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活字

浏览

以锡铸成的用于排版印刷的反文单字。中国元代初期王祯在《农书·造活字印书法》中记:“近世又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锡字“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可见王祯前已有锡活字印书,由于锡金属的亲水性差,故用水墨的上墨性能不好。此为锡活字见于历史文献的最早记录, 比欧洲金属活字的创制约早一二百年。至明代中期,著名出版家华燧又“范铜板锡字”, 说明他除造铜字外,也造过锡字,但缺乏详细记载。此外,明代初期还有用锡版印刷或伪造纸币的记述,也是锡金属被用作印版材料的辅证。

清代广东省佛山镇盛行彩票赌博。据美国人卫三畏(卫廉士)记,他所认识的一唐姓印工兼书商为印“闱姓票”、“白鸽票”两种彩票,于道光三十年(1850)开始铸造锡活字,花资1万元以上,先后造成活字3副:一为扁体楷字,余为长体大字和小字,共20多万个。咸丰元年(1851)并印成元马端临 《文献通考》120大册。据称字大悦目,纸张洁白,墨色鲜明。卫氏还介绍唐氏浇铸锡字和印刷的方法:用刻好的木字,印在澄浆泥上做成泥字模,再把熔化的锡液浇在泥模中,俟凝固后敲碎泥模,取出活字,经修整高低一致后,排版在光滑坚固的花梨木盘内,扎紧四边,以黄铜做界行,半页10行,版心居中,如雕版式样,而后上墨刷印。

锡活字印本无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