瑟谱

浏览

中国以瑟为伴奏乐器用于歌唱诗经的乐谱。宋末元初人熊朋来(1246~1323)编著,共6卷。内容包括介绍瑟的形制及演奏方法,歌唱诗经的旧谱12首和他创作的新谱20首,以及孔庙祭祀音乐的乐谱等。

熊朋来,字与可,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南宋咸淳甲戌(1274) 年进士。宋亡后,隐居乡里,传授儒学。曾任福建、庐陵(江西吉水县东北)两郡教授,“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调律吕,协歌诗,以兴雅乐,制器定辞,必则古式”(《元史·儒学传》)。又常鼓瑟而歌以自乐,为当时著名的经学家和音乐家。

《瑟谱》共 6卷。卷一说明瑟在先秦至汉代是广泛流传的弹弦乐器,古者歌诗必有瑟,为了恢复诗乐,乃拟古造瑟,为诗乐伴奏。接着说明他依古制作二十五弦瑟的形制及演奏指法。卷二为“诗旧谱”,采自南宋赵彦肃所传唐开元“风雅十二诗谱”。卷三、卷四为“诗新谱”,是熊朋来自己的创作,用律吕字谱与工尺谱并列谱配,一字一音,依燕乐二十八调系统的音阶调式创作,运用旋律、调式的多种变化表达其内容。如《伐檀》、《考槃》两诗,他说可使“善听者于《伐檀》闻斲轮声,于《考槃》闻和乐声”,取得较好的音乐效果。但有的作品,如《七月》,共8段歌词,作者为附会古代“随月用律”之说,把每段歌词都配上不同的宫调,说明与某月某事相关而选用相应的宫调,形成频繁的转调,是不足取的。卷五为“孔子庙释奠乐章谱”。卷六为“瑟谱后录”,辑录了诸家言瑟之制的文字。作者目的是为了恢复古代雅乐的正宗,不切实用,所以未能流传后世。但“诗新谱”所载各曲,作为对古代音乐家的创作实践的研究,仍然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资料。

元熊朋来瑟谱《伐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