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塔纳,T.

浏览

图

德国小说家。1819年12月30日生于新鲁平,父亲是药商。他曾在药店工作,对文学有强烈的兴趣。在柏林时曾参加作家团体“施普雷河下的隧道”,并发表诗作。1848年革命时参加过街垒战,并撰文拥护民主共和与国家统一。革命失败后表现动摇,思想陷入危机。1852年作为《普鲁士报》 的记者前往英国采访, 著有散文集《伦敦的夏天》(1854)。1855至1859年作为常驻记者住在英国,并受官方委托编辑《德英通讯》。1860年回国,担任普鲁士《十字架报》编辑,直至1870年。他曾几次以战地记者身份经历了普法战争,1870年被法军俘虏。1861年发表《叙事谣曲集》,其中《阿尔希尔德·格拉斯》、《约翰·梅纳德》和《泰河大桥》最为著名;记述勃兰登堡地理、历史、风俗人物的《勃兰登堡漫游记》(4卷,1866~1882)也是这时期开始创作的主要散文作品。1870年为《福斯报》写戏剧评论,直至1889年。1876年曾任德国艺术科学院秘书。1898年9月20日在柏林逝世。

冯塔纳于1878年出版长篇小说《风暴之前》,从此到逝世的20年间完成了20多部小说。他的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40年代他是民主主义者;50年代和60年代他的思想倒退,竟与普鲁士反动势力妥协;70年代他的思想又发生了转变,这时他虽然还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但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力量,认为“美好的新世界要从第四阶级(即无产阶级)开始”。晚年写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成为德国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冯塔纳的小说《私通》(1882)是他 6部所谓“柏林小说”中的第一部,写一个银行家的家庭丑闻。1883年出版的小说《沙赫·封·乌特诺》也是“柏林小说”中的一部,通过爱情婚姻问题揭露普鲁士贵族虚伪的道德观念。揭露贵族的腐朽,批判所谓“普鲁士精神”,这是他的大多数小说的基本主题。《迷惘、混乱》(1888)描写一个出身低贱的少女爱上一个贵族军官,知道他将会因门第和地位的不同而拒绝她,因而同一个机械工人结婚,走上新的生活道路。中篇小说《施蒂娜》(1890)写一个贵族青年爱上普通人家的女子,向她求婚,遭到拒绝,因而自杀。这一结局是对贵族社会的批判,同时也表现了对下层人民的同情。1892年出版的《燕妮·特赖贝尔夫人,或那里可以心心相印》,批判大资产阶级及其道德观念。

冯塔纳于1892年开始写回忆录《我的童年》(1894),两年之后写《二十岁至三十岁的经历》(1898)。这些回忆录和他的大量书信表明他对贵族和大资产阶级深恶痛绝,反对一切反动的东西。《埃菲·布利斯特》(1895)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创作的思想深度和艺术特色。 他的最后一部小说 《施泰希林》(1899)也描写贵族,企图表明改造人和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必要性。冯塔纳已经看到新的时代,对它抱有一定的希望,同时又有怀疑和忧虑。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的创作的基本倾向,他是19世纪末新旧交替时代的一位有眼光的作家。

冯塔纳的小说大多以普鲁士现实生活为题材,以柏林为背景,展示了19世纪下半叶德国上层社会的生活画面,描绘了统治阶级的没落、空虚和僵化,从而表明这个阶级必然崩溃。他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妇女形象。作品情节紧凑,人物不多,故事简单,但并不给人们以单调的感觉。他不详尽地描绘环境,也不仔细地叙述事件的过程,而是通过人物和场景的对照表现社会背景,通过人物戏剧性的对话介绍故事,刻画性格。

参考书目
  1. K.Attwood, Fontane und das PreuBentum, Berlin,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