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记忆

在对事物理解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经验进行的记忆,与机械记忆相对应。机械记忆是以多次重复复习为基本条件,依据事物的外在联系,没有多少知识经验可运用而进行的记忆。

材料的意义性对于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德国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发现识记6节诗,包含480个音节,比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容易得多。其后的研究也表明,即使是无意义音节,由于它和有意义的字接近的程度以及联想值的大小不同,学起来也不同,与字比较接近的以及联想值大的容易学。研究还表明,有意义的语文材料(如诗歌)比无意义音节遗忘的要慢得多。学习有意义的材料,最好先进行理解,特别要对语义特征进行加工,把材料的基本论点、论据、逻辑结构找出来,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把握材料的内在联系,这样才有利于学习和记忆。实验表明,有提纲的材料比无提纲的材料的遗忘要少。

机械记忆在学习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学习材料总不免有一些无意义的或意义较少的,或学习者暂时还不能理解其意义的。比如,历史年代、外语单词、科学术语、统计数字等,学习这些材料就要用机械记忆,反复地进行复习。另外,对一些暂时还不理解或理解不深的材料,先进行机械记忆,以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再逐步理解也是常有的事。

总起来看,意义记忆的作用大于机械记忆,但意义记忆和机械记忆又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在教学上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把两种记忆结合起来运用,特别是有些课文的逐字逐句背诵,也需要进行机械记忆。但切忌不要对任何教材都“死记硬背”,而要加强课文的理解,与意义记忆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