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丹溪(1282~1358)

即朱震亨。元代医家。字彦修,因居地有水名“丹溪”,人称丹溪先生。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金元四大家之一。青少年时期为应科举考试,钻研儒家经典。35岁师从理学家许谦。43岁从罗知悌学医。罗精于医学,其学宗法刘河间,旁通于张子和、李东垣二家之说,认为:“学医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朱丹溪得罗氏之传,又续加发挥。其主要著作有《格致余论》(1347)、《局方发挥》(1347)、《本草衍义补遗》、《金匮钩玄》3卷(1358)。其门人整理编纂的《丹溪心法》可以体现他的医疗经验,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学说主要内容有:

(1)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由此引伸为气常有余血常不足,故主张顺应阴阳之理,提倡男三十、女二十而后娶嫁,把理学的“主静”、“收心”、“养心”说与《内经》的“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说结合起来,用澄心静虑的方法防遏相火妄动。

(2)相火论。相火为肝肾二脏专司,分属于心包、膀胱、三焦、胆诸腑。相火有常有变,常态属生理性相火,至关重要,“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是生命活动的动力;如相火越位而妄动,则伤阴耗精,变生多种疾病。针对这种内生火热,主张应用滋阴降火的治疗方法。

(3)对《局方》的批评,在《局方发挥》中集中地批评了宋代官方颁布的《和剂局方》和宋元之际崇奉《局方》形成的“《局方》之学”。指出《局方》忽视辨证,“一切认为寒冷”,滥用温热香燥药物和“一方通治诸病”的危害。主张临病制方,反对不问病由据证验方的医疗风气。

(4)气血痰郁辨证治疗。在杂病治疗中,朱丹溪广泛应用气血痰郁辨证方法,尤其对郁证病机的阐发和痰证证治的论述,均较前人深入。

(5)治疗中注意顾护正气,慎用汗、吐、下等攻击法。

(6)以节欲为中心的养生学思想。主张节饮食、戒色欲,反对服食丹药。

朱丹溪受宋元理学影响较深,常援引理学解说医理。从此理学渗入医学,并影响到明代的某些医家(如孙一奎等)。他淡泊名利、医德高尚,培养了很多医学人才,弟子戴原礼、赵良仁、王履等都颇有成就。承其学者还有汪机、王纶、虞抟等。日本的田代三喜、曲直濑道三等医家接受并提倡丹溪学说。朱氏之说尤以相火论、郁病说和气血痰郁辨证影响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