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戏剧学院

浏览

中国培养戏剧专门人才的高等艺术院校。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直接领导,院址在北京,1950年4月2日正式成立。

学院是在华北大学第三部(文艺学院)的基础上,吸收了东北鲁迅艺术学院和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部分教职工组成的。建院时院长欧阳予倩,副院长曹禺、张庚,教务长光未然(张光年)。担任教学和艺术创作的专家、教授有周贻白、舒强马可吴晓邦刘露戴爱莲、贺敬之、赵寻、陈锦清、孙维世、孙家琇等。

建院初期,系集教学、演出、创作为一体的综合性学院。开办了一年制的普通科,建立了两年制的本科歌剧系、话剧系、舞台美术系,调训从事戏剧工作5年以上的专业干部,还举办了舞蹈干部训练班和舞蹈研究班,并设有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乐团和创作室、翻译室、研究室。

1952年,在上海设立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院长熊佛西,1956年改名为上海戏剧学院。

1952年高等院校进行院系调整,学院停办了舞蹈专业,撤销了歌剧系,调出了歌剧团、话剧团、舞蹈团、乐队和创作室,设置了表演系话剧表演专业、导演系话剧导演专业、戏剧文学系戏剧文学专业、舞台美术系舞台美术设计专业,学制除表演专业为4年外,其他均为5年,1953年正式招生。在此期间教育家沙可夫和戏剧教育家李伯钊任学院副院长。

1954年开办了表演、导演两个干部训练班。1958年,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训了第一批专业话剧人才。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教学活动中断。 1977年恢复中央戏剧学院建制,由曹禺任名誉院长,李伯钊任顾问,金山任院长。1983年起院长由徐晓钟担任。学院在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除课堂教学外,学生还定期参加专业实习。历届毕业演出的优秀剧目有《小二黑结婚》、《战斗里成长》(1952)、《一仆二主》、《桃花扇》、《小市民》、《罗密欧与朱丽叶》(1956)、《上海屋檐下》(1957)、《孔雀胆》(1958)、《伪君子》(1959)、《克里姆林宫钟声》(1960)、《羊泉村》(1962)、《茶花女》(1963)、《麦克白》(1980)、《彼尔·英特》(1984)、《俄狄普斯王》(1986)等。《俄狄普斯王》曾于1986年应邀赴希腊演出。《桑树坪记事》、《虎符》两剧于1988年赴新加坡演出。

中央戏剧学院 《麦克白》剧照

中央戏剧学院80年代设有4个系7个专业,还设有研究生班和留学生班,有1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学院学习。有硕士学位专业点4个,博士学位专业点1个。戏剧艺术研究所是学院的研究机构,组织聘请院内外戏剧研究人员,开展对戏剧美学和基础理论的研究,进行实验性的艺术实践。研究所下设戏剧现状研究组、欧阳予倩研究室、W.莎士比亚研究中心、B.布莱希特研究中心和E.奥尼尔研究中心。学院还编辑出版了院刊《戏剧》及《戏剧艺术丛书》。学院图书馆藏书达25万册。实验小剧院舞台设备比较先进,是学院专业教学和创作研究的重要场所。学院有一支热心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截止1987年止拥有教授11人,副教授49人。截至1986年止,学院为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所属文艺团体输送了2800多名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