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袁战争

浏览

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在赣、苏等地区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亦称“二次革命”、“癸丑之役”、“赣宁之役”。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攫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实行专制独裁,破坏民主共和。1913年3月20日,派人于上海暗杀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擅自向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借款2500万英镑,以扩充军备,消灭革命势力。6月,先后撤去反对大借款的国民党人江西李烈钧、广东胡汉民、安徽柏文蔚三都督职务。宋案发生后,孙中山主张立即兴师讨袁,因党内意见分歧,迟至 7月才开始行动。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宣告独立。15日,黄兴入南京宣布讨袁。接着皖、粤、闽、湘、川等省及上海相继宣布独立。

袁利用革命党人犹豫不决,先发制人,令第1军军长段芝贵率第2、第6师由鄂攻赣;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第 5师及张勋“辫子军”等部,进逼苏、皖,攻取南京;派海军控制上海,进攻湖口等地。国民党江西讨袁军总司令李烈钧令赣军第 1师第 1旅旅长林虎为左翼军司令,混成旅旅长方声涛为右翼军司令,攻取九江,消灭攻赣袁军;令水巡总监何子奇为湖口守备司令,扼守湖口。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黄兴令第 3师扼守徐州,控制津浦铁路,阻止冯国璋部南下;第1、第2师于淮阴、扬州一带,阻击张勋部进攻。

7月12日,江西讨袁军向九江进攻,林虎旅重创袁军第 6师李纯部,夺占九江西南的瓜子岭,但未乘胜追击。袁急调第 2师增援,并派海军参战,击败讨袁军左右两翼进攻,25日占领湖口要塞,继从九江、湖口县姑塘分兵三路向瑞昌、南康(今星子)、德安追击,8月18日占领南昌。李烈钧、林虎部退湖南,方声涛部退上饶。

7月16日,江苏讨袁军第3师攻占山东微山县韩庄,由于张勋派部队驰援,撤至铜山县柳泉。黄兴急令第8师混成团增援,迫袁军退回韩庄。后因第3师骑兵团投袁,混成团回守南京,前线力量削弱无力抵抗。张勋部于7月22日陷徐州,继取淮阴、扬州,直逼镇江。黄兴获悉江西兵败,徐州失利,28日离南京。

8月初,冯国璋部攻占蚌埠,陷临淮关、滁县。8月8日,革命党人何海鸣潜入了南京,组织第1、第8师余部,英勇抵抗20余日,终于因孤军无援而失败,9月1日南京失陷。

7月23日,上海讨袁军总司令陈其美指挥所部向军械重地──江南制造局进攻,伤亡甚重,退守吴淞、宝山一带。8月13日袁海军夺占吴淞,上海讨袁军遂告解体。赣、苏讨袁军失败前后,皖、粤川讨袁军遭镇压,闽、湘宣布取消独立。至此,国民党控制的南方七省全部丧失。

此战,革命党人内部不统一,行动迟缓,丧失主动,加之兵力不足,又无统一的指挥,而导致失败。但在政治上却进一步暴露了袁世凯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的反动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