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气盆地

发生过油气生成作用,并富集为工业油气藏的沉积盆地。沉积盆地是指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地壳表面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的洼陷区域。

含油气盆地必须具备的条件:

(1)是一个沉积盆地;

(2)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经不断沉降接受沉积,具备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有利条件;

(3)有工业性油气田。凡是地壳上具有统一的地质发展历史,发育着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及圈闭,并已发现油气田的沉积盆地,统称为含油气盆地,因此可将含油气盆地看作是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基本地质单位。在油气勘探中,常常把油气盆地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看待,从整个含油气盆地的沉积发育史、构造发育史和水文地质条件出发,研究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的条件,划分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分类

在油气勘探中,为了将未知含油气盆地与已知含油气盆地进行对比,常常将沉积盆地或含油气盆地进行分类。含油气盆地分类方案较多,归纳起来,主要有3大类:

(1)按槽台学说划分盆地类型,这种分类从20世纪50年代起沿用至今。主张这种分类的代表为И.О.布罗德;

(2)主要是根据板块活动的性质进行盆地分类,以W.R.迪金森(1974,1977)和A.W.巴利(1980)为代表;

(3)以古生代槽台体制和中、新生代板块构造体制为基础进行盆地分类,主张此方案的为中国朱夏(1981)。

此外,有些石油地质学家,主张采用以地球动力学为基础的盆地成因分类。例如,中国陈发景等(1981)和M.P.沃森(1986)主张,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为裂谷型盆地和前陆(或挠曲)型盆地两大类。中国刘和甫(1986)划分为张裂环境、挤压环境、剪切环境和重力环境4类。在上述的盆地分类方案中,盆地类型都是指某一时期的原型,实际上很多盆地都是由几种盆地原型有规律组合而成,D.R.金斯顿(1983)称之为多旋回盆地。除少数较年轻的中、新生代盆地外,普遍为多种类型叠加的古生代和中、新生代盆地。因此,盆地的形成、构造演化是当前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区分不同旋回时期不同性质的盆地,可以对含油气远景作出正确的评价。

盆地中油气聚集特点

不同类型的盆地及其后期的改造,影响着控制油气聚集的构造样式。

大陆内裂谷型盆地,以北海中生代维京地堑和渤海湾早第三纪断陷盆地为代表。在拉张裂谷环境中,油气聚集与掀斜(或翘倾)断块有关。掀斜断块的构造特征是生长正断层发育,形成一系列半地堑(或地堑)和半地垒(或地垒)。断凹为生油中心,油气聚集主要分布在断凹和斜坡处。油气聚集模式多呈 3层结构。断陷期前主要为基岩油藏、潜山油藏和构造裂缝油藏。断陷期主要为滚动背斜、披覆背斜、盐(泥)底辟背斜油气藏、断块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断陷期后主要为披覆背斜、滚动背斜以及地层油气藏。

大陆内拗陷型盆地以中国松辽和俄罗斯西西伯利亚中生代盆地为代表,下伏有裂谷型盆地。拗陷型盆地的成因与热冷却有关。油气藏类型有后期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油气藏、差异压实背斜油气藏以及地层油气藏。

前陆盆地

属挤压环境下的产物,是边缘海闭合褶皱为山脉时,在山脉前缘形成的一类盆地。如北美落基山山前拗陷,中国四川盆地西缘龙门山山前拗陷和台湾西部盆地。前陆盆地中的湖相和滨海沼泽相沉积,以及下伏边缘海的深海、半深海相泥岩和滨海沼泽相沉积,是良好的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田拗陷中心向侧翼运移和聚集。油气聚集类型主要是与挤压形成的背斜构造带、逆冲推覆构造带、盐丘刺穿背斜带构造带有关的油气藏。

克拉通简单碟状拗陷的实例有美国密执安和伊利诺伊古生代盆地。油气聚集类型以平缓的背斜、长垣中的油气藏为主,其次是包括礁块油气藏在内的地层圈闭油藏。中国鄂尔多斯盆地的油气聚集是与在平缓大单斜基础上发育的侏罗纪河道砂有关的地层油藏。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上面为白垩纪单斜地层油藏,下面为泥盆纪礁块地层油藏。

克拉通隆拗相间的盆地,有俄罗斯伏尔加-乌拉尔盆地和二叠纪盆地。油气聚集在构造成因的隆起区局部构造中以及台地边缘相礁块地层圈闭中。美国西内部盆地和北非三叠纪盆地的油气聚集类型,主要为基岩和潜山油气藏以及披覆背斜油气藏。

克拉通边缘拗陷,以美国、墨西哥湾岸中、新生代盆地为代表,油气聚集类型是与同生正断层有关的滚动背斜构造带、盐丘构造带以及与三角洲体系有关的地层圈闭油气藏。

参考书目
  1. 西北大学地质系石油地质教研室编:《石油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北京,1979。
  2. 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石油工业出版社,北京,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