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习俗与人体健康

浏览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故端午节又称端五节、端阳节、重午节。在这一天,中华大地不论天南地北,人们都按传统的习俗,用粽叶包粽子,用白酒加雄黄相饮,采集艾叶菖蒲插于门头,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龙舟竞赛。

赛龙舟

每逢端午节时,我国南方各地都有赛龙舟的习俗。龙舟竞渡是我国历史悠久、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传统的水上竞技活动。

我国端午龙舟竞渡,据史料述称,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云:“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江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后就相沿至今盛行不衰。龙舟竞渡,既带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技性、又带有强烈的健身性。对于促进指、腕、肘、肩等关节的灵活,提高人体心、肺功能,发达上臂肌肉及胸大肌等,都是非常有益的。

吃粽子

端午节时,人们都喜欢吃粽子,通常都是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做成的。我国的粽子,有南北之别,馅心有荤素之分。北方粽子一般加入枣子或豆沙,制成甜味;而在南方则分咸甜两种,咸味粽子以猪肉、牛肉、火腿等肉类为主、营养丰富,色味俱佳。而且又是药食兼优的食品。

糯米味甘性平,具有温胃补中、益气止泻之效。而包粽子的竹叶或箬、苇叶等,也具有清热除烦、通利小便、生津止渴、健脾开胃等功效。

药物熏

每当端午节来临之际,我国民间喜用苍术、艾叶、白芷,雄黄等药物燃烧烟熏室内,让中草药的清香气味持续均匀地分布到室内的每一个角落。据说这样能避疫驱邪,杀虫灭菌,驱除四时秽浊不正之气。

医学专家认为,这是一种很好的卫生习俗,不仅能预防疾病,同时还可杀灭空气中的各种病菌,对家庭器具、衣服、食物等,都有一定的防霉和消毒作用。

挂大蒜头

端午期间,我国江西、安徽相邻的一些地方,端午这天,乡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悬挂着大蒜头或火红的石榴花。据说,大蒜头气味辛烈、能祛病消毒;石榴花红似火,邪气不敢入侵,能祛疫驱邪,是“天中五端”之一。

挂艾叶菖蒲

端午时节,我国民间有将艾叶,菖蒲插挂在门头或窗户上的习俗,古人亦有“七年之疾,求三年之艾”的说法。《荆楚岁时记》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镂或屑以泛酒”。至于端午节在门户上挂艾叶、菖蒲这一习俗,不仅我国有,在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也有这种风俗。

现代医学证明,艾叶能温气血,散寒温,菖蒲药性苦温,芳香开窍。所以,端午时节,人们便不失时机地采摘艾叶、菖蒲阴干收藏或悬挂于门户、窗檐之上,以驱除毒虫。

药物浴

端午节这天,我国江南一些地方有用中草药熬水洗澡的习俗。这些中草药是:艾叶、青蒿、白英、天泡草、苦瓜叶、佩兰等,或从此日起整个夏天经常洗,叫做“收热毒”。这些药物芳香祛湿、通表、杀菌、消炎、防暑,特别是对通透毛孔和散热有很大的益处,常用此药物煎水浴身,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和预防皮肤病,还可以畅通毛孔,降低皮肤温度,不生疮疖、痱子,有活血舒络、去疲乏、防暑热的功效。

戴香袋

端午节戴香袋是我国民间流行最早的习俗,做香袋多用白芷、丁香、苍术、佩兰、艾叶、广木香等芳香性强的草药研成细末,装进用五色彩线织成的桃子、寿星、菱角、粽子等药袋中,让小孩戴在身上,这些药物都具有辟秽、防疫、益气、清神、醒脑、散浊之功。它们挥发性很强。如:苍术能祛风、散寒、开窍,白芷可祛风解表,化湿通窍;丁香能芳香理气,温中降逆等等。所以,香袋不仅是互相馈赠的艺术品,还是很有疗效的防疫剂。人们随身带一个香袋,好像是带着一个“空气净化器”。

饮雄黄酒

《本草纲目》载云:雄黄能杀百虫,避百邪,其外用可治痈疮毒,虫蛇咬伤。所以,每逢端午时节老百姓有饮雄黄酒的习俗。有些地方大人小孩都在当天中午,喝上几口雄黄酒,以“解毒驱邪”;有的地方还用雄黄酒涂抹在孩子们的脸上,或用雄黄在小孩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做可以给孩子防邪避秽,同时还能驱除蚊虫。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雄黄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砷,它是一种较强的致癌物质,不宜内服,只能喷洒在室内。

贴窗花

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在端午节前,就擦洗门窗,洒扫门庭,特别是窗子,一定要擦得亮堂堂的。端午节这天,一些心灵手巧的姑娘们,用各色彩纸剪成蝴蝶、蜜蜂、燕子、猴子、喜鹊等窗花,贴在门窗的玻璃上,这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风俗,不仅可以美化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良好的卫生宣传形式。

走百病

我国北方端午节流行一种“走百病”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起得特别早,都要赶在太阳还未升起之前,男女老幼走出家门,到野外草地或树林里游玩散步。据说这样能走掉百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