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之一。首载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其中《帛书·经脉》甲种本,即《足臂十一脉灸经》称为“足少阳温(脉)”;乙种本,即《阴阳十一脉灸经》称为“少阳脈(脉)”。《灵枢·经脉》称为“胆足少阳之脉”。现通称为足少阳胆经,简称胆经。

循行

《帛书·经脉》两本所载此经脉之循行皆自足走向头面。甲种本所载较全,近于《灵枢·经脉》所载。然而《灵枢·经脉》改其方向而从头走足,并作了修订与补充。足少阳胆经起始于外眼角(目锐眦),上行抵达头部额角处,然后下行至耳廓后面,沿着颈侧,走在手少阳三焦经之前面,到达肩关节之上与手少阳经交叉后,又走在手少阳经的后面,向前进入锁骨上窝(缺盆)。它的一个分支是从耳廓后面进入耳中,再出走于耳廓前面,到达外眼角的后侧。此经脉又一支脉是从外眼角分出,向下至大迎穴处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抵达眼眶下部(),下行过颊车穴处,向下行于颈侧,与前进入锁骨上窝一支相合,向下进入胸腔之中,贯穿膈肌,络于肝,属于本腑胆,再沿着胁肋部里面下行,出于腹股沟气街穴处,绕过前阴阴毛之边缘(毛际),横行进入髋关节中(髀厌)。它在躯干部直行向下的经脉是从锁骨上窝下行到腋窝部,沿胸部侧面经过季肋部(季胁),向下与前支进入髋关节者相合,再向下沿股部外侧(髀阳),到达膝关节部之外侧,下行于腓骨(膝外辅骨)的前面,直行向下抵达绝骨(腓骨下端露骨面处)之处,下行到达外踝的前面,沿足背上面,进入第四趾(小指次指)末端。此经脉的又一分支从足背上面分出,进入足大趾之间,沿足大趾缝处,第一、二跖骨分叉部(歧骨)的内侧,出于足大趾之末端,然后返回来贯穿大趾之爪甲,出于甲后丛毛(三毛)处(见图)。

病候

《帛书·经脉》甲种本所载此经脉病候多为所过处之病证,从足第四趾、胫、膝、股外侧痛到胁痛、耳前痛、外眼角痛等,另有马刀侠瘿、聋及瘘病。乙种本所载此经脉“是动则病”亦为“阳厥”,“是少阳脈(脉)主治其所产病”之内容,虽少于《灵枢·经脉》所载,但却相近。《灵枢·经脉》等篇均有此经病候的记载,归纳如下:头痛,外眼角痛,颌部痛,缺盆(锁骨上窝)部肿痛,腋下肿,瘰疬,沿胸部以下本经脉循行部位和各关节疼痛,足第四趾运动不灵,汗出,寒战,疟疾,口苦,面色灰暗,皮肤干燥,呕吐等。

腧穴

瞳子髎、听会、上关、颔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液、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共44穴,左右合计88穴。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