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常用清热泻火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别名细理石、寒水石、软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石膏有软、硬石膏两种,中医中的石膏为软石膏。

产地和性状

石膏多产于海湾盐湖和内陆湖泊形成的沉积岩中,常与石灰岩、黏土、岩盐伴生。中国的主产地是湖北、安徽、河南、山东、甘肃和四川。以湖北应城、安徽凤阳产者最有名。全年可采,一般于冬季采挖,去净泥土及杂石。生石膏为纤维状的结晶集合体,呈长块状、板块状或不规则块片,大小不一。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体重,质稍软,用指甲可刻划出条痕;纵断面不平坦,具绢丝样光泽。无臭,味淡。煅烧至108℃时失去部分结晶水即为煅石膏,呈白色粉末状或块状。

性味和功用

石膏味甘、辛,性大寒。归肺、胃经。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主治热病壮热、神昏谵语、汗出心烦、口渴欲饮、唇干咽燥、热毒斑疹、肺热喘咳、偏正头痛、胃火牙痛、口舌生疮、中暑、消渴等,凡病属实热证者均可使用。

成分和药理

生石膏的主要成分为含水硫酸钙,常有黏土、砂粒、有机物、硫化物、铁盐、镁盐等杂质混入。煅石膏为无水硫酸钙。石膏药理实验的结果尚不一致。有报道,石膏内服在胃酸作用下部分变为可溶性钙盐,至肠吸收入血,能增加血清内钙离子浓度,可抑制神经应激能、减低骨骼肌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并能减少血管通透性,故有解热、镇痉和消炎作用。有人测定,石膏与其他中药配合加水煎煮时,大多数均比单味石膏具有镇静、解热等许多重要的药理作用。煅石膏外用,有收敛黏膜、减少分泌的作用。

应用和禁忌

阳明热盛、高热烦渴、汗出、脉洪大者,常配知母等以泻火滋燥;温病气血两燔、高热、昏谵、发斑者,常与生地、丹皮、玄参配伍,以清气凉血、解毒消斑;温热病后期,余热不退、心烦口干者,可配竹叶、麦冬等,清其余热、除烦止渴;若为感冒高热,亦可与金银花、薄荷、蝉衣等同用;如肺热咳喘、身热、气急鼻扇者,可与麻黄、杏仁相伍以清肺平喘;胃火上攻之头痛、牙痛,可与黄连、大黄、丹皮等清热泻火药同用;阴虚胃热之齿龈肿痛,则与知母、熟地黄、牛膝相配,滋阴清热、引火下行。煅石膏清热之力稍逊,但具有生肌敛疮、收湿止血之效,多供外用。主治疮疡溃后,或滋水较多,或脓腐已净而久不收口,以及皮肤湿疹、汤火烫伤、外伤出血等证,能使疮面减少渗出、防止感染,促进愈合。内服用量,生石膏15~60克,宜打碎先煎;大剂量可用180~240克;煅石膏外用研末,与其他药配合撒敷。脾胃虚寒及血虚、阴虚发热者忌服。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