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D.

浏览

图

法国思想家。生于外省一富裕的刀剪作坊老板家庭。幼年受教会学校教育,后来到巴黎上中学,毕业后充当家庭教师,并给出版商翻译文稿。他的第一部著作《哲学思想录》(1746)批评宗教和教会,被巴黎法院焚毁。1749年写成的《给有眼人读的论盲人的书简》是一部无神论著作,触犯了当局,因而入狱。经营救获释后,开始主持《百科全书》的编辑工作,并以此作为毕生的事业,20余年中撰写关于哲学、史学的条目 1,000多条。1773年应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邀请,抱着推行开明政治的幻想来到圣彼得堡。女皇以清客相待,他感到失望,次年返回法国,在寂寞中度过晚年。

狄德罗是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在哲学、美学、戏剧理论和小说创作上都有所建树。他所建立的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提出“真”、“善”、“美”统一的理论,认为艺术中的美相当于现实中的真。1759至1781年他为巴黎每两年举行一次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写过10多篇评论文章,攻击以布歇为代表的浮华纤巧投合贵族趣味的“罗珂珂”作风。在《画论》(1795)中他提倡现实主义画风。他尝试建立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线,用散文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他称这种新的戏剧为“严肃剧”即后世的“正剧”。他写的两部“严肃剧”《私生子》(1757)和《一家之主》(1758),把剧中人物充作他的传声筒和抽象道德的化身,在艺术上并无可取之处,但是他为这两部剧本写的序言具有理论价值。《谈演员的矛盾》(原题为《关于演员的与众不同之见》,1830)是对表演技巧的探讨。他认为演员在扮演人物时不必在内心生活上变成剧中人物。演员一方面要把他所扮演的人物的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却不应亲身感受剧中人物的情感,需要保持冷静,在思想上先有一个“理想的范本”,然后丝毫不爽地在每次演出时复现这个“范本”。这便是演员的“矛盾”所在。

狄德罗的文学创作有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修女》写于1760年左右,在作者死后的1796年发表。小说以一个名叫苏姗的少女的自述,表达了资产阶级对个性解放的要求。苏姗是一个律师的妻子的私生女,父母为了剥夺她继承遗产的权利,强迫她修行。但她渴望自由,暗地与外界联系,希望能得到法律的保护,事情败露后遭到残酷的迫害,后被转到另一家修道院,又受到有变态性心理的女院长的蹂躏。以后终于在一个神甫的帮助下逃出修道院,隐姓埋名,在巴黎当洗衣女工维持生活。她给一个开明的贵族写信,诉说自己不幸的遭遇,祈求他的庇护,体现了一个被损害的少女对正常人的生活和幸福的向往。修道院阴森可怖的内幕,教会上层人士的荒淫无耻,禁欲生活对人性的窒息,在小说里得到充分的揭露。

《拉摩的侄儿》开始写作于1762年,作者生前仅以手抄本流传。1823年根据歌德1805年的德译本回译的法文本出版。1890年才发现狄德罗的原文。马克思恩格斯给这本书很高的评价,马克思称之为“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誉之为“辩证法的杰作”。这部小说采用对话体。狄德罗在巴黎一家咖啡馆遇到有名的音乐家拉摩的侄儿。这是一个怪人,“高傲和卑鄙、才智和愚蠢的混合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天赋的音乐家,但穷愁潦倒,常在富豪之门充当食客,有时也为太太小姐们传递情书。他与狄德罗交谈,一面自嘲,一面发表他对人生和社会的透彻见解。他并不认为自己过的生活是正当、合理的,他之所以玩世不恭,是因为这个社会本身是不道德的。只有同流合污,才能生存下去。拉摩的侄儿对当代社会众生的刻画和辛辣的评论不仅反映了封建制度下人与人的真实关系,而且揭示了正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心理特征。作品通过拉摩的侄儿复杂和矛盾的性格,反映了作者的一些想法。

《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也是对话体小说,写于1773和1774年,在作者生前以手抄本流传,1796年首次印行。这部小说写仆人雅克和他的主人在法国漫游,路上闲谈,中间穿插一些旅途见闻和离奇古怪的故事。雅克精明能干,但笃信宿命论,认为“人生在世一切遭遇,无论好坏,都是上天注定的”。每当发生荒唐、偶然的事件,雅克必用“一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这句口头禅来自我安慰,实际上成为对宿命论的绝妙嘲讽。他的主人昏庸无能,离开仆人寸步难行。作者着意渲染了属于平民阶级和贵族的两个形象的鲜明对比。穿插的故事中对贵族和教会人士的道德败坏有所揭露。狄德罗还发表过一部长篇小说《泄露隐情的首饰》(1748)和一些短篇故事,如《他与我》、《蒲保纳的两个朋友》、《这不是小说》等。

狄德罗手迹
参考书目
  1. D. Mornet, Diderot,L'Homme et l'Oeuvre, Boivin, 1941.
  2. J.Thomas, L'Humanisme de Diderot, Paris, 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