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

浏览

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指介于草书和正体字之间的流畅书体。行书本是由正体字在日常应用中笔划连写或小有变异而形成的,既便于书写,又不象草书的难于辨认,所以宜于通行。从汉代至今,行书随着正体字的发展,而在体势、笔意上有所变化,成为适应性最强、应用范围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书体。

从各地出土的有年号的汉简和亳县出土的曹氏家族的汉砖等材料看,东汉中期就有行书。世传东汉晚期刘德升造行书,这与说“王次仲初变古形”、“杜度滥觞于草书”一样,都是后世对于把已经流行的字体归纳出章法并且在传授方面有功的人的推崇,也反映出这几种书体形成的年代。汉魏之际,钟繇、胡昭以师法刘德升而著名。到西晋行书大行于世,朝廷立书博士,以钟、胡之法教弟子,包括行书,书法家也多以行书著称。东晋帝王多善行书。书法家中王羲之善行书,他的《兰亭叙》更是千古闻名的杰作(见图)。

王羲之行书《兰亭叙》

行既是适于日常应用的书体,更是书信常用的字体。钟繇擅长八分、真书和行书,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钟书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也。三曰行押书,相闻者也。“行押书”即行书,“相闻者也”即用作书信往还的字。历代书法家的行书墨迹也大部是书信。私人通信可以随意书写,各显本色。比较历代法帖和真迹中的书信,既可以看到行书的发展变化,也可以看到行书的指称范围之宽。《宣和书谱·行书叙论》说:“自隶法扫地而真几于拘,草几于放,介乎两间者,行书有焉。于是兼真则谓之真行,兼草则谓之行书。”“真行”与“行书”的划分,只是从鉴赏的角度作出的。

参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