氍毹

浏览

旧时对戏曲演出用的地毯的一种称谓。《风俗通》:“织毛褥谓之氍毹。”古人席地而坐,氍毹原是坐具。古乐府《陇西行》:“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作为戏曲起源之一的歌舞,早已采用在地毯上表演的方式。唐时称歌舞用的地毯为“锦筵”。白居易《柘枝妓》:“平铺一合锦筵开,连击三声画鼓催。”舞者上场之前,先要把折迭合拢的锦筵在平地上铺开。因锦筵多用于舞蹈,故又名“舞筵”。唐时舞筵多为丝织品,文彩华美。王建《宫词》:“玉箫改调筝移柱,催换红罗绣舞筵。”戏曲运用的氍毹,就是舞筵的延续。明刻杨定见本《忠义水浒传》中有一幅插图,画宋代教坊伶人在御前承应演出杂剧、歌舞,就铺上了氍毹。明刻本《金瓶梅词话》中有幅插图,画海盐腔艺人在厅堂的宴席之前演出《玉环记》,也铺了一块氍毹。一些有条件的戏班,即使在庙台、草台或广场上演出,也大都要铺地毯。这有几种作用:

(1)氍毹一般为毛织物,较厚,可以减少地面的硬度,有利于表演;

(2)可以保护行头

(3)在广场空地上或在宴席前方丈之地演出,可借以确定表演区;

(4)氍毹以红色为多,且有图案,对演区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因为氍毹同戏曲关系密切,所以艺人们常把演剧称之为“红氍毹上生活”。

明刻杨定见本《忠义水浒传》插图──选自《水浒传插图》 明刻本《金瓶梅词话》插图──选自《中国版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