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笙

浏览

自由簧管气鸣乐器。流行于中国彝、拉祜、傈僳、纳西、佤、恕、苗等少数民族中。据1957年以来在云南省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等地古墓群发掘出的葫芦笙推断,至少有2500多年历史。唐人樊绰在《蛮书》中说:“少年子弟墓夜游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声韵之中,皆寄情言。”葫芦笙有4~7管多种,其中以5管最普遍。

葫芦笙以葫芦为笙斗,上插5~7根管状笙苗,笙苗下部(在斗内)嵌有长2厘米、宽0.2厘米竹或铜质簧片(自由簧),中部烙有按孔;笙苗下端通底,亦为按孔之一。笙苗顶端尚套有1~2个葫芦,起共鸣作用。笙斗另接竹管为吹口。演奏时,双手抱笙、按孔,吹气吸气皆可发音。发音原理同笙。

图

葫芦笙每管可发2~3音。能奏双音及3~4音的和弦。用持续低音和高音八度和弦的固定节奏或音型伴奏,是葫芦笙音乐中的常用手法。葫芦笙的底孔尚可演奏滑音、颤音。

葫芦笙分高音、中音、低音 3种。高音葫芦笙音色明亮清脆,中音圆润柔和,低音浑厚低沉。葫芦笙为自然七声音阶乐器。音管排列各地不一,调亦不同。音域因管的多寡而异:四川凉山彝族7管葫芦笙为B调,音域为b~f2;云南的佤族葫芦笙音阶为D调,音域为#c1~d2;改革后的葫芦笙为10管,以木质笙斗,音管上加共鸣器,音域扩展为g~f2

葫芦笙常用于独奏和为舞蹈伴奏。彝、拉祜、哈尼、佤、傈僳、纳西族的“打歌”、“跳歌”、“踏歌”等舞蹈,均用葫芦笙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