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

一般指降雨强度很大的雨。单位时间的降雨量称降雨强度。暴雨的定量标准各地并不一致,视具体情况而定。中国气象部门规定:24小时雨量大于或等于50毫米者为暴雨;大于或等于100毫米者为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00 毫米者为特大暴雨。水利部门根据防洪需要按不同的地区或流域规定了各种暴雨标准。特大暴雨是一种灾害性天气,往往造成洪涝灾害和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工程失事、堤防溃决和农作物被淹等重大的经济损失,但适度的暴雨则是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可用来兴利。

成因

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原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的不稳定。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对不同历时、不同笼罩面积的暴雨起主导作用的是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小尺度系统积雨云是产生暴雨的降水单体。它的水平尺度为几公里,生命史仅10~30分钟,降水强度很大,形成暴雨中心,笼罩范围极小。中尺度系统有若干个积雨云的对流活动,形成雨团,水平尺度10~300公里,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小时,雨量可达每小时10毫米以上,产生暴雨区。天气尺度系统可多次产生中尺度系统和雨团,水平尺度在1000公里上下,持续时间约半天到3天,形成大范围雨区。这种系统构成特大暴雨或持续性暴雨等一类灾害性天气。此外,组成大气环流主要因子的行星尺度系统,影响大范围降水区的稳定或移动,决定暴雨区水汽的输送,对长历时大面积的持续性暴雨有重要影响。

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西风带低值系统和低纬热带天气系统两类。前者包括锋、气旋、切变线、低涡和槽等,影响全国大部分地区。后者包括台风(热低压)、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主要影响华南和东南沿海各省,但个别深入内地的台风也能产生特大暴雨。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中国的持续性特大暴雨常在下列两种天气形势下发生:

(1)高空为纬向环流型,副热带高压从北太平洋西伸,中纬度西风带上多小波动,高纬度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常有阻塞高压。每当西风带上有一个小低压槽过境时,就下一场暴雨;而当连续有几次小低压槽过境时,便造成持续性暴雨,如长江流域的梅雨期暴雨和华南前汛期暴雨。

(2)高空为经向环流型,副热带高压偏北,日本海上有一副热带高压单体,中纬度西风带南北风的分量较大,长波槽在日本高压和青藏高压之间。西南地区的低涡常沿长波槽前的西南气流北上,在日本海高压西侧的长波槽前产生持续暴雨,1963年8月上旬华北地区的特大暴雨就是在这种形势下产生的。

中国的暴雨分布

在中国的东半部,冬季暴雨局限在华南沿海,从4月开始由南向北推进。4~6月间,华南地区暴雨频频发生,降水具有温带系统特征,点雨量很大,称为前汛期暴雨。6~7月间,长江中下游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称为梅雨,锋面持久稳定,常有持续性暴雨出现,历时长、笼罩面积广、暴雨量也大。7~8月是北方各省的主要暴雨季节,暴雨强度很大。8~10月雨带又逐渐南撤。夏秋之后,东海和南海台风暴雨十分活跃。7~8月间台风往往在东海沿岸登陆,并向北或东北移动;6月前和9月后,一般在华南沿海向西移动,或在太平洋西部转向东北。台风暴雨的点雨量往往很大。中国24小时降水量极值接近或超过1000毫米的暴雨,不仅在沿海地区,而且在内陆地区也出现过。从辽东半岛南部起,沿着燕山、阴山经河套、关中、四川到广西、广东,在这条界线以南以东地区都是容易出现大暴雨的地区。

定量特性

分一次暴雨的时面深特性和暴雨量的多年统计特性。

时面深特性

一定地点的暴雨量用降水深度表示,以毫米计。一次暴雨随时间的变化用时段雨量柱状图或累积曲线图表示(图1),也常用不同历时内的最大雨量来说明暴雨的集中程度。一次暴雨随笼罩面积的变化用不同历时的雨量等值线图表示。通过计算不同历时各等值线所包围的面积及其相应的平均雨深,可以获得一次暴雨的不同历时、不同笼罩面积和不同雨量深度的定量关系,称暴雨时面深关系。各次暴雨的时面深关系各不相同,对一个特定地区或流域,可对多次暴雨进行这种关系的综合,以说明该流域的暴雨特性。

图1 图2

中国一次暴雨的总历时以北方局地雷阵雨历时为最短,有时只有1小时左右,华北暴雨多集中在1~2天内,个别可达7~8天。南方暴雨一般可持续2~3天,有时可持续5~6天,梅雨期可以连续发生多次暴雨,雨期可长达两个月,天气系统在有限的纬度带内摆动,包括多次暴雨过程。全世界不同历时的最大点雨量见图2。

暴雨面积以干旱地区的局地雷阵雨为最小,有时不到100平方公里。在华北,雨量最大的1977年8月内蒙古木多才当暴雨,10小时雨深超过200毫米的面积仅1860平方公里。台风暴雨分布较广。1975年8月河南林庄5天暴雨超过200毫米的面积达43765平方公里。长江流域1935年7月上旬鄂西暴雨面积更大,旬雨量200毫米雨深的面积达124410平方公里。

多年统计特性

指年最大各历时点(或面)雨量的均值、变差系数、各种频率雨量以及实测或调查极值等。多年特征统计中的均值反映暴雨的多年平均情况。这种均值随地域的变化十分明显并与水汽、地形、天气系统的路径有关,一般用各特征值或参数等值线图表示暴雨多年统计特性。中国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均值的地区分布为:西北极干旱沙漠地区在10毫米以下,东部和南部可达50~100毫米,并有多处100~300毫米的高值带。最高值出现在台湾山区,达300毫米以上(图3)。变差系数以西部沙漠区为最大,华南较小,比较著名的、实测和调查的最大24小时暴雨雨深是台湾新寮的1672毫米、河南林庄的1060毫米、内蒙古木多才当的1400毫米(调查值)。国外24小时大暴雨往往出现在台风等热带风暴地区,印度洋西部留尼汪岛的锡拉奥为1870毫米,菲律宾的碧瑶为1216毫米,日本的日早为1114毫米,美国的斯罗尔为990毫米。

图
参考书目
  1. 陶诗言等著:《中国之暴雨》,科学出版社,北京,1980。
  2. Ven Te Chow,Handbook of Applied Hydrology,McGraw-Hill,New York,1964.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