蝾螈科

有尾目的1科,通常全变态,偶有童体型,均有肺(个别属退化或残迹状),睾丸分叶,肛腺三对,体内受精。前颌骨2或1,鼻突一般左右分离(疣螈属例外),均较长与额骨相连接,无间颌骨。约有24属80种(其中化石15种,已灭绝8属10种)。广布于北非、欧洲、亚洲东部及北美东部和南部。以北半球温带为主,仅少数种类渗入亚洲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古北界的属种最多。在中亚、印度北部、缅甸、泰国、越南、中国和日本都有分布。在中国主要分布于秦岭以南。现有 6属18种及亚种:疣螈属6种及亚种,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山区;蝾螈属4种及亚种,广布于华东、华中和云贵高原;瘰螈属4种,肥螈属2种及亚种,主要分布于华东、华中、华南及贵州东部;棘螈属和滇螈属各有1种,前者分布于浙江镇海,后者分布于云南昆明。

形态特征

全长一般不超过 230毫米,头躯略扁平,皮肤光滑或有瘰疣,脊棱弱或显,有些种类在繁殖季节期间雄性的背脊棱皮膜显著隆起,如欧螈;肋沟不明显,陆栖种的尾略呈圆柱状或略侧扁;四肢较发达,指4,趾5或4(四趾螈属)。犁骨齿两长列,呈“∧”形或“”形;有前额骨,无泪骨;多数种有额鳞弧。成体耳柱骨与鳃盖骨合并或仅有短的柱状突,隅骨和前关节骨愈合。基舌软骨有1对或2对辐射状的指状突,角舌骨粗大,左右不相连;上舌骨骨化;鳃弧2对,角鳃骨2对,第一对骨化,第2对骨化或软骨质;上鳃骨1对或2对骈列分界不清晰。椎体多为后凹型;个别为双凹型:肋骨上有钩突。有“ㄚ”形前耻软骨。体内受精,雌螈将雄螈排出的精包(或精子团)纳入或植入泄殖腔壁。

生活习性

有的主要生活于水内,觅食和产卵均在水中进行。如肥螈属,瘰螈属;有的在冬眠期间上陆地蛰伏,夏秋季多数时间在水内觅食和繁殖,产卵期2~5个月,卵产于水中,也可全年在水中生活,如蝾螈属、滇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有的主要在陆地上栖息和觅食,仅繁殖期进入水域,但繁殖期短,产卵在水中或在岸边潮湿的地面上(如疣螈属和棘螈属)。胎生或卵胎生(如欧洲的真螈属产出未完成变态的幼体或已完成变态的幼螈)。本科动物的性行为多种多样,一般雄螈以吻部、颏部或肢体触摸,或窥视、或扇动尾部,或雄螈在背上刺激雌螈配对,并纳入精包或精子团;有的用尾部缠绕雌螈的下腹部和后肢基部,直接将精包植入雌螈的泄殖腔内,如山螈。卵单生、分散或数粒为一群。在静水中产卵的,卵小而数量多(200~668粒),一般附着于水生植物茎叶上。胎生或卵胎生的,仅在潮湿的陆地上或水中产 2~70个幼体(幼螈)。产卵期的长短因属种而异。如蝾螈属分次产卵,可持续2~5个月;疣螈属、棘螈属、瘰螈属等多在5月左右一次性产卵,繁殖期约1个月。幼体一般在夏末或秋季完成变态,但也有越冬的情况。静水类型一般在幼体早期有平衡枝,外鳃鳃丝发达,背鳍褶前达头后;流溪型(如瘰螈)幼体无平衡枝,外鳃鳃丝弱小,无背鳍褶,尾鳍褶较弱。美国东部的东美螈有3个发育时期,即水栖的幼体期、陆栖的未达性成熟期、水栖的成体期。乌拉尔螈和山螈生活于高寒山溪和高山湖泊内,在冰层下水中或被雪覆盖的陆地上冬眠。

东美螈属、欧螈属、肋突螈属和滇螈属等有童体型个体;有的种在某种条件下(如冬眠前未完成变态)也可产生童体型,如蓝尾蝾螈。(见彩图)

西藏山溪鲵 短足肥螈(无斑亚种) 蓝尾蝾螈 尾斑瘰螈

绝大多数属种的皮肤分泌物具毒素,不同属的动物放在一起常常发生中毒致死现象。中国的瘰螈和肥螈皮肤分泌物具硫磺或硫酸气味,亦有毒性,美国西部的渍螈属的卵、胚胎和成体均有剧毒,即使同种聚集在一起,相互亦有毒害。

一般认为蝾螈科是有尾类中进化的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