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开朗琪罗

浏览

图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雕刻家、画家、建筑师。1475年3月6日生于阿雷佐附近的卡普雷塞,1564年2月18日卒于罗马。

生平

米开朗琪罗是文艺复兴盛期的代表。1488年起,就在佛罗伦萨画家D.吉兰达约的作坊学徒,后因爱好雕刻转入以保存古典雕刻遗物著称的美第奇庭园,受该园古物学家及雕刻家贝尔托尔多·迪乔瓦尼指导。但使他艺术上得益最多的仍是多纳太罗及古典雕刻的启迪。15世纪90年代初,即以才华出众受美第奇家族赏识,食宿于美第奇宫廷,并创作《阶梯旁的圣母》及《山陀儿之战》等浮雕。1494~1499年,米开朗琪罗一度游学威尼斯、罗马等地,创作《酒神像》、《哀悼基督》等名作,饮誉于时。1501~1505年间主要在佛罗伦萨创作,雕刻有《大卫》,绘画有佛罗伦萨市政厅的壁画《卡西纳之战》及圆形画《神圣家族》等不朽作品。1505年应罗马教皇之召赴罗马,为教皇朱里奥二世设计及制作陵墓雕刻,计划几经变迁,他为此断断续续工作40年而未能如愿完工,成为艺术家终生创作的一大遗憾。1508~1512年,米开朗琪罗完成了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这是他一生最大杰作,也是文艺复兴绘画的最大杰作之一。1520~1534年,他为美第奇家族坟墓制作雕刻及设计墓室礼拜堂。以后定居罗马直至逝世,晚年主要创作除西斯廷礼拜堂的祭坛壁画《最后审判》(1533~1541)外,以圣彼得大教堂(梵蒂冈)的建筑设计为最重要,其中尤以大教堂圆顶的设计对西方建筑影响深远。

早期创作

米开朗琪罗15岁前后即以兼工雕刻绘画受到人们注意。他在画家吉兰达约作坊为徒不足3年,即尽得其师之艺,并作为助手参与D.吉兰达约主持的圣马丽亚诺韦拉教堂壁画;后来他在美第奇庭园倾心研究古典雕刻,并与人文主义学者、诗人接近,艺技和文化修养大有提高,少年之作即以突出的古典风格超越同侪。但他的少年创作绝大部分属雕刻,其中最早的《阶梯旁的圣母》(约1492)以圣母怀抱婴孩耶稣侧身坐于梯旁的姿式,表现了当时雕刻中罕见的粗朴壮实的形象,尤以姿态的沉静庄重深得古典风格的真髓。较后的《山陀儿之战》(约1492),以浮雕表现古希腊神话中拉庇泰人和半人半马的山陀儿拼搏撕杀的情景:人妖混杂,战况空前激烈,开始显示了米开朗琪罗集中一切注意于人体表现,特别是强力运动的人体表现的个人风格。他20岁左右创作的一些古典题材的雕像,就可达到神似之境,甚至被人误认为真正的古典遗物。《酒神像》(1497)即其代表作之一,它以完美的裸体表现和略显摇晃的醉态突破了15世纪雕刻的机械平衡构图。因此,这一系列的雕刻创作已表明青年艺术家卓越的才华。当他于24岁完成《哀悼基督》群像时(1499),整个罗马艺坛皆难以相信这件无与伦比的杰作是出自他手。于是他不得不在圣母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终生唯一自留题名的作品。《哀悼基督》表现圣母在基督死后抚尸痛哭的情景,但米开朗琪罗一反传统表现圣母哀痛至极的惯例,强调圣母的秀美与沉静,甚至有意把圣母表现得比她死去的儿子还要年轻,用圣母青春常在的形象寄托人文主义关于人性崇高和不朽的理想。此外,群像的三角形构图和极为精致的细部刻画,也与大胆的艺术构思互相配合,相得益彰,使这件雕刻成为米开朗琪罗第一个震惊艺坛的杰作。

《哀悼基督》

16世纪初年居留佛罗伦萨期间,米开朗琪罗创作活跃,绘画雕刻皆获丰收。当时佛罗伦萨恢复了共和政治,L.达·芬奇也回国效劳,促成佛罗伦萨艺术的最后一个高潮。1501年米开朗琪罗受佛罗伦萨政府委托,制作一尊异常高大的雕像──《大卫》(见彩图),该像净高4.1米,原准备作大教堂的装饰雕像,但由于创作极为成功,通过大卫形象表现的捍卫祖国、力抗强权的英雄意志极能激励佛罗伦萨人民士气,因此共和政府改变原计划而要求将它置于市政厅大门之前,这个提议经佛罗伦萨著名艺术家集会讨论同意,遂于1504年4月正式竖立(现为保护原作,已移藏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物馆),成为文艺复兴美术中最具政治意义的巨作。《大卫》完全以裸体表现,题材取自古犹太少年英雄大卫战胜敌酋哥利亚的故事,选定的具体情节是出战之前,大卫左手轻握投石带,充满信心地走向战斗。英雄体态壮伟,有移山倒海之强力和坚如钢铁之意志。1504~1505年间,米开朗琪罗还应佛罗伦萨政府委托,与达·芬奇共同担任了佛罗伦萨市政厅大会议堂壁画的制作,由于艺术风格与专长的歧异,他俩的共事实际上是一场创作竞争,各据大会议堂一面墙壁而展其所长。绘画题材同为佛罗伦萨历史上的战役,米开朗琪罗所画是1364年的卡西纳之战,是役佛罗伦萨军队在河边水浴时遭比萨敌军偷袭但终于获胜,该画即着重表现士兵从河边紧急集合应战的情景。艺术家把它当作展现各种裸体人物姿态的绝妙时机,而在入浴士兵群起应战的激烈动作中也充分体现了卫国保家的昂扬士气。可惜米开朗琪罗仅完成草图,正式壁画只小部分动笔即因艺术家被召往罗马而停工,以后草图与壁画本身也像达·芬奇的作品一样同遭毁失。但此画对当时艺坛影响却不小,使整个佛罗伦萨画派也像他那样集中注意于表现强力的人体。米开朗琪罗在佛罗伦萨终于完工的绘画作品则是《神圣家族》(1503~1505),此画为应多尼家族之请而作,因而也称《多尼圣母》,是一圆形画。米开朗琪罗充分吸收了达·芬奇的构画原理,结合自己着重人体表现的特点,把圣母、耶稣和圣约瑟3人构成为紧密的群体,以玛丽亚屈膝扭身侧颈的螺旋形姿态和双手抬举耶稣的强力动作塑造了前所未见的圣母形象,予人以圣洁崇高和穆肃端庄之感。此外,完全舍弃山水描写而仅以一排裸体少年为背景,也充分贯彻了他集中注意于人体表现的特点。

《大卫》

西斯廷礼拜堂壁画

米开朗琪罗在佛罗伦萨的雕刻绘画创作已使他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青年艺术家。是时位居罗马教皇的尤里乌斯二世野心勃勃,有意延揽天下英才为其服务,遂于1505年邀他速赴罗马,委以制作教皇陵墓的浩大工程。按原来设想,这座陵墓应成为世界最宏大的纪念物,装饰雕像数目众多。米开朗琪罗异常兴奋,亲自奔赴卡拉拉采石场选采石料达 8个月之久。但后来尤里乌斯二世突然改变主意,要艺术家停止陵墓雕刻的准备工作,甚至拒付采石工资。教皇所以变卦,可能是由于他想彻底改建圣彼得大教堂,而陵墓原拟置教堂中,因而只能让教堂工程先行,但米开朗琪罗认为有人故意刁难,教皇言而无信,遂愤而出走,回到故乡。在教皇压力下,佛罗伦萨政府出面多次劝说,他才复出,用了2年时间为教皇作了1尊青铜像(后被毁),又于1508年被迫接受了西斯廷礼拜堂屋顶壁画的任务。因此,后来成为他生平最大杰作的这项壁画,最初竟是以无比悲愤心情从事的。但他很快就把悲愤转化为创作的激情,经过多次斗争,使教皇保证不再干扰。取得充分创作自由之后,他就从被动转为主动,立志要使这项空前浩大的绘画任务结出震惊世界的硕果。他改变了原来只想在屋顶四周画些先知圣徒、中央则以图案装饰的简单设计,而用宏伟的建筑结构作框边,把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划成中央和周围两大部分并以中央为主,全部绘以宗教故事和人物形象。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平方米,但由于屋顶是券顶结构,画面略呈曲形,实际面积达500平方米左右,实为美术史上最大的壁画之一。米开朗琪罗在中央部分按建筑框边连续画了 9幅依次小大相间的宗教画,取材于《圣经》中有关开天辟地直到洪水方舟的故事,分别名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诱惑与逐出乐园》、《挪亚献祭》、《洪水》、《挪亚醉酒》。周围建筑框边的拱间壁面绘以12位男女先知,四角画摩西、大卫等的故事,在建筑构件上面和间隙处还绘有各种青少年形象,壁画气象万千,但始终以人物表现为主,其中形体鲜明的人像共有343个之多,大部分比真人还大,有的甚至大逾2倍。

米开朗琪罗的西斯廷天顶壁画从1508年5月开工,逾4年始完成(1512年10月),他谢绝助手协作,一切亲自动手,工作极为艰苦。由于长期仰面作画,他颈项僵直,书信皆置头顶仰视。但他的劳作获得最高评价,壁画揭幕后,举世公认为空前绝后之作,对艺坛影响尤大。画中人物气魄宏伟,体态健壮,具有强烈的意志与力量,显示了艺术家在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予同时代人极深刻的启示。《创造亚当》和《亚当和夏娃》中的上帝与亚当的形象尤为杰出,被誉为文艺复兴盛期美术最完美的创造。

《亚当和夏娃》

在西斯廷屋顶壁画完成34年后,年已60的米开朗琪罗又被教皇保罗三世邀来作这教堂祭坛壁画,他以6年时间画成《最后审判》(1536~1541)。此画宽13.4米,高14.6米,浑然一体,不像屋顶壁画以建筑框边分隔,而以中央的基督、圣母和众圣徒为核心,天堂地狱善灵恶鬼皆入图画,在雄伟壮烈之中另添穆肃恐怖之感,反映了艺术家晚年思想感情的变化。但是,图中大部分人物那种精力充沛、体魄浑宏的形象仍然保持了米开朗琪罗艺术的本色。

雕刻与建筑设计

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雕刻,计划一改再改,最后不了了之,但它却使艺术家为之劳累近40年,其中已完成或半途而废的一些雕像实际上包括了米开朗琪罗雕刻风格最成熟的作品,尤以《摩西》(约1516)和《垂死的奴隶》(约1513年以前)为著。《摩西》原来是准备作为陵墓四周的众多先知雕像之一,现在则放在1545年最后落成的大为缩小的陵墓正中(墓在今罗马温科利的圣彼得罗教堂)。全像高2.37米,摩西被表现为疾恶如仇的神态,双眼怒目而视。双臂青筋暴露,无比威严雄伟,跟西斯廷屋顶壁画中的英雄形象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此像雕工的精细更显示米开朗琪罗非凡的技艺。《垂死的奴隶》则是原拟装饰于陵墓基座的众多雕像之一。以奴仆俘虏形象装饰于纪念碑,是古典雕刻惯用的手法,米开朗琪罗虽袭此陈套,却表现了全新的意图。他的同情完全放在奴隶一边,虽在双目紧闭的“垂死”状态中,奴隶仍显露对解放的渴望,有意挣脱捆在胸前的绑带,奴隶面部似乎由于对胜利的遐想而略含微笑。

《摩西》

米开朗琪罗20~30年代从事的另一个主要雕刻工程──美第奇家族墓室,也在艺术家不能如愿的情况下结束。此墓室在佛罗伦萨的圣洛伦佐教堂内,1520年动工。在佛罗伦萨起义失败后,复辟的美第奇统治者又强迫他将其完成。因此,曾经积极参加起义的艺术家是在极度悲愤中工作的。虽然在这座墓室基本完成时(1534),当时的艺术界普遍为它欢呼,认为这是米开朗琪罗雕刻建筑合璧的完美成果,但艺术家却强调沉郁悲壮的气氛,和他固有的雄伟坚毅的风格略有不同。在他设计的墓室建筑结构之上,米开朗琪罗的雕刻主要有两组,各放在一尊美第奇雕像下:一为《昼》与《夜》,一为《旦》和《夕》,它们都由一男一女的象征性人像构成,以一种很不稳定的姿态躺在墓棺的圆弧形石顶之上。雕像的体态虽然逼真壮健,神情却显低沉,正如他为这些雕像写的诗所说那样,但愿以顽石般的沉睡远离现世的负担与屈辱,从而强烈表示了对反动势力的厌恶与愤懑。

在美第奇墓室及圣洛伦佐教堂图书室的建筑设计上,米开朗琪罗大胆运用古典柱式,开创了一代新风。他善于突出柱式结构的立体感,曲折回合,运转自如,对日后的巴洛克建筑风格很有影响。晚年在罗马期间,他的主要艺术活动已转向建筑,除负责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工程外,还参与了法尔内塞宫、皮亚城门和罗马市议会所在的卡彼托广场建筑的设计。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最浩大的建筑工程,先由D.布拉曼特主持,拉斐尔等继之,到米开朗琪罗接手时已建成大厅墙基。他的贡献主要是设计了覆盖大厅中央部分的大圆顶。这个圆顶的底座墙面以古典风格装饰,成双的柱子列于壁衬之前,檐部屏板雕以花环,给人以坚实富丽之感。圆顶本身的外形曲线则优美而富有生气,因此是米开朗琪罗在建筑领域内体现他固有雄伟有力的艺术风格的典范。它为日后欧美各国的大教堂和政府大厦的圆顶建筑树立了样板。

参考书目
  1. 朱龙华:《米开朗琪罗》,商务印书馆,北京,1963。
  2. C.De Tolnay, Michelɑngelo, 5vo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J. 1943~1960.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