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纲辨证

中医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从而为施治提供依据的辨证方法。表里辨病证部位和病势深浅;寒热辨病证性质;虚实辨邪正盛衰;阴阳则统摄六纲,为八纲之总纲。由于八纲辨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包含了其他多种辨证方法的共同特点,起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故为辨证论治的核心理论和基本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简史

八纲渊源于战国时期《内经》,《内经》提出了寒热、虚实的概念。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概括并区分病证。明代王执中将虚实阴阳表里寒热称为“治病八字”;张景岳则明确提出以阴阳为“二纲”,以表里、寒热、虚实为“六变”之说。清代,程锺龄进一步阐发了八纲的涵义,提出审证治病不过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近代《医学摘粹》(1897)提出“八纲”一词。1949年以后随辨证论治学术地位的确立,八纲在辨证论治中的核心地位及重要作用得到充分肯定。

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具体可分为表里辨证、寒热辨证、虚实辨证和阴阳辨证。

表里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的在表在里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的辨证方法。

表证:病变部位表浅的一类病证。一般指因六淫(即异常气候因素)等邪气侵犯人体皮毛、肌肤等浅表部位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症,可兼见头痛、四肢关节酸痛、鼻塞流涕、咳嗽等,具有发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主要见于外感病的初期阶段。由于病邪及体质强弱的不同,表证又可分为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和表实证。

(1)表寒证多是由于外感风寒、病邪侵袭肌表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以恶寒重而发热轻,苔薄白,脉浮紧为特点,治宜辛温解表。

(2)表热证多为由于外感风温、病邪侵犯肌表而出现的证候,临床特点为发热重而恶寒轻,舌边尖红,脉浮数,宜用辛凉解表。

(3)表虚证是卫外阳气不固,腠理不密,易被外邪侵袭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除有表证症状外,以自汗或汗出恶风、脉浮缓为特征,治宜调和营卫。

(4)表实证是外邪侵入机体,阳气集于肌表,邪正相争,腠理密闭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除表证症状外,以恶寒、无汗、脉浮紧为特征,治宜发汗解表。

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指病变部位深、累及脏腑气血的一类证。其范围较广。一般来讲,里证的形成有三种情况:一是表证不解,病邪内传入里;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三是因情志内伤,劳累过度,饮食不当引起脏腑气血的功能失调所致。里证临床表现因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有差异。又可分为里寒证、里热证、里虚证和里实证。

(1)里寒证。多因阳气不足,或外寒入里所致,症见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腹痛喜温,小便清长,大便溏薄或清稀,舌淡苔白,脉迟,治宜温化。

(2)里热证。多因外邪入里化热,或热邪直中脏腑致使里热炽盛所致。症见面红身热,烦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泻下臭秽,大便脓血,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泄里热。

(3)里虚证。由于脏腑气血虚衰引起,症见倦怠无力,气短懒言,眩晕眼花,心悸,舌体胖嫩,苔薄白,脉细弱无力等,治宜补益。

(4)里实证。由外邪入里,结于胃肠,或体内气血郁结,痰饮内阻,食滞,虫积等引起。外邪入里者,症见腹胀痛拒按,便秘痞满,壮热,谵狂,声高气粗,舌苔老黄而厚,脉沉实,宜用通里攻下法。气血郁滞,痰食虫积的临床表现据病邪有一定差异,但治疗总以祛逐病邪为法。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要点为:

(1)发病及病程。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

(2)病候特点。发热兼有恶寒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多为里证。

(3)舌脉象。表证的舌象变化不大;里证的舌质及舌苔变化较大。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沉者为病在里。

表里同病:临床上,除了单纯的表证和里证外,在同一病人身上,表证和里证可同时并见。这种情况往往见于:

(1)病邪同时侵犯表里;

(2)表证未解,病邪已入里;

(3)原有里证,复感表邪。表里同病常常与寒热虚实互见,出现表里俱热、俱寒、俱虚、俱实,或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证。治疗时或表里兼顾,或先表后里,或先里后表。外感病邪,在表未得到及时解散,继而入里时,传变过程中可以出现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的半表半里证。临床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为特征,治宜和解表里。

表证和里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称表里出入。如病邪过盛,机体抵抗力较差,或误治,失治等,致使表证不解,表邪内传入里,出现里证,是表证转化为里证,表示病情加重;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增强,病邪从里透达于外,为里邪出表,反映病势减轻。

寒热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属寒属热,以鉴别疾病性质,弄清机体阴阳盛衰的辨证方法。寒证:因感受寒邪,或内伤久病,阳气亏虚,或过服生冷,阴寒内盛而引起的,并以寒冷为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为身寒肢冷,喜暖,舌淡苔白,脉迟缓或沉细无力等。寒证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类型。阳气偏虚,阴寒相对偏盛,即“阳虚生寒”者为虚寒证,以畏寒肢冷,倦怠懒言,自汗,脉微等为主症,治宜温补阳气。寒邪偏盛,即“阴盛则寒”者为实寒证,以恶寒,呕吐清水,脘腹冷痛,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沉实有力为主症,治宜温散寒邪。

热证:因热邪偏盛,或阴液亏耗而引起的,以火热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类病证。包括表热、里热、虚热、实热等类型。阴液亏耗,即“阴虚生内热”者为虚热证,表现为消瘦无力,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阳热炽盛,即“阳盛则热”者为实热证,表现为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心烦燥热,舌红苔黄,脉洪大而数,治宜清热泻火。

鉴别寒证和热证,须综合分析全部症状和体征。主要区别点在于寒热、口渴与否,大小便情况及舌脉象等。面色白,恶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迟者为寒证;相反,面色赤,恶热,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者为热证。

寒热错杂证:有时在同一病人身上寒、热象同时并见,如表热里寒、表寒里热、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治疗时须视症状出现的早晚及部位的不同,按照轻重缓急,采用相应的治则。

在一定条件下,寒证和热证可以相互转化。由寒化热,如外感寒邪,最初表现为恶寒发热,头身痛,无汗,苔白,脉浮紧等,继而转为高热不恶寒,心烦,口渴,苔黄,脉数等,由表寒证转为里热证,这表明机体正气未衰,邪正相争。若病情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出现寒极似热的真寒假热证或热极似寒的真热假寒证。真寒假热证:由于阴寒内盛,格阳于外,出现内有真寒,外有假热的表现。若见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且饮不多,脉大无力及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等寒象,即为此证。

真热假寒证:由于阳热内盛,格阴于外,出现内有真热,外有假寒的表现。若见恶寒,手足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恶寒而不欲盖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热,脉沉但重按弦滑有力,即为此证。

虚实辨证

即通过判断病证属虚属实,以鉴别机体正气与邪气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

虚证:指因人体正气不足而产生的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病证。具体可分为气虚、阳虚、血虚与阴虚四种类型。

(1)气虚与阳虚两证都源于阳气不足,临床表现也较为相似,都有面色淡白或白、神疲自汗、饮食减少等症。区别在于气虚无寒象,以乏力懒言、动辄气短、脉弱等为主症,治宜补气;而阳虚则表现为形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脉迟等,治宜温补阳气。

(2)血虚与阴虚两者同属阴血不足,都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少苔脉细等症。区别在于血虚无热象,仅表现为面色淡白无华,爪甲不荣,手足麻木,舌质淡,脉虚或芤,治宜养血;而阴虚则伴有两颧发红,五心烦热,咽干口燥,盗汗,遗精,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热象,治宜滋阴清热。

实证:指邪气过盛,正气未衰,邪正斗争激烈的一类病证。由于病因和所及脏腑的不同,实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感受外邪,往往发病急骤,以发热、吐泻、疼痛、脉实有力为主症,治以清热解毒、通里攻下为主。如因内脏功能失常,致使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病邪结聚,其表现则各有特点。治疗以攻邪为主,或化痰利水,或行气破血,或消食导滞、除虫积等。

虚证和实证的主要鉴别点在于体质的强弱、病程的长短、精神状态、脉象等。一般病程长、体质弱、精神萎靡、声息低微、痛处喜按、脉无力者为虚;病程短、体质强壮、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痛处拒按、脉有力者为实。

虚实夹杂证:即正气不足与邪气过盛同时并见。既可为以虚为主的虚中挟实证,又可见以实为主的实中挟虚证,具体表现为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上虚下实、上实下虚等。治疗时须明辨虚实主次,先后缓急,或以攻为主,或以补为主,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等。虚证和实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本为实证,因失治或误治等致使病程迁延,病邪虽已减弱,但体内正气也渐耗伤,此为实证转虚;本为虚证,又感受外邪,或痰饮、瘀血等停滞堆积,出现因虚致实。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真实假虚,或真虚假实等情况。真实假虚指疾病本质为实,却表现出类似于虚的现象,即所谓“大实有羸状”。真虚假实指疾病本质为虚,反表现出类似于实的症状,即所谓“至虚有盛候”。鉴别两者要全面分析症状、体征、病程、病史及患者体质状况等。一般脉有力者为真实,脉无力者为真虚;舌苍老坚敛、苔黄厚者为真实,舌胖嫩者为真虚;新病、体质较强壮者为真实,久病、年高体弱者为真虚。

阴阳辨证

是通过判别病证属阴、属阳,大致区分病证位置、性质及邪正盛衰状况的辨证方法。阴阳是八纲的总纲,是对表里、寒热、虚实的总概括。临床凡以抑制、沉静、寒冷、晦暗等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阴证;相反,凡以兴奋、躁动、火热、光亮为症候特征者,属于阳证。与其他六纲一样,阴证和阳证可随机体抗病能力的变化而相互转化,阳证转为阴证常常表示病情恶化,阴证转为阳证表示病情趋于好转。此外,阴阳辨证还有分析人体阴精阳气虚损不足的功能,阳气亏虚可形成阴寒相对偏盛的阴证;阴液不足,阳气相对有余,又可表现为虚热状态的阳证。

现代研究

主要集中于证候诊断规范化及证的实质研究两个方面。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重在整理规范八纲的证候表现,提出八纲的辨证诊断标准。如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防治学术会议于1982年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列出主症、次症表现若干条,订出具体的诊断标准。

证的实质研究已从一般生理、病理分析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人们已发现寒证、热证、虚证、实证在中枢神经、植物神经、基础代谢、免疫功能、血生化反应、微量元素含量、病理形态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别。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