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扁鹊祠墓

浏览

我国古代,流传着一位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医。他不但熟知内外、五官、妇儿诸科,而且精通砭针、汤熨、按摩等法。因此,被宫廷君主视若“仙灵”。但他更多时间则是遍走山乡,主动热忱为贫民百姓诊治疾病。药到病除,妙手回春……他,就是著名大医学家扁鹊。

扁鹊,真名秦越人,战国初期齐国渤海郡漠州(今河北任丘)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著名医学家。据传《扁鹊内经》是他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医疗经验而写的医学著作,并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

不久前,我去晋南永济参观、采访,特意拜谒了“扁鹊祠”与“扁鹊墓”,对这位两千多年前的伟人,有了进一步了解,激起由衷的敬意。

扁鹊祠,是在城东二十多公里清华乡的一所中学院子后面。大门外没有任何标志和迹象,如不是有的放矢寻来,谁也不会想到它会“藏”在这里。它初建于明初,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占地不多,规模不大,但仍保存有青龙盘绕的石柱、山门、戏台、献殿、正殿。

走进祠门,首先是那幅十分醒目的对联:“药医唐朝国母病,神诊东海老龙疾。”祠的主体建筑,是坐落在最后的正殿,里面塑有扁鹊高大坐像。他身披黄龙袍,头顶黄花冠,眉目清秀,神态谦和,那双专注的大眼,好象闪着慈祥的光芒。左右两侧,排列着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十大名医立像。细细看去,他们个个神采飞扬,形象逼真,宛如齐聚在一起,在专心致志地为攻克什么疑难杂症而在会诊似的。祠内,至今尚珍藏着一块巨型石块,上面刻着《史记·扁鹊列传》。字迹虽有剥蚀,但仍可辨认出:“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到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系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静静思索,他这“六不治”的“医德”,不是同他以毕生精力所撰写的《扁鹊内经》、《扁鹊肘后方》、《难经》、《脉经》、《偃侧缄灸图》等光辉著作一样,为丰富祖国医学宝库,留下了宝贵遗产。尤其是信医不信巫的朴素唯物思想,在两千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初期,该是多么难能可贵哟!

从清华中学走出,沿柏油马路西行半里许,有棵千年古槐,枝干苍劲,绿叶茂密。浓郁的树荫下,雄伟的石羊、石豕矗立着,后边是一座古老的墓冢,碑上刻着“扁鹊之墓”四个大字,是北宋大观元年所立,离现在已有近900年的历史了。扁鹊是怎么葬到这里的呢?

原来,扁鹊小的时候就聪明好学。有次,他在客店给人家看门,有位鹤发童颜的老人住下,此人就是长桑君,见扁鹊勤奋刻苦,年少不凡,便将祖传秘方传授给他,并遵从长桑君嘱咐,到处行医,为人除病。在赵国,大夫赵简子因专国事,久劳成疾,连着五日昏迷不醒。家人、众官心急如焚。扁鹊到后,对症下药,很快转危为安,大病根除。简子即赐良田五万亩,以表感激之情。不久,虢太子被熊咬伤,失去知觉,茶食不进,生命垂危,奄奄一息。家人将扁鹊请来后,以“砭针刺三阳、五会”,太子苏醒;以“八减之齐和煮之”,太子坐起;又“服汤药二旬”,太子完全康复。消息传开,人们纷纷赞颂扁鹊是位能使人“起死回生”的神医。

一次,扁鹊见到齐桓公,察颜观色,断定他有病。桓公听后,很不高兴,觉得自己很健康。过了十天,扁鹊见到桓公仍讲:“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公仍不屑一顾。又过十天,扁鹊见到桓公,更加明确指出:“君之病在肠胃。”桓公根本没当回事……但几天之后,他果然病情发作,四肢剧痛,令人速请扁鹊来医,可他已经远走高飞了。不久,桓公便离开了人世。

扁鹊按照长桑君教诲,为民治病,遨游四方。这天他来到清华镇一带,得知洗马村发生瘟疫,灾情十分严重。他不顾劳累,躬察病情,并用草药和柏木屑熬煮大锅汤给患者喝,结果没几天,病人全好了。全村人感激不尽,捐款、献力,帮他修起诊所,备齐文房四宝,盼他著书久留。这期间,曾两次被秦武王邀去咸阳看病,使重病缠身的秦武王第二天便可下床,第五天就体康如初。但却引起秦太医的妒忌、仇恨,便在他返回途中下了毒手。听到这个噩耗,乡亲们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将扁鹊尸体抬回,就葬在清华镇东这块风水宝地上……在黄河流域,扁鹊的庙宇不难见到,而扁鹊的墓地,却只有两处。据说,他的“头”当时被“郑人”运走,而这里只有他的躯体与“金头”。千百年来,风雨侵蚀,战火不断,然而这坐古老的土冢,却一直保持完好。就连“文化大革命”打砸抢搞得那么凶,当地群众也不准“反动派”动它一根毫毛,可见扁鹊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不寻常地位了。近些年来,每逢农历正月二十这天,四乡老少,敲锣打鼓,舞狮扬船,以丰富多采的形式,来纪念这位“神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