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煤岩系

一套含有煤层或煤线的沉积岩系。又称含煤沉积、含煤地层、煤系、含煤建造等。

组成含煤岩系的沉积岩大都呈灰、灰绿、灰黑和黑色,主要是各种粒度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灰质泥岩和煤组成,砾岩、粘土岩、石灰岩,铝质岩、油页岩、硅质岩和火成碎屑岩等也常出现在含煤岩系中。含煤岩系通常富含植物化石或动物化石。有时还可见到多种碳酸盐(主要是菱铁矿)结核、硫铁矿结核以及硅质结核等。

含煤岩系的岩性和沉积相在垂直剖面上常显示有规律的变化。1912年,J.A.厄登最先揭示美国伊利诺伊煤田石炭纪的重复层序。1930年,美国地质学家R.C.穆尔和J.M.韦勒在研究北美宾夕法尼亚系时(见石炭纪),注意到了各种沉积相在垂直剖面上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事实,并据此划分出了相旋回,每个旋回由海侵和海退两部分组成(图1)。

图

含煤岩系中的旋回结构在许多煤田中得到证实。有人根据岩石粒度在垂直剖面上的粗细变化划分旋回,即粒度旋回。

含煤岩系的时代分布从古生代(主要是晚古生代)至第三纪(第四纪也有含泥炭层的沉积发育);在空间分布上,世界各大洲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含煤岩系,其特征不同。含煤岩系的厚度由几米到几十米甚至上万米,含煤层数由一层至一、二百层不等,煤层厚度也相差悬殊,一些巨厚煤层的厚度超过100米。含煤岩系的岩性组合,有的以细碎屑岩为主,或以粗碎屑岩为主,巨厚的砂砾岩带在剖面中多次出现;有的完全不含石灰岩,有的则含多层石灰岩甚至在煤系中占绝对优势;也有少数含煤岩系含大量火山碎屑(图2)。

图

含煤岩系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岩系形成时的古构造和古地理环境。含煤岩系堆积在坳陷或断陷盆地中,盆地的大小及其沉降幅度和速度直接控制了含煤岩系的原生分布范围和厚度。构造活动又通过塑造古地理环境,间接地影响着含煤岩系的岩性和沉积相组合。古地理环境及其变化制约了煤和含煤岩系的沉积特征。为此,在煤地质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含煤岩系沉积环境和沉积模式、成煤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三角洲、河流、冲积扇、湖泊、碎屑滨岸等多种环境的沉积模式和成煤模式,推动了对煤和含煤岩系沉积特征的成因解释和预测。

聚煤期后的构造活动直接影响到含煤岩系的赋存形态。含煤岩系有的形成后只受到微弱的破坏,产状平缓,构造简单,有的形成后经受强烈的构造运动,褶皱、断裂发育,或伴随岩浆侵入。

参考书目
  1. 武汉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编:《煤田地质学》(上册),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
  2. 杨起、韩德馨主编:《中国煤田地质学》(上册),煤炭工业出版社,北京,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