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菲耶里,V.

浏览

意大利剧作家。1749年1月6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最初在都灵军事学院学习,因不堪忍受军纪约束,自愿离开。后来遍游意大利各地和英、法、德、荷、俄、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同时研读古典文学和启蒙主义文学作品。1772年回到都灵。1775年,他的第一部悲剧《克莉奥佩特拉》公演,获得成功。以后专心致志于写作。

阿尔菲耶里文学创作的盛期,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启蒙主义思想和文学在欧洲广泛流行。他的作品鲜明地体现了这一时代特征。他的论文《论暴政》(1777)是声讨封建专制政权的檄文。《论君主和文学》(1778~1786)一文则批判封建君主对文学艺术名为庇护实为控制的政策,呼吁作家充当自由和真理的旗手。他的主要成就在悲剧,写有悲剧21部,大多采用古代历史和《圣经》中的题材,贯串着启蒙主义的精神。《腓力》(1776)描写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对王子堂 .卡洛斯和他的恋人的谋害,揭露国王的冷酷和暴戾。《老布鲁图斯》、《小布鲁图斯》,塑造了为维护共和政体、反对专制暴政而大义灭亲的古罗马元老布鲁图斯的形象。《维吉尼娅》描写古罗马平民同暴君的冲突,赞美平民的力量。

阿尔菲耶里的某些作品,从歌颂自由思想转而表现个人的孤独和死亡。悲剧《扫罗》(1782)取材于《圣经》,写以色列王扫罗向往权力而又无能为力的内心冲突。取材于古代神话的《弥拉》(1787),描写错综复杂的情感造成的痛苦。这反映了阿尔菲耶里贵族自由派的立场。

1786年,阿尔菲耶里迁居巴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他写了颂歌《打倒巴士底狱的巴黎》,向巴黎人民的革命行动表示敬意。但革命深入发展后,他产生抵触和敌视情绪。1792年他返回意大利。1798年发表诗歌《憎恶高卢》,攻击法国革命。除了爱情诗,阿尔菲耶里的其他短诗、十四行诗、讽刺诗,也体现出同样的反复和倒退。

晚年,阿尔菲耶里定居佛罗伦萨,研究和翻译古典文学作品,写作喜剧,并完成回忆录《阿尔菲耶里自叙的生平》。1803年10月8日逝世。

阿尔菲耶里对意大利悲剧进行了改革。他的悲剧采用历史题材,注进了新的启蒙思想,政治热情饱满,人物性格特征鲜明,语言精练,对19世纪民族复兴运动产生了有益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