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证

体内气行障碍,气运不畅所引起,临床以胸腹胀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多见于胃脘痛、胸痛、胁痛、腹痛、郁证、瘕聚、痛经,以及西医的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肠炎、溃疡病、慢性肝炎、更年期综合症等疾病。

《内经》中虽无气滞证名,但论述了由情志不畅引起的“气结”和“气闭”。元代朱丹溪十分重视气机郁滞,强调“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丹溪心法》)。

气运行于全身,贵在流通舒畅。如情志不遂,感受外邪,饮食失调,则会导致气行障碍、停滞不通而形成气滞证。若元气亏虚,气行无力,或瘀血停聚,阻碍气行,也可导致气滞证。

气滞证的临床表现以胀闷、疼痛为主,疼痛的基本特征为胀痛、窜痛或攻痛。辨证时要审症求因,确定部位。如胃脘胀闷疼痛,嗳腐吞酸,甚则厌食,大便臭如败卵,多由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物停滞胃脘所致;胸闷叹息,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是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经气不利的表现;如项背强痛,伴有无汗、恶风等症,多因风寒侵袭肌表,足太阳膀胱经气行不畅,不能输布津液以濡养络脉造成。

血和津液属阴主静,其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气行则血液畅行、津液布化;气滞则血行不利,津液停滞,形成气滞血瘀、气滞水停、气滞痰凝和气郁化火等证。而血瘀、水停、痰凝又可阻滞气机,加重气滞。气滞证的治疗以行气为主,常用通气散、五磨饮子等。因气滞证的病因病位比较复杂,临床还应结合病位、病性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加减用药。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