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美术

浏览

公元前509~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的美术,是欧洲古典美术的组成部分。它上承希腊美术成就,发扬埃特鲁斯坎美术的传统,融会欧洲、北非、西亚美术的地方因素,创造了巨量的美术作品,将古典美术遍播西方世界,第1次完成了西方美术的汇集和统一,对后世影响很大。

历史概况

罗马发源于台伯河上的一些拉丁村落,相传在前753年,罗慕路斯建立罗马城。前7~前6世纪末,罗马人处于埃特鲁斯坎国王的统治之下。埃特鲁斯坎人不仅把社会体制、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传给罗马人,而且还把他们从希腊城邦学到的东西传给罗马,希腊字母被埃特鲁斯坎人吸收创造之后,成了拉丁字母的原型。罗马起初崇拜的三位一体的神,是埃特鲁斯坎人从小亚细亚带来的宗教信仰。罗马人把埃特鲁斯坎的历史看成自己的历史,称埃特鲁斯坎统治时代为王政时代。前509年,罗马人废除了埃特鲁斯坎王,建立了贵族共和政体。经过内部贵族与平民的不断斗争和调整,罗马国力日益强大,击败了埃特鲁斯坎人。前396年开始同室操戈,吞并拉丁同盟的邻邦,前 290年完全控制了意大利中部,这里曾经是希腊殖民城邦的领地。不久又夺得意大利南部,同腓尼基人进行了3次布匿战争。经过3次马其顿战争,罗马将巴尔干半岛、西亚广大地区统一在中央集权之下。征讨四方,给国家带来奴隶和财富、科技和文化,也带来了复杂的社会矛盾。贵族和平民的矛盾加剧,奴隶起义震撼全国,军队骄纵,民意涣散,共和政体发生动摇。经历前1世纪中叶的内乱,帝国应运而生。屋大维于前27年称“奥古斯都”(受尊敬的人),开始了帝国的历史。在此期间,罗马文化达到顶峰,同时帝国内部开始孕育着自我灭亡的因素。基督教的建立和传播,并未被政府镇压消退,反而渗透到帝国上层。终于在313年被君士坦丁大帝接受为国教。北部的蛮族作为雇佣军,逐步取得军队支配权,变成罗马人不可扼制的力量。东西罗马395年分裂后,东罗马帝国演进了自身的发展史(拜占庭帝国),西罗马成为蛮族的目标。罗马皇帝成为蛮族的傀儡,476年彻底崩溃。

奥古斯都和平祭坛浮雕

罗马美术的早期作品很难与埃特鲁斯坎美术区分开来。废除埃特鲁斯坎王,建立共和政体后,罗马人在首府山建立朱比特神庙时(公元前509),雇佣埃特鲁斯坎匠师,延用埃特鲁斯坎建筑和雕刻的风格。

罗马共和时期对美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市政设施和宗教庙堂的建设,扩大了公寓和娱乐场所,征战频繁,促进了架桥修路的技术。征战的结果使各地的文化传统随着战利品和俘虏源源流入罗马,特别是希腊和地中海东岸的精制的神像、华丽的首饰、奢侈的日用品以至建筑构件等成了罗马人的嗜爱品。高度文明陶冶出来的艺术风尚使慓悍的罗马人大为倾倒,不同风格的美术品创作,逐步在罗马的需要和罗马人的趣味之下平衡、统一、世俗化,罗马美术渐次形成。

罗马帝国从始创到公元2世纪末,是罗马文化的黄金时代,也是罗马美术的发展高峰。升平时代罗马人沉浸在娱乐享受之中,宫殿别墅,绚丽辉煌;肖像丰碑,处处可见;广场拓宽,神庙加大,剧场、斗兽场增多;还有奢华的浴室、丰富的图书馆、宽敞的巴西利卡(会堂),把罗马城装点成人间天堂。外省的城市纷纷仿效罗马的样式,罗马城又把各地的艺术家收罗在一起,创造新的风格。绘画装饰着房屋,雕刻点缀在花园中和浴堂里,统治者利用美术来宣传公正、 勇敢、忠诚、 宽容的精神,塑造庄严的神像和理想化的皇帝像来匡正颓唐的世风,建造凯旋门、纪念柱、祭坛来唤起罗马人的进取之心。美术在享受和教育两种功能上都长足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再加上皇帝爱好艺术而把自己的趣味搀杂其中,罗马帝国早期的美术广泛、丰富,成就较高。

罗马帝国末期随着帝国经济和政治的衰弱,美术开始呈现颓败的症状。北方蛮族的不断骚扰,内部各种矛盾的激化,罗马坐吃山空,国势日趋衰落。已经蜕化了的统治集团开始在精神领域里寻求解脱。斯多葛主义、基督教和东方神秘主义日益风行。作为享受的美术受到排斥,得不到财力的保证。在帝国末期希腊语的东罗马,发展了一种新的艺术趣味(见拜占庭美术);这个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艺术需要,基督教的艺术开始出现,欧洲艺术进入了中世纪美术的时期。

建筑

罗马建筑包括罗马城的建筑和帝国版图内其他各地的建筑。罗马建筑开始于埃特鲁斯坎的传统。共和时期初由于同意大利中、南部的希腊殖民城邦接触,开始模仿希腊建筑。公元前3世纪,罗马全面征服了地中海地区,到处掠夺既有的建筑成果,把雅典和奥林匹亚的神庙柱头搬回罗马城。同时他们役使希腊工匠,按照希腊柱式建造罗马的会堂、法院、神庙和其他建筑。到了公元前1世纪,罗马把广大占领地区的建筑样式和技巧综合用在罗马建筑上,并组织各种工匠建造具有新功能的巨大工程。罗马建筑超越了希腊的规范,达到了古典建筑的第2个高峰(第1个高峰是希腊古典阶段,前5~前4世纪)。罗马各行省的建筑虽具地方特色,但其意向是模仿首都罗马的风格。只是到了帝国末期,罗马失去了中心地位,各地才自成体系。

罗马建筑的发展得力于优良的材料和卓越的技术。罗马附近的火山灰堆积的岩层,提供了用之不尽的混凝土用料。混凝土便于塑造复杂的结构和不规则的平面和立面,不受用石块砌筑时必须遵守的构成规律的限制。混凝土表面可贴上砖石和其他材料,增加了装饰的可能性。罗马人善于运用拱券技术,它虽然不是罗马人的创造,但是他们继承而且大大发展了这种技术,使之更为完善和精美。

罗马时期水桥

罗马在建筑上不仅留下许多遗迹,而且留下许多关于建筑的著作。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在文艺复兴时代还被奉为经典。这本书是以希腊建筑原则为基础写成的,反映了奥古斯都时代的建筑观念。又如弗朗蒂努斯论水道这一类的专著,至今还有不少传世。

罗马建筑根据其主导功能可分为6类:

(1)纪念性建筑,如凯旋门、纪念碑、纪念柱等;

(2)公共建筑,如会堂、剧场、斗兽场、图书馆等;

(3)宗教建筑,如神庙、祭殿等;

(4)道路工事建筑,如桥梁、道路、城堡、城墙等;

(5)市政建筑,如城市结构,广场、市场、法院、施政厅、排水系统、供水道等;

(6)宫宅建筑,如宫殿别墅、公寓私宅等。

纪念性建筑主要用来歌功颂德,有时附带有其他用途。有些其他用途的建筑(如奥古斯都的和平祭坛,图拉真广场上的图书馆)也是为炫耀功德而建。纪念柱、凯旋门等是比较纯粹的纪念性建筑。

最早的纪念柱起于何时已不可考。罗马广场上矗立的舰船纪念柱,立于前260年,为纪念杜伊利乌斯打败腓尼基舰队而建,现存的是帝国时期的复制品,柱身上镌刻着锚,对称嵌着6个舰首。图拉真纪念柱最负盛名。奥瑞略纪念柱的结构类似图拉真纪念柱,后来柱顶的皇帝像被换上了米开朗琪罗雕刻的朱庇特像。柱身螺旋盘绕的浮雕饰带纪录了奥瑞略对北方日耳曼人的征服。

凯旋门是从城门发展而来,但已经不起门的作用,常立于市中心广场,下有大道通过,类似中国的牌楼。前2世纪的法比亚努门利用拱券,并以希腊柱式作装饰,已开始强调其纪念性。帝国开始后为标榜武功,兴起造凯旋门之风。苏萨城的凯旋门是为了纪念奥古斯都与哥特人缔结盟约。提图斯凯旋门建于公元81年,纪念11年前对耶路撒冷的攻陷,门道里的浮雕一块刻着出征,一块刻着征服耶路撒冷归来。整个凯旋门外形呈正方,用白色大理石贴面,两边的门脚采用混合柱式装饰(奥古斯都时代以前用科林斯柱式装饰),风格简洁、匀称、严整。204年建造的塞维鲁凯旋门上,大量采用东方的装饰母题,但由于纹样过分堆砌,反而不协调。君士坦丁凯旋门建于312年,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虽然整体比例较好,局部却显得过于繁琐。

公共建筑是罗马共和制的产物,帝国初期广为发展,主要是为了公众活动和娱乐而建造。

会堂又称巴西利卡,长方形,正面有一个柱廊。留传至今的最早的会堂始建于前34年,公元14年按原设计重建,称为埃米利亚会堂。福图柰广场会堂与恺撒广场的阿根塔里亚会堂结构类似。前者的顶端加了一个半圆后厅,这种结构后来发展成为基督教堂。

图书馆是罗马人显示自己文明的地方。图拉真图书馆分对称的两个部分,一藏希腊文图书,另一藏拉丁文图书。读书对于罗马人来说是一种享受,常常在浴堂里附设图书馆。

罗马人对洗澡有特殊的嗜好,浴堂造得极其讲究。浴堂中有凉室、温室、暖室、游泳池,附设健身房、会议厅、图书馆和其他服务设施。浴堂同时也是谈政治、做买卖的场所。由于建筑的多种功能,共和时期的浴堂根据各个房间不同的功能建造,整体结构并不对称。帝国时期的浴堂把辅助性设施安置在地下室中,整体结构对称安排。罗马城有大浴堂11个,小浴堂800多个。卡拉卡拉皇帝于 212年开始建造举世闻名的卡拉卡拉浴堂,216年完工。浴堂左右对称,外面是规整的花园,园子周围还有俱乐部、讲演厅、交谊厅等建筑,总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

剧场和斗兽场是罗马贵族获得感官享受的场所,也体现了城市的财富和势力。庞培城的圆剧场是共和末期的建筑,形制上很像两个半圆的希腊剧场合在一起。但它不建于山坡,而是用拱券将观众席架起,总共有1500个座位。帝国时期的剧场、斗兽场更多,建于前14年的马尔塞鲁斯剧场为半圆形,舞台结构非常完整,台后砌成高楼,供演员化妆、休息。由于剧场不依山坡,外面就有一圈高墙,墙上用希腊柱式作了装饰,分为两层。下层为多利亚柱式,上层为爱奥尼亚柱式,略向里收,增加墙面的稳定感。法国南部的奥兰杰斯剧场也是半圆形结构,反映了帝国属地效法罗马的风尚。最为著名的斗兽场是罗马大圆斗兽场,呈椭圆形,长轴为188米,短轴为156米,四周层叠60排座位,分为5区,每区有通道导向出口,一次可容纳5~8万观众,看台用拱券支撑,除了80个承重墙外,其余的空间辟为休息室。中心表演场,长轴86米,短轴54米,台板下有地道,角斗士和野兽预先关在地道里。大圆斗兽场的外墙高48.5米,墙面装饰分为4层,下3层运用柱式,分别为多利亚柱式(下)、爱奥尼亚柱式(中)和科林斯柱式(上)。柱与柱之间用圆拱连接80个券廊,最下层作为出口。大斗兽场是罗马帝国时期建筑的辉煌成就。

君士坦丁凯旋门

罗马人的宗教建筑传统源远流长。最早的罗马神庙沿用埃特鲁斯坎神庙的形制,高台基、三开间,前有柱廊。共和时期,罗马以埃特鲁斯坎的宗教建筑样式为基础,并开始吸收希腊神庙的建筑因素。虽然罗马几乎全盘接受了希腊的神,但罗马人从来不把神庙作为政治和生活活动的中心,罗马神庙常被会堂、法院、市场挤到边上。当然,重要的神庙还是坐落在广场的顶端,所以正立面结构获得很大的发展。神庙的柱式是希腊的,整体结构还带着埃特鲁斯坎的传统,庞培广场的朱庇特神庙就是典型的例子。另外,罗马人结合各征服地区的建筑样式,另创了一些神庙新形制。特拉亚努斯的小神庙平面是圆形的,立柱是优美的科林斯柱式,像个精致的凉亭。

帝国时期宗教建筑大为增多。奥古斯都就兴建神庙83个。新建神庙虽然供奉罗马的神,而这些神却是希腊神的翻版。帝国初期借神庙弘扬王权的尊严,所以神庙形式富有创造性,注意建筑本身的特点和效果,帝国后期则依赖神庙获取精神的慰藉,于是注重神庙的内涵和实际功能;由于国力衰弱,无力支持庞大的工程,有时利用旧的建筑改造成神庙。

万神殿是供奉诸神和祭祀英烈的地方。万神殿代表着帝国时期神庙建筑的最高成就,125年哈德良大帝在阿格利帕建立的旧址上重建。平面为圆形,顶用穹窿结构,顶端高度与穹窿跨度都是43.2米。顶端中央开有直径为8.9米的天窗,是整个建筑唯一的采光口。万神殿的外部比较沉闷、单调,但正立面由于门柱的华丽而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万神殿在建筑技术方面一直是后世学习的楷模。

广场是公民集会、进行商业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地方。共和时期的广场受希腊化时期广场格局的影响,如庞培的市民广场,东边是市场,南边是会堂、市政厅,西边是法院,正北是朱庇特神庙,背倚维苏威山。罗马的罗慕路斯广场结构类似庞培市民广场。帝国时期的广场一般并不是出于市政需要,而是帝王建广场以张扬、炫耀自己。帝国时期的广场中央常有纪念柱或雕像,四面配置着富丽的柱廊。恺撒广场建于公元前46年,是共和时期样式向帝国时期样式过渡性作品,广场呈长方形,两侧有柱脚,尽头为维涅尔神庙,体积庞大,柱檐很深,庙前矗立着恺撒的骑马青铜像。公元前 2年建造的奥古斯都广场四周有围墙,构成了广场的封闭体系。内部与恺撒广场相似,尽头的战神庙筑在高台上,象征着奥古斯都的强大。罗马最壮观的广场是图拉真广场,它以一个凯旋门作为正门,里面用各色大理石铺地,广场长280米,宽190米。中心立着图拉真骑马镀金青铜像;另一端是一个纵向的会堂,会堂后的天井中耸立着图拉真纪念柱。两侧为图书馆。穿过柱脚,后面还有一层院子,正中建造着图拉真祭庙。整个广场建筑鳞次栉比,开合有致。公元2世纪末,在其他地方还出现了圆形广场。

罗马万神殿

以居宅为主体的官宅建筑是最早、最普遍的建筑类型,但也是既可考究又可享用的建筑类型,罗马最初的这类建筑是建在台伯河畔山丘上的茅棚,后来埃特鲁斯坎人逐步发展出明堂式住宅,罗马人接受了这种样式。明堂是一个长方形的大厅,屋顶中央开一个口,下面有个方池。明堂是火塘、祭坛和蓄水池所在地,家庭起居的中心,明堂后面对称排列3间房屋,中屋宽敞。共和时期后期富豪奴隶主的穷奢极欲也在住宅上体现,明堂式建筑更加华丽。 如庞培城的潘萨府邸(前8世纪末)占了整整一个街区,房里装饰着华丽的壁画。还有些根据自然地势建筑的住宅、别墅,充分借取周围的景色,造成富于变化的透视关系。

帝国时期,帝王的居住、理政之所──宫殿出现了。宫殿没有定规,常常由许多厅堂、柱廊、院落组成。装饰得豪华壮丽。罗马城巴拉丁山上有典型的宫殿。皇帝在各地还设有行宫,其规模有时超过在罗马的宫殿,如皇帝哈德良建于蒂沃里的行宫、西西里岛上的马克西米连皇帝的行宫等。

雕刻

罗马雕刻是在埃特鲁斯坎和希腊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罗马早先似乎没有自己的雕刻家,在共和时期早期,罗马聘请维爱城的埃特鲁斯坎工匠为他们塑制朱庇特神像,安放在首府山的神庙里。随着扩张活动,罗马人把希腊以及其他地区的雕刻作为战利品运回罗马,把各个民族、特别是希腊的雕刻家召到罗马,为他们复制和创作雕刻品。共和时期后,很多希腊雕刻原作失传,只有罗马仿制品传世。罗马人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把各种不同风格的雕刻调和起来,出现了现实性很强的肖像雕刻和叙事性雕刻。共和末期和帝国初期,复制希腊雕刻的风尚有增无已,拿不勒斯人帕西泰勒始创专门复制希腊雕刻的作坊,罗马的富人都买来装饰花园、厅房、浴室。在被征服的雅典,有一个新阿提克派专以仿制公元前4~前5世纪希腊作品为主,这些活动满足和促进了罗马人对希腊艺术的兴趣。罗马人做肖像的传统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石像,代替了过去的蜡像。特别是帝王的雕像,不仅有个性刻画,又有理想化的处理,使雕像变成罗马英雄主义和进取精神的象征,以此纠正一味沉溺于希腊雕刻的颓唐的世风。哈德良大帝酷爱希腊艺术,在他的统治下,帝国到处立起希腊风格的雕像。正是在哈德良时代,土葬逐步流行,石棺出现,石棺上雕刻着浮雕人物和植物纹样,作为一种新的雕刻形制。2世纪后石棺刻满图案,题材复杂;到了3世纪,石棺几已成为雕刻潮流主要的体现者。

罗马的肖像雕刻是罗马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在写实处理、情绪表现、细节的夸张强调等方面有许多创造,而且形象丰富,成就颇高。罗马人有翻制死者面模的风俗,把面模做成蜡像,放在家中的祭堂里,举行宗教仪式和重要庆典时,把像请出由家人捧奉着参加这些活动。蜡像面模的风俗最早流行于地中海东岸,可能是埃特鲁斯坎人传给了罗马人。后期埃特鲁斯坎的墓葬中的陶制肖像,富有个性特征和瞬间表情。这种传统一直沿用在罗马肖像雕刻中。同时希腊的雕像传统不断冲击着罗马肖像雕刻,致使在造型时刻意修饰,进而将动作和神态规范化(特别在帝国时期的皇帝像上)。但是罗马肖像中的自然主义倾向一直未被希腊风格所抹杀。

奥古斯都时代是肖像雕刻的繁盛时代。帝王雕像非常精美,如奥古斯都雕像(梵蒂冈博物馆),带有奥古斯都本人面貌,但整个神态姿势被塑成一尊神。奥古斯都手执权杖指挥千军万马征服四方,胸甲上饰满寓意性浮雕。脚边的小爱神,对比出皇帝的高大庄严。这种神化的皇帝像同场面恢宏的浮雕一起构成所谓奥古斯都风格。奥古斯都的金银全身像据说有80尊。原来的皇帝死后,新继位者常常把这些金银重新铸造自己的像。公元1世纪以后,艺术手段更加丰富,不仅帝王像,贵族和普通人的雕像也都充满活力,表情细腻,如《高发的贵妇像》(罗马古堡博物馆)。奥瑞略执政时期(161~181),罗马雕像发展出新的风格,注重内心的刻画,被称作“情绪雕像”。奥瑞略骑马像(罗马首府山),其脸部表现出内省和沉思,带有忧郁的伤感。这个像曾被基督徒误认为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像而加以爱护。在文艺复兴时期,作为古典楷模为许多大雕刻家效仿。《青年头像》(德累斯顿博物馆)和《叙利亚女人像》等普通人的雕像也反映了不同的情绪。3世纪罗马人更加热衷于为自己塑像。卡拉卡拉皇帝的多座胸像,反映他少年到壮年的面貌。到君士坦丁时期,肖像带有许多东方神秘的气氛。如罗马城的君士坦丁像(现在只剩头像),表现的并不是这位皇帝的赫赫武功和宽宏大度(他承认了基督教),而刻画了一个眼神飘邈、情绪超脱的神仆。罗马皇帝一般从登基之日起就开始为自己造像。根据雕像的内容可以判断制作年代。但是一些帝王死后雕像则被修改成后来的皇帝像,因此像上的签名和题字常常不一定可靠;有些帝王和英雄人像却是后世才刻的,如亚历山大、汉尼拔和苏拉的像。

罗马神像雕刻早期是每个家庭的家神偶像。城市也有保护神,如朱庇特就是罗马城的保护神,米诺是妇女保护神。前5世纪,曾聘请埃特鲁斯坎人制作朱庇特像(没有流传下来)。后来罗马接受希腊神话,罗马神同希腊神相融合,朱庇特代替宙斯成为主神。共和时期罗马的神像很丰富,常常把希腊的神罗马化,带上了较浓的军事色彩和自然朴质的手法。罗马的智慧女神像,携矛披甲,着罗马长袍,戴罗马头盔。战神马尔斯像是罗马最受尊崇的神,也被雕成手持长枪,身着戎装的形象。

奥瑞略骑马像

罗马时期的浮雕广泛用于建筑装饰上,住宅、宫殿、会堂等都饰有浮雕图案(棕榈叶、莨菪叶、花、果实)和人物故事。器具也用浮雕作装饰(如棺、座椅)。铸币上的浮雕不仅表现帝王像,而且还记录著名建筑、雕刻等等。罗马浮雕的最高成就,是纪念性建筑上的叙事性浮雕或象征神话浮雕,它们是罗马好胜喜功、讲求实际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奥古斯都远征西班牙、高卢胜利后而建的和平祭坛,其正面和两侧,都装饰着浮雕,侧面的阿拉,巴希斯浮雕人物作3层安排,微妙地处理了近透视。人物的表情写实,细节比较繁杂,是奥古斯都样式的典型。提图斯凯旋门门道内的2块浮雕,一块表现提图斯驾车冲击,另一块表现掠夺耶路撒冷后的凯旋。整个浮雕充满了连绵的运动感。纪功柱、石棺等浮雕因形制和用途而有独到的处理方法。

罗马雕刻的材料有大理石、云母石、玄武岩、斑岩、乌木、象牙、青铜、贵金属、金银合金、琥珀和陶土等。

绘画及其他

罗马绘画主要是在希腊化时期的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前8~前7世纪,罗马的绘画还是土生的原始绘画,但无实物传世。后来与埃特鲁斯坎绘画合流,带有意大利原始绘画和小亚细亚绘画风格融合的因素。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雅典风格在罗马出现,这是一种线描。3世纪以后,随着罗马的扩张,叙述战功的凯旋画流行,墓室壁画、宫殿住宅的装饰壁画也大为发展,造型手法逐步完善,以庞培城为代表(见庞培壁画)。奥古斯都时代出现新阿克提风格,在绘画上也有体现。活跃于罗马的画家多为希腊人。在海克拉努姆出土的大理石片线描《尼奥贝儿女遭杀》就是雅典人亚历山大的作品。后来的绘画装饰性较前更强。

罗马绘画制作者是工匠,虽然文献上记载了许多画家的名字,但是能从绘画遗迹找到签名的仅有路西乌斯、纳尔西苏斯等少数几人,作品也非一流。罗马绘画虽有不同的风格和手法,总的成就是在微妙的心理刻画、写实的造型技术和熟练的光影效果上。其他地区绘画受首都罗马风尚的影响,但也与地方风格相结合。操希腊语的东部罗马,秉承和发展了东方绘画传统的装饰性、平面性和神秘色彩的风格,成为后来拜占庭绘画的基础之一。

罗马镶嵌画传统来自埃特鲁斯坎,以地面装饰为主,后来受希腊影响,也用作墙面装饰,风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作品可能出自希腊工匠之手,有些作品是模仿希腊旧作。镶嵌画的唯一目的就是装饰,并且多用于住宅、宫殿,所以其题材为竞技、狩猎、农耕、宴乐的场面。镶嵌画的发展基本类似于绘画,帝国时期镶嵌风格逐步脱离希腊影响。公元 1世纪时出现以黑白为主的几何形图案,2世纪重用五彩,色彩缤纷。这时东西风格开始分野。3世纪各地方风格更为明显,带有强烈的装饰趣味。在东部,后来的镶嵌几乎取代绘画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镶嵌画的代表作品有《伊苏斯之战》(采用前4世纪的风格,可能是模仿希腊原作)、庞培城表现戏剧场面的镶嵌画、西西里岛的马克西米连皇帝行宫保存着的地面装饰《非洲狩猎》和墙面装饰《女竞技者》等。

罗马的工艺美术主要体现在金工、玻璃和陶瓷方面。罗马金工技术和装饰风格继承希腊传统,装饰神话场景、狩猎活动。青铜器上镌刻线勾人物,近似希腊瓶画,但细节更加写实。罗马人的金工才能还表现在首饰、家具、奁盒、餐具、瓶罐、神龛、小神像上。

罗马的玻璃工艺始兴于公元前1世纪,制造中心在叙利亚和亚历山德里亚。净化玻璃的方法已经发现。器物多为手制,形状自由。各地的玻璃制造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不同的样式,所制多为日用品。

罗马的陶瓷一般都是仿古,甚少新的创意。

参考书目
  1. 严摩罕译:《希腊罗马美术》,人民美术出版社,北京,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