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出万象与人心之美

浏览

清新,若朝霞之映丽日;壮阔,若惊涛之拍海岸;矫健,若鹰击长空;苍劲,若枯松挂藤;洒脱,若断缰之马;浑厚凝重,若九鼎之尊……

这便是赏读李铎先生的书法所得到的感应与联想。

书法,作为最抽象的线条艺术,居然可以诉诸观者以丰富的想象与审美体验,其功能远不亚于绘画和雕塑。高妙的书法,甚或更有深意和韵味,这是它永葆艺术魅力所使然,正如美学家宗白华所言:“中国人这支笔,开始于一画,界破了虚空,留下了笔迹,既流出人心之美,也流出万象之美。”

追索一下李铎走向成功的足迹,对认识这位艺术家笔下流出的“万象与人心之美”,或许不无意义。

李铎五岁上私塾,是从背书、临仿、对句那种严格的旧式教育而发蒙的。旧学废禁,改入新学,书法课仍是他的长项。

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学还未毕业的李铎,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解放军中南军政大学。他能书善画,是部队有名的“秀才”。此间,他利用一切机会访碑查帖,勤学不怠,与笔墨结下不解之缘。

对于学书,李铎有一个精到的论断,谓之“临、立、变、创”。“临”,是继承,是通过学像某家,得以“立”起来,但这不是目的,“立”是积累资本与实力,为“变”做准备,通过“变”得“不像”,最终“创”出自己的风格来,写出真正的自我。

这个体验,言简意赅地道出了学书的基本规律,颇具哲理。他本人的实践正是循此以进的。在立住根基之后,他开始返朴归真,溯源求本,上追秦汉,甲骨、简帛、金文、石鼓无所不学,尤以篆隶和魏碑入行,以求朴茂浑厚之趣;近访王铎傅山何绍基等名家,以通流变之理。后来,对颜真卿又重起好慕之心,喜以行草笔意临写颜书大楷,取其博大、庄重、浑穆之气,他那惯有的下笔狠、重、疾、厚的特点,又多了几分生涩与老辣,更耐人寻味。不仅如此,他还在广游名山大川中荡涤胸襟,在仰观俯察中开启心智。苍松古藤常常是他取象的稿本,雪地沙滩也曾成为他挥洒的纸卷。所谓“聚古人于一堂,接风采于几案”,“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经过几番熔冶与吐纳,终于完成了个人风格的确立和塑造。从学古融今,到脱颖而出,以至获得嬗变后的自由,李铎不断向艺术的高峰攀登。

李铎是一位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书法家,也是一位戎马一生的老战士。军人的情操气质,军人的英武之势和豪迈之气,也是凝成他雍容大度、俊美豪放书风的重要因素。如今,他年逾古稀,其作品更含筋骨、力度,更趋古拙、沉雄与苍健,渐入“人书俱老”的佳境。在“变”的不断否定中追寻新意境,在自持的扬弃中挖掘新内存。

李铎的书迹流布之广、名播之远,成为当代书坛不多的几位实力派书家之一。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乔石同志曾亲笔题写“翰墨干城”赠勉,对他是极大的鼓励和赞赏。

在几十个春秋的笔墨历练中,线条在他手下运用娴熟之际,已将主体意识和内心情愫投射到翰墨篇章之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