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病理学

浏览

关于言语缺陷和诊治的学科。由于研究对象(包括先天的和后天的)如发音器官的伤残和运动神经的紊乱等不同,在学科上经常划分为言语缺陷的矫治和言语失常的恢复两大类。前者偏重于生理解剖,而后者则着重神经心理。这本来都属于医学范围,但因其都以恢复正常言语为目的,同时有许多工作如器官缺陷在手术后的发音矫正,言语失常在治疗中的说话锻炼,都需要语言学实验语音学的知识,因此现代语言学中也常把这门学科列为研究项目。

言语缺陷

言语机制的伤残除后天的原因外,一般最常见的先天缺陷是缺唇、腭裂等现象。缺唇患者发音时对双唇音和唇齿音如p、f等,因唇部无法闭拢而常以喉擦音(如 h)代替。先天的腭裂多为上腭从后腭向前成不同程度的开裂,以致失去软腭和小舌,发音不得不通过鼻腔,带有浓重的鼻音。上腭修复后,仍因缺少舌体向后高部运动的习惯,对舌根音一类的音发得不正,仍带鼻化色彩。所以对腭裂患者的言语矫正,消除鼻音是一难点。

声带缺陷

这是常见病,它影响嗓音质量,甚至有的成为哑巴。声带由于外伤或由于发育不良、闭合不全等原因导致沙哑或泄气。致哑的原因多种,多数是天聋,自幼无法摹习语音,致使发音机制废置,终成哑巴。另一种是声带功能不全而变哑。对于前者,过去多用手势交谈。近来可用“读唇法”来训练,使患者说话。但语言中的声调变化则因无法以口形表示,很难学会。近年来有声调显示仪器,可从屏幕上同时观察教师和自己所说话的声调曲线,而加以比较和调整,这样便有可能练习声调。半个世纪以来,医学界与现代语言学家合作,对研制聋人的“助听器”和失喉者的“助话器”已大有进展。一般的助听器对半聋者有用,它可以凭电路放大来增强听力。但因使用者的频率感知域各有差别,效率不高。近来在这方面有所改善,已有可以调节频率的助听器问世。对全聋的人,过去没有办法助其复听,后来有了“人工耳蜗”,可把小如钮扣般的器具埋在内耳来感应声浪,大致能获得听音的效果。现在又有用手指来代替耳鼓膜的“助听器”,形如烟盒,上有一排略如钢琴键的频率振荡键,话音送入此器,分析出几个共振峰而使相对应的键振动。聋人以几个手指接触各键而感到不同频率的共振峰能量,根据其键位和变动,可以“听”出是什么音。这是根据语音分析的参量而设计的“触觉助听器”。早期的助话器(或称人工喉)能摹仿人的嗓音,产生一个基频(例如 100赫),但没有声调变化,发出的音很不自然,近来已经改进,可用手控按钮来改变基频,稍加练习即可发出自然的字调和语调。

言语失常

患者多为成人,由于受过惊吓、震荡或心理刺激,言语的神经系统受损,导致言语颠倒或脱误,使说话困难。语音方面的失常有多种,如:嘶哑、粗糙、干哑、气声、刺耳、低沉等等,这些有的是神经系统的问题,有的则属生理现象。前者为外因所致,例如用嗓过度或其他原因而引起声带麻痹;后者如先天声带不齐等,这些不属于言语矫治范围。但是下面几种言语失常则和语言研究领域有密切关系,如“失语症”、“口吃”和“童声遗留症”等。在治疗上需由医师与语言学家合作,才能取得较好效果。“失语症”的严重患者如语无伦次、答非所问,轻者如词句用错、“首音互换”(指一个句子中有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但声母不同,说话时把两个不同的声母互换了)等。有许多病例多由脑部受损致使用语遗忘,不被遗忘的或不会说错的一些词或音,恰为幼儿时最早学会的词或音。因此对研究儿童言语习得有重要意义。“口吃”的现象一般是说话不流利、无节奏或语音中断等。它有多种类型,主要的如词句中断、音素或音节重复、音尾拖长、夹插别音、言语支离、措词累赘、吐字过重等。致病的原因,有的由于受到刺激,有的由于同伴感染,常见的如儿童摹仿口吃的同伴的话音而不觉成习,成长后也难以改正。矫正方法,除用药物治疗外,一般再施以语言训练,如:编排专用读物、跟随打拍说话、改变说话场所或话题等。这种训练是长期的,主要还在于患者自己努力克服,但不能紧张。“童声遗留症”也是一种言语失常现象,指成人说话仍用童稚声气,或在说话时,开始的几个词还正常,但随即转成高音调(如同假嗓),即使自觉亦不能控制。语言学家常称之为“发展中的失语症”,这同人类言语发展的研究有关(见感知语音学、生理语音学、声学语音学)。

参考书目
  1. B.Malmberg(ed.),Mɑnuɑl of Phonetics,North-Holland Pub.Co.,Amsterdam,1968.
  2. L.Nicolosi, E.Harryman and J.Kresheck,Termino-loɡy of Communicɑtion Disorders, Williams and Wilkins Co.,Baltimore,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