。现今一般学者主要从沉积环境和作用过程来理解相的涵义。沉积环境主要指海、陆、河、湖、沼泽、冰川、沙漠等分布及其地势高低。因此,它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研究内容

(1)沉积体的几何形态、产状和分布;

(2)沉积相的识别标志,沉积物组分、结构、构造和生物组合等特征;

(3)沉积物特征与动力条件、气候因素、大地构造之间的关系;

(4)沉积相内部及其与相邻沉积相之间的横向、垂向演化规律和层序、接触关系,不同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模式等。沉积相模式是指在古今沉积层中反复出现的相变组合系列。各地或各层类似的相变组合在细节上可以各有差异,但由其共性足以概括出典型的相模式,如三角洲相、曲流河床相等。沉积相模式在判断地层的沉积相时,具有标准化的作用。

分类

与沉积环境分类一致。按规模大小和不同成因分为以下类型(见表)。表中所示的二级相是目前研究得较为深入的。

图 研究方法

普遍运用“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和比较岩石学方法。由于现代环境中复杂的营力作用可以直接观察和记录,作用的结果在沉积物的特征上能如实反映出来,因此现代沉积的研究是判断古代沉积相的依据。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界对现代沉积的研究颇为重视。

研究沉积相要注意综合运用地层古生物学的、矿物岩石学的、物理化学的、数学的、地球物理学的、地球化学的、水力学的等方法。目前值得重视的是:应用地球物理勘测所获得的资料研究古代沉积相;应用电子资料处理技术,对资料进行储存、检索、整理和统计;开展低温、低压下常见矿物热力学原理的研究;有关大地构造对沉积作用与沉积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以及同位素地质学、古地磁学、扫描电镜等研究和使用。

研究意义

一个地区的沉积层受到该区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综合影响,使其具有独特的特征。由于环境和外营力作用有序地变化,沉积物的综合特征也随之发生变化,称为相变。早在1894年,德国J.瓦尔特就提出“相的连续定律”来阐述沉积相在横向上变化与垂向上变化的关系。他指出:垂向上所见到的沉积相序列也可在横向上见到。在连续沉积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现在并列出现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剖面中互相叠置,而没有间断。这种相序关系使人们在勘探中,可以从垂向上出现的沉积相序列来推断相邻地区横向上的类型和系列,为勘探油气、 煤炭、 地下水和其他沉积矿床服务。沉积相的研究,也能推动地貌学、古地理学和沉积学研究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