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树理

浏览

图

赵树理(1906~1970),现代小说家、戏曲作家。原名赵树礼。曾用过野小、常哉、王甲土等笔名。1906年9月24日生于山西省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农家庭。家境贫困,少年时即参加劳动。他深受农民的生活、情趣、语言与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的熏陶,同时又接受了父亲传授的中医药等知识,因而对旧农村生活有很深的了解。1923年小学毕业,次年在板掌村任小学教员,约一年,被无故免职。1925年考入长治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赵树理接受了“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启蒙,接触到新文学。同时,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高潮中还接触到了社会主义思潮。他参加过校内中国共产党员领导的学生运动,并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因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搜捕,潜回家乡,失掉学籍与党籍。1929年初在沁水县小学教师招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但旋即被捕,押送太原自新院。1930年获释。此后长年流浪奔走于太原、沁水及河南开封等地。其间曾两度任小学教师,同时还当过录事、差役、店员等。这时,他开始创作活动。最早发表的作品是登载在1931年北平《晨报副刊》上的古诗《打卦歌》,描述军阀混战下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同年发表小说《铁牛的复职》。此后数年间,尚写有《金字》、《盘龙峪》等小说及许多小品、评论等。这些作品大多亡佚。赵树理在长治读书时,曾学写新诗和新小说,但很快发现新文学与农民群众间的隔阂。为了帮助农民提高民主主义觉悟,挤掉在广大农村占有优势的封建旧文化,又受当时文艺大众化讨论的影响,他开始考虑文艺大众化问题,并立志为农民写作。所以这时所写的小说,已渐摆脱欧化,而趋于平易通俗。1936年赵树理应友人之聘任上党乡村师范语文教师,积极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又编写小型街头剧多种,还亲自参加演出。1937年加入山西抗日牺牲救国同盟会,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树理在长治、阳城等地任“牺盟”干部,负责抗日宣传工作。1939年后历任《黄河日报》、《抗战生活》、《中国人》等报刊编辑。几年间写下许多通俗的小说、诗歌、戏剧、曲艺、评论等,亦大多亡佚。1942年初,他到华北党校专事文化普及工作。1943年发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小说,获得工农兵群众和干部的赞扬。《小二黑结婚》叙述青年农民小二黑、小芹,为争取婚姻自主,在民主政权的支持下,冲破思想落后的家长二诸葛、三仙姑的阻挠,战胜混入基层政权的坏人的迫害,终于获得成功。这部作品是新旧交替中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社会现实真切生动的写照。《李有才板话》描写减租减息运动中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塑造了贫苦农民李有才的形象。并且用对比的笔法描写了农村干部中两种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风。由于深刻描写了当时特定条件下抗日根据地的阶级斗争状况,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而产生很大影响,曾被誉为“反映农村斗争的最杰出的作品,也是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之作”(周扬《新的人民的文艺》)。

1944年赵树理调华北新华书店任编辑,1945年后参加《新大众》报的编辑工作。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为广大农民喜爱的作品。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写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作品通过以主人公铁锁为首的农民从受压迫到觉醒,并参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武装斗争的经历,表现了中国农民争取解放的必由之路。从李家庄各阶级人物的荣辱升沉,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抗战胜利的长时间里,山西农村的历史性大变迁。作品人物多,场面大,时间跨度长,艺术却稍嫌粗糙。此后,赵树理集中地描写翻身后的农民为改造旧农村,改变旧风习、旧观念所进行的斗争。如《福贵》(1946)表现了因受族长剥削沦为吹鼓手而备受歧视的福贵,在解放后的觉醒,发出要求改变对“卑贱者”的观感的呼声。《小经理》(1947)写青年农民三喜为掌握合作社业务积极学习,表现翻身农民新的精神状态。《田寡妇看瓜》(1949)写土改后农民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1948年所写的中篇小说《邪不压正》,以一家中农的婚姻事件为线索,从侧面反映土改运动。作品深刻揭示了小生产者在改变了社会地位后,所暴露出来的严重思想局限,生动地描写了因此造成的土改运动中的左倾错误。这篇小说表现了赵树理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农民局限性的深刻了解。上述作品大多写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但捕捉了他们在新历史时期心灵的变化,因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

赵树理手迹 《小二黑结婚》插图 叶欣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创作了短篇小说《登记》(1950),通过女主人公小飞蛾前半生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严重弊害,以此反衬青年一代争取自由恋爱的合理性。1951年后,赵树理开始反映农村互助合作运动,1954年完成长篇小说《三里湾》。作品围绕扩大合作社和开渠两件事,表现各种类型农民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来临之际思想情绪的波动;热情地歌颂热心集体生产和技术革新的王宝全、王金生、王玉生一家人。在这些人物以及书中其他先进农民形象中,寄托着作家对发展农村生产力、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热切愿望。作品也成功地描写了中农马多寿和他的家庭。《三里湾》的主要成就在于深刻揭示农村深入进行民主改革的必要性。1958年,赵树理以当年农村全民整风为背景创作了短篇小说《“锻炼锻炼”》,批评了农民中占集体便宜的自私行为和干部中的“和事佬”思想。由于揭露了农村工作中的缺点,活脱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的形象,引起了一场关于如何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1959年后,赵树理开始觉察到“共产风”、“浮夸风”、“瞎指挥风”等的为害,为纠正这些错误而陈述自己的意见,曾受到错误批判。这一时期,他完成《套不住的手》(1960)、《实干家潘永福》(1961)、《张来兴》(1962)等小说,提倡实干精神,以针砭时弊。《实干家潘永福》,通过潘永福几个重要生活片断,赞美永葆劳动人民本色,埋头实干、讲求经济效益的思想作风。提倡务实是为了批评浮夸风。描写老一辈农民的《套不住的手》、《张来兴》等,均写得凝炼蕴藉,平易中见深刻,为短篇艺术上圆熟之作。1962年,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讨论会上,他继续阐明自己对农村问题的看法。不久,大连会议以所谓提倡“写中间人物”论而受到批判,赵树理亦受牵连。1965年调山西省“文联”工作。他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文化大革命”中,赵树理受到迫害。1970年9月23日病逝于太原。

赵树理的小说大都是描写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太行山区的农村生活,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他能通过一时一地的特殊形态的生活,反映中国农村变革的普遍性问题。其主题大多来自实际工作,往往含有提出工作中的问题以推动当前某项任务的创作动机,故称自己的小说为“问题小说”。他的作品大多取材于有扎实的生活体验与长期感受的农民日常生活。常借小人小事以反映时代风貌;不以雄伟气势取胜,而擅长于在平凡琐细的生活中,依靠人物细致的语言行为,以勾画其微妙的心理活动。赵树理小说的语言以北方农民口语为基础,进行加工提炼。平易朴素而又生动活泼、幽默风趣,描情状物均能曲尽其妙。取材与语言的特点,使赵树理的小说既通俗浅显,又具有较高的思想深度与对生活的独到见解,貌似直白却相当含蓄,耐人寻味。他的小说的结构,虽有截取生活片断,采用倒叙等笔法,但构成其特色的还是借鉴古典小说、评书所创造的故事完整,首尾齐全,按顺序叙述,含描写于叙述中等方法。他的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大众化民族化方面,有重大的贡献;对于现代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赵树理在进行小说创作的同时,一直没有间断戏曲和曲艺的整理、改编、创作。他自幼酷爱上党梆子,后来成为这一剧种在剧目、编导、音乐、表演诸方面的专门家。1941年创作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利用反动会道门组织暴乱的《万象楼》,为其创作上党梆子之始。抗战期间写过新编历史剧《韩玉娘》、《邺宫图》。1961年整理、改编、导演的《三关排宴》,并被摄制成戏曲影片。1964年创作以农村“四清运动”为背景,揭露投机倒把集团的现代戏《十里店》。随后继续上党梆子现代戏的创作,写作歌颂英雄人物的《焦裕禄》(未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赵树理担任了曲艺界的领导工作,发表过关于改革、发展传统曲艺的文章。他自己也创作不少曲艺节目。他认为小说和评书本来就是一家。1959年他创作了长篇评书《灵泉洞》(上),表现抗日战争时期田家湾农村抗敌斗争带有传奇色彩的一段经历。在其他曲艺品种的创作中以鼓词的成就为高。1950年,他根据田间的长诗《赶车传》改编的鼓词《石不烂赶车》,尤为成功,得到一些诗人和语言学家的赞赏。

1960年,赵树理将所作杂谈、评论等结集为《三复集》出版。书中多为阐述他的文学主张的文章。赵树理遵循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根本原则,赞同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观点。但同时他又非常强调作家写自己深刻地体验过的事情,坚决反对按照某种条条框框来写作。因此,他反复地申述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的道理,而且认为不应以作家的身份,要以普通群众的身份,与工农兵一起参加实际工作,甘苦与共,哀乐相通。要深刻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对象,熟悉他们的多方面的生活,方能进入艺术的创造。在文学形式方面,他极力主张通俗化,希望作家照顾群众的欣赏习惯和语言习惯。也坚决反对视通俗化为低级、简陋的观点,而认为大众化与艺术化、普及与提高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他强调在中外古今各种文学中,应以继承民间文学传统为主。这些主张全都贯彻到他的创作实践中。

赵树理在园中小憩

赵树理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常务委员、中国曲艺工作者协会主席,并当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代表。他的作品已被译为英、法、德、俄、日等20余种文字,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

工人出版社出版有 4卷本《赵树理文集》(1980)和《赵树理文集续编》(1985)。

参考书目
  1.  黄修己:《赵树理评传》,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1981。
  2. 董大中:《赵树理年谱》,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1982。
  3. 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山西人民出版社,太原,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