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黛玉西去谈郁证

浏览

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虽则出自官宦之家,但天生体质纤弱,加上母亲早丧,在她的童年,就迷蒙着一层不散的忧郁。当来到表面上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实际上则是充满着仇视、争斗、欺诈的荣国府后,环境的改变并没有使这个少女的生活态度随之改变,而是更加挑起了她的自尊和高傲,更加敏感、多疑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唯恐有人对她怀着歧视和轻蔑。大观园里一切笑语温情,乃至落花飞絮、秋风夜雨无一不在她的心里引起寄人篱下的哀痛。她经常自叹自怜,触景生情,于是“多愁善感”便成为这个少女的性格特征。

她与宝玉性格相投,两小无猜,但是爱情并没有给林黛玉带来幸福,她一面热烈地要求贾宝玉向她倾诉衷肠,又不断考验宝玉的忠诚,加上他们之间的爱情始终得不到贾母的认可,使她陷于极端矛盾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宝玉和宝钗结亲的消息,恰似天崩地裂的一击,使她悲痛欲绝,却又无处倾诉,终于导致了她的精神失常。她精神恍恍惚惚,两眼直直地在那里东转西转,口里唠叨着:“我问问宝玉去”。后来,她完全失去了控制,不言不语、不吃不动、愁肠百结、唯有流泪。她在极度的痛苦磨难中,便“焚诗稿,断痴情”,以此“抗浊世”。终于耗尽心气,“泪枯”夭亡。

从林黛玉反映出的症状来看,她所患的是“郁证”,现代医学称为“反应性精神病”或叫做“心因性忧郁症”。急剧的精神创伤,长期的精神刺激,每每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人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现代生活的快节奏,那众目睽睽下的竞争和攀比,那无时不刻的算计和失算,那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亦完全可能使那些性情孤僻者、胆小怯弱者、懒惰求逸者、心胸狭隘者、事业失意者,滋生出心理和生理疾病来。

郁证,临床表现有三:一是心境昏愦,思绪烦乱。这种人大多性格内向,孤僻寡欢,患病以后则情绪低落,沉默懒言,表情淡漠,双眉紧锁。由于他们的前途涉茫昏暗,故而轻者有自责自罪之心,重者有轻生自杀之念。二是生活失调,敏感多疑。由于情绪上的抑郁、焦虑、苦闷、悲观,故而生活节律失调,难以自理。他们常常以夜为昼,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毫无倦意。即使睡眠,也很浅。还有一些病人,整天疑神疑鬼,特别注意别人对他的态度,认为别人的举动与他有关,甚至认为别人在暗中蓄意对其打击迫害。三是固执己见,思维迟钝。这种人思维紊乱,对任何事物,总好以其病态的逻辑,作荒诞的推理,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并且固执己见,不听规劝。患者思想内容贫乏,理解问题迟缓,或认为自己有罪连累了家人,对不起任何人,并引起关系妄想,认为周围人看不起自己,议论自己的错误或罪恶,从而产生自杀念头。

郁证是一种“心病”。“心病总须心药医”。历代医家主张,治疗此类郁证,全在于“移情易性”。但是,要真正做到移情易性,并不容易。足不出户,触景生情,往往会出现“因郁致病,因病更郁”的恶性循环局面。脱离或暂时脱离致郁的生活环境,是消除抑郁的简单有效方法。曾有一李姓妇女,因夫暴亡致郁,终日沉默寡言,以泪洗面,目光呆滞,常低头独坐或卧床不起。他人劝慰和药物治疗均无效。谁知,在一偶然机会被她好友拉上去了江南,旅游月余,心境渐宽,归后郁闷全消,不药而愈了。郁者,外出旅游,确实可获得“移情易性”的奇效。因为旅途中,生活环境不断变幻,注意力不得不放在那应接不暇的车船、山川、都市和陌生的人际交往中。美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和强如潮涌的生活气氛,可对其受伤的心灵作有效的修复。一朵平淡无奇的小花,有可能激起对大自然的依恋之情。一件随处可见的小事,有可能激发其对健康生活的强烈欲望。假如林黛玉生活在今天,能自自然然地走出大观园,恐怕中国文坛上会又添一个才女了。

林黛玉过早离开人世的事例,教训颇深。从中可以体会到,培养豁达开朗的性格,实在是大有必要。在处世待人上不可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要积极坦诚地与人交往,在交往过程中,可以倾吐不快,又可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鼓励,使事情得到妥善解决,心情就自然舒畅起来,还要克服自卑感,培养广泛的兴趣,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就不致于被不良情绪所笼罩。愉快的精神,欢乐的情绪,胜过任何灵丹妙药。由衷的欢笑能驱散无穷的烦恼。阳光普照心田,愁云就难登眉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