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魁夷

浏览

图

日本画家。1908年7月8日生于横滨,原名新吉。193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日本画科后,师事结城素明,画号魁夷。1933年修完同校研究科,8月赴欧洲考察。翌年作为日德第1批交换留学生,在柏林大学哲学系攻读美术史。1939年第1 回日本画院展以《冬日三乐章》获1等奖。从此几乎每年都有作品入展和获奖,逐渐蜚声画坛。1948年第4 回日展展出《乡愁》,从此其作品为日展免审。1950年第6回日展展出《道》,开始注重日本情调之美,风格转换。以后他历任日展审查员,成为战后日本画代表画家之一。1956年以《光昏》获日本艺术院奖。60年代去北欧写生旅游,所作甚富。1965年当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并就任日展理事。1969年获文化勋章和每日艺术大奖,就任日展常务理事。1972年适逢中日邦交正常化,创作由日本政府赠给毛泽东的《春晓》,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74~1975年任日展理事长。1976年起多次访问中国,在大江南北及新疆等地写生旅行,很快为中国人民熟悉和喜爱。1978年5~7月,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先后在北京、沈阳举办东山魁夷画展、引起强烈反响。1984年5 月起任日展顾问。

东山魁夷早年强烈倾慕西方文化,自德国留学归国后尤其是经历战争创伤后,转而发现日本风景之美,遂一直孜孜不倦地探求这种美。为此,他长年只身流转于人迹罕至的高原、大海、森林,静察着小草、细枝、嫩叶、碎石、涓溪随四季而变的千姿百态,表现这些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他的风景画的特色,是以西方写实的眼光捕捉日本情调之美。东山成功地用西方表现手法改进了日本画,在保持其平面性的同时增强空间感,在装饰性中抒情寓意。他的画色彩沉着,重视内在的高雅甚于外表的辉煌,尤以纯静温藉著称。他论画强调与风景对话,画中常不出现人,但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人生的强烈情感,渗透着日本传统的审美情趣──物之哀,即对自然和人生的深深依恋与淡淡伤感。他的风景画是哲理和诗情、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统一。代表作还有《京洛四季组画》(1968)、《唐招提寺壁画》(1975~1981)。

东山还对艺术理论和音乐有一定造诣,擅长散文,所作不枝不蔓,状景抒情,托物言志,文如其画。著有《东山魁夷文集》(11卷,1978~1980)。东山魁夷的画和散文在中国有较多的介绍。

《春梢》(1989)
参考书目
  1. 河北倫明:《東山魁夷の芸術》,日本集英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