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鼓吹

浏览

中国传统器乐吹打乐的一种。流行于山东省,尤以山东西南地区更为兴盛,素有“唢呐之乡”的盛誉。

山东各地的鼓吹,有3个主要流派。

(1)以菏泽、济宁西部为中心的鲁西南鼓吹为西南路。它的乐队组合灵活多样,适应力强,地方色彩浓厚。唢呐的哨片较软,控制自如。代表曲目有《百鸟朝凤》、《大笛绞》、《大合套》、《风揽雪》、《抬花轿》、《驻马听》、《滚绣球》、《锁南枝》等。

(2)以邹、滕、峄诸县为中心的鲁中南鼓吹为中路。其风格稳健、深沉、含蓄。铜杆唢呐是中路的特有乐器。代表曲目有《集贤宾》、《采茶歌》、《五六五》、《十样景》等。

(3)德州、聊城、惠民等地区的鼓吹为北路。其风格刚健有力,粗犷豪放。唢呐哨片较硬,音质浑厚洪亮。模拟箫音、三弦是北路唢呐特有的演奏技巧。代表曲目有《普天乐》、《海琴歌》、《一枝花》、《滚鼓令》、《靠山游湖》等。

山东鼓吹的曲目十分丰富,大体分为3类:

(1)历代相传下来的古老乐曲,大部分是元、明、清以来的俗曲小令,其中包括一部分戏曲曲牌和由民歌小调演化而成的乐曲。如《朝天子》、《将军令》、《傍妆台》、《新春来》、《驻云飞》、《驻马听》、《山坡羊》、《十样景》、《叠断桥》、《海琴歌》等。

(2)只流行于某一区域,特点突出,色彩浓厚,是最能代表和体现各派风格特色、并能充分发挥艺人演奏技巧的乐曲。如鲁西南的《大笛绞》、《开门》,鲁中南的《五六五》、《集贤宾》,鲁北的《普天乐》、《开门》等等。

(3)仿吹为山东鼓吹之所长,吹戏、咔戏是经常演奏的乐曲。尤其近几十年来,有了更加广泛地发展。

口授是山东鼓吹的主要传艺方式,变奏是其演奏的基本方法。它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高度的即兴性。口授谱只是乐曲的基本形态,演奏者在此基础上运用各种变奏手法进行创造性地即兴发挥,使乐曲中呈现出万变不离其宗的多姿面貌,乐曲的精华部分大部分体现在即兴式演奏过程中。另一个特点是多变性。一首乐曲往往有多种多样的变体,如鲁西南的《大笛绞》、鲁中南的《五六五》以及各地的《开门》等,都是一曲多变的例子。

山东鼓吹的主要乐器有吹管乐和打击乐两类。吹管乐器有唢呐(亦称“大笛”,有大、中、小、木杆、铜杆、锡杆之分)、笛子(梆笛、曲笛)、笙(有圆把笙和方笙两种)、管子(有大、小、单、双之分)等;打击乐器有:小镲、中钹、大锣、小锣、汪锣、云锣、钹子、梆子、乐鼓等。

乐队编制一般由6~8人组成。常见的乐队组合形式有:

(1)“单大笛”乐队:由唢呐、笛子、笙、小镲(或梆子)、云锣(或钹子)、汪锣(或点子)、乐鼓等8件乐器组成,是山东鼓吹中最基本的也是表现力最丰富的乐队。

(2)“对大笛”乐队:由唢呐、小镲、云锣(或钹子)、铜鼓、乐鼓等 6件乐器组成,多用于婚、丧等仪式,流行较广。

(3)锡笛、笙、笛合奏乐队:由锡笛、笙(1~2)、笛子、小镲(或梆子)组成,主要用于演奏大弦子戏曲牌。

(4)笙、笛合奏乐队:由笛子、笙(1~2)、小镲(或梆子)组成,用于演奏梆子戏曲牌及一般民间小曲。

(5)咔戏乐队:由唢呐、把攒子、喇叭筒、笛子、笙(1~2)、皮鼓、简板、小镲、中钹、小锣、大锣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