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斯科夫,Н.С.

浏览

俄国作家。1831年2月4日生于奥廖尔省一小官吏家庭。16岁丧父辍学,曾在法院工作。后当过一个大地主的领地管理人的助手,奔走于全国各地,熟悉人民生活和民间语言,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1861年迁居彼得堡,全力从事文学活动。60年代写了不少中短篇小说,反映愚昧落后的社会状况。《一个村妇的生活》(1863,后经修改,易名《穿树皮鞋的爱神》)描绘一个农村“女歌手”追求恋爱自由惨遭迫害的悲剧;《姆岑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1865)写女主人公因情欲而杀人的故事,再现了商人阶层中腐败而残酷的生活气氛(这部作品曾由苏联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谱写为歌剧)。但当时列斯科夫的思想立场同革命民主主义者是对立的。1862年彼得堡大火,谣传纵火者为大学生,列斯科夫发表文章要求清查,引起进步青年的抗议。此后又在短篇小说《麝牛》(1863)、长篇小说《走投无路》(1864)中断言在俄国开展革命运动不符合实际,“虚无主义者”不了解人民,因而最后陷于绝望。长篇小说《结仇》(1870~1871)更进一步公开诋毁革命民主主义者。由于这些“反虚无主义小说”,他长期被进步文学界所排斥。

70年代、特别在中期以后,他的思想有所改变,并同反动刊物《俄国导报》及其主编卡特科夫断绝关系。他对社会作了某些讽刺性描写(如《笑和愁》,1871),同时开始在许多作品中塑造一系列虔诚正直的人物形象(《神职人员》,1872;《被诱惑的流浪汉》,1873;《在遥远的地方》,1873)。这些人物大多来自民间,或意志坚强,敢于同政教当局斗争;或心地仁慈,乐于为他人献身;或勇敢、能干,有时也不免粗暴以至残酷,但却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性格。不过列斯科夫之所以写这些正面人物,是基于这样一种想法:要克服社会上的邪恶,不必通过社会制度的变革,而是通过道德的改造。

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列斯科夫改变观点,逐渐接近革命民主主义者。他的小说讴歌普通人民中的能工巧匠。《左撇子》(《图拉的斜眼左撇子和钢跳蚤的故事》,1881)把统治阶级的愚昧专横和左撇子的聪明善良作了鲜明的对照;《巧妙的理发师》(1883)以抒情笔调描述了农奴艺术家的才华和他的悲惨命运。对社会的批判态度也有所加强,例如《岗哨》(1887)对尼古拉一世时代的野蛮的营房纪律、官僚主义,尤其是对大主教的伪善,作了有力的讽刺。逝世前不久写成的《冬日》和《太太和乡下丫头》(均1894)着意“鞭挞和折磨”上层贵族。绝笔之作《兔子藏匿之处》(1891~1894)揭露沙皇政府对革命者的迫害。

列斯科夫画像 小说《左撇子》插图

列斯科夫于1895年2月21日去世。他的著作丰富,生前就已准备出版36卷本的全集。他的小说题材广泛,涉及俄国社会许多方面,其中很多是描写市民和宗法制农民的生活风习的。这些作品结构独特,叙述生动,富于戏剧性和幽默感,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他还善于把俄国民间语言和文学语言融合得和谐一致。高尔基赞许列斯科夫的艺术技巧,称他为精通语言的“极其出色的行家”,并说自己和契诃夫从列斯科夫的作品中获益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