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5篇1100、1200、1300字

浏览

本文包含读《长征》有感、长征读后感(1071字)、观《雪山草地树丰碑·长征精神代代传—“红军长征在阿坝”红色文化图片展》有感(1079字)、观电影《我的长征》有感(1180字)、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读后感(1294字)、放眼看长征读后感(1346字)等1100字、1200字、1300字左右的精选读后感作文5篇,供您参阅。

长征读后感_1071字

电影《长征》片长1.5个小时,分上、下两集,向观众展示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战略大转移的历史场景。影片宏伟壮观,深入的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

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观看这部影片的同时,我也在思考那么一些问题: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为中国的革命保留了珍贵的火种?是什么让本来是执行战略大转移的一支队伍,在漫漫的万里长征中却扮演了播种机的角色,把革命的理论散播到千万户家庭呢?

影片没有交待长征的起因和背景,可能是因为受限于电影片长的原因吧。故事是从湘江河畔,红军抢渡湘江开始的。由于博古、李德对军队撤退所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所以部队带着大量的缁重挤在湘江桥上,几天几夜部队也没有能完全通过湘江。然而,时间就是生命,在红军的上头敌人的飞机在狂轰烂炸,后面有几十万追兵正汹涌而来,前方,蒋介石在加紧布置几道拦截的防线。红军长征的第一道本来不是难关的难关就这样横在了全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面前。幸亏红军的后卫部队拼死抵挡住了国民党追兵的猛烈进攻,为中央红军过河抢得了宝贵的时间,要不然,此役红军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特别是后卫部队的敢打猛拼的劲头,阻滞了追兵前进的脚步,给红军带来了珍贵的喘息机会。如果没有五万牺牲将士为了理想不怕牺牲的精神,(明明知道自己在后卫阻击,生还的可能性很少,但为了整个集体,甘愿流尽最后一滴血)没有他们的壮烈情怀,也就不可能再有后面八路军和解放军的发展,更不要说建立新中国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些牺牲的先烈们。

在一个集体当中,如果战略指挥出了问题,大家都乱成一团,没有众志成城的决心,没有凝成一股劲的凝聚力,没有哪怕牺牲个人也要保全集体的信念,那么这个集体决不会走得很远,而我们的红军指战员就具备有这些优良的素质,终于能够令决策失误的红军起死回生,创造了中华战争史上的奇迹。这些精神在我们现在这个国际形式变幻莫测的时代,我们的人民更应该汲取和发扬,不要先自乱了自己的阵脚,大家团结一致,发扬红军精神,不怕困难,克服困难,强国强军,保证中华民族。

虽然事隔已久,但每每回忆这些画面,我的心总是久久不能平静。

成语众志成城:众志成城[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意指众人同心,力量坚固如城。比喻团结一致,同心协力。语本《国语·周语下》。[源]《国语·周语下》二十四年,锺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锺不和。[典故]“众志成城”原作“众心成城”。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铸钟的念头。他们认为:那麽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然而景王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於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於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麽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怒斥他已经老了,懂个什麽?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後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後来“众志成城”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团结一致,同心协力。出现“众志成城”的书证如五代十国後蜀·何光远《监诫录·卷七·陪臣谏》:“四海归仁,众志成城,天下治理。”

成语众口铄金:众口铄金[zhòng kǒu shuò jīn],意指众口所毁,虽金石犹可销。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语出《国语·周语下》。[源]《国语·周语下》二十四年·锺成,伶人告和。王谓伶州鸠曰:“锺果和矣。”对曰:“未可知也。”王曰:“何故?”对曰:“上作器,民备乐之,则为和。今财亡民罢,莫不怨恨,臣不知其和也。且民所曹好,鲜其不济也。其所曹恶,鲜其不废也。故谚曰:『众心成城,众口铄金。』三年之中,而害金再兴焉,惧一之废也。”王曰:“尔老耄矣!何知?”二十五年,王崩,锺不和。[典故]据《国语·周语下》载,春秋末年,周景王打算要铸造一口极大的钟。单穆公和乐师州鸠知道了这件事,便劝阻景王打消念头。他们认为:那麽大的钟虽然少见,但是声音不一定和谐好听,若因此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痛苦,更是没有必要。然而景王并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仍然执意铸钟。隔年,大钟铸成了,平日惯於献媚的乐工们,纷纷向景王赞美大钟的声音非常和谐、好听。景王十分高兴,就找来当初反对铸钟的乐师州鸠,对他夸耀的说:“看吧!钟声果然很好听,你的顾虑是多余的。”州鸠对於景王的无知和自夸十分不以为然,就回答说:“大王铸造大钟,如果人民都十分赞成,那才叫和谐。如今劳民伤财,人民都对大王十分怨恨,这种情形怎麽能叫做和谐呢?而且人民所赞同的,很少有不成功的;人民所厌恶的,很少有不失败的。这就是俗话所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道理啊!”但是景王不接纳州鸠的劝谏,反而认为他已经年老了,什麽都不知道。隔年,周景王驾崩,之後再也没有人说大钟的声音好听。後来“众口铄金”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众口同声,往往积非成是。而在汉朝应劭所着的《风俗通义》逸文中,另有一个关於“众口铄金”的故事,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个商人拿了一块纯金求售,可是所有的客人都说这块金子不纯,商人为了证明金子是纯的,就把金子放到火里锻烧,因为“真金不怕火链”,来证明他所卖的金子的确是纯金。

观《雪山草地树丰碑·长征精神代代传—“红军长征在阿坝”红色文化图片展》有感_1079字

今天我激情满怀地参加了雪山草地树丰碑·长征精神代代传—“红军长征在阿坝”红色文化图片展。活动主要分为两个过程:1.活动开展仪式。2.参观展览。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参观展览。早在开展仪式的时候,我就已经迫不及待地想参观展览了。而在参观展览时,我一边听着讲解员姐姐告诉我们的知识,一边参观着展览会,这让我体会很深,感受很多。首先我从文字和图片中知道了红军长征经过了若尔盖﹑松潘﹑马尔康﹑小金县等阿坝州境内。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红军那样不怕死﹑不怕困难﹑把生死度之之外的长征精神。他们穿过了一不小心就可能陷进去的沼泽地;跨过了陡峭﹑寒冷的雪山;走过了无边无际﹑充满危险的大草原。难道他们没有长征精神吗?难道我们不应该牢记革命传统吗?再想想我自己,有一次,我有一道数学奥数题不会做,便随随便便乱写了一个答案,就出去玩了。现在想起来真是羞愧难当!其次当我参观到‘“中华第一金碑”时我为之一惊,这碑太雄伟了!它背靠雪山,面向草原。碑身为三角立柱体,在24米高的碑顶巍然矗立着近15米高的红军战士像,双手高举成“V”字形,一手持花,一手持枪。碑上的字是邓小平爷爷亲笔题名的。从解说员姐姐的口中,我知道了这“中华第一金碑”高41.3米,重达10吨呢!看着这“中华第一金碑”我的感受真的很多。首先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了红军战士长征路上的种种困难,但他们战胜了困难,长征胜利了!最后我感受到一种欣慰,红军长征路上那么辛苦,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长征胜利了!不知为什么,我看着这“中华第一金碑”眼泪情不自禁的掉下来了。然后当我看到红军用的盆子时我的心更酸了,因为当时条件有限,他们只能用这仅有的一个盆子煮饭﹑烧水﹑洗脸﹑洗脚……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艰苦呀!是他们的牺牲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呀!可我们呢?就说我吧!有一次,妹妹在我的洗脸盆内洗了一次手,我就不愿意了,让妈妈重新给我买一个洗脸盆。跟当年的红军相比,我太奢侈了!最后我参观到红军不得已吃了一个藏族人家的食物并留下字条时,这个字条上的内容我以记不清了,但有几个字和词语我仍记忆犹新:“请”、“担心”、“对不起”、“您”、“补偿”。读着这些词语和字我感受到了红军是多有礼貌呀!多有修养呀!参观完雪山草地树丰碑·长征精神代代传—“红军长征在阿坝”红色文化图片展后,我启发到了我们要学习红军那种不怕死﹑不怕困难﹑把生死度之之外的长征精神!还启发到了我们文明古国中国多么伟大呀!我们一定要牢记革命传统,发扬长征精神,长大后回报祖国!我们还要当好红色文化、长征精神的继承者!当好感恩奋进、励志成才的示范者!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

成语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如:南朝梁·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又如: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成语对不起:表示抱歉的客套话。如:曾朴《孽海花》第30回:“明明雯青为自己而死,自己实在对不起雯青,人非木石,岂能漠然!”又如:对不起,我关上窗子,你不反对吧?。

观电影《我的长征》有感_118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毛主席为红军题的一句诗,从中,我们便可体会到红军当时那艰苦的日子。转眼间,70年过去了,现在已经进入了新世纪,但人们还是忘不了红军,忘不了长征。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去观看了《我的长征》这部大型革命史诗和大型文献纪录片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王瑞参加红军革命中发生的事情。在渡赤水的时候,王瑞一家四口参加了红军,但在以后的革命过程中,本来的四个人却慢慢地一个一个少了,最后只留下了王瑞一个人,是毛主席一直以长辈的身份来抚慰他,才使王瑞从绝望中走出来。

红军整天生活在敌人的狂轰滥炸之中,面对下一个血肉横飞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时候,红军们选择的不是逃走或者投降,而是站到了更前面,以先锋的身份冲入敌人军中,英勇战斗,就算牺牲了,也为祖国立下了赫赫战功,为党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影片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王瑞姐夫英勇牺牲的片段。红军在飞夺泸定桥时,王瑞姐夫冲在前面,当先锋开路杀敌,王瑞则在后面用枪扫射作掩护,要知道,红军先锋可是在四条铁索做成的桥上冲啊,下面就是急流,要是掉下去的话,一定会没命的!先锋们小心翼翼地要从桥的这头趴着身体爬到桥那头,一边要小心敌人的子弹,一边要小心身体下的铁索,直取敌人死守的桥那边,才能使身后的大军通过。一些先锋被敌人的子弹击中牺牲了,余数不多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随着“乒”的一声,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了王瑞的姐夫,王瑞姐夫咬牙忍痛,用双手紧紧地抓住铁索,王瑞看到后万分焦急,想马上冲上前去拉住姐夫,因为姐夫现在是他在世上的唯一一个亲人了呀,但因为十分危险,战友们拦住了王瑞,王瑞的姐夫再也坚持不住了,双手松开一只,又松开一只,人掉入了江水之中……影片断了一下,画面定格在王瑞姐夫掉入江水的情景处,看到这里,我心中涌起许多许多的感慨:王瑞的姐夫刚刚遭受到一个巨大的打击——自己心爱的新婚妻子、王瑞的姐姐,在过彝区的时候被彝族人杀害了。经过这么大的打击,王瑞的姐夫没有被灾难痛苦打倒,依然一心一意地投入革命,冲锋陷阵,直到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真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

“跟着毛主席走!”这句话是王瑞的父亲和他最敬重的连长说的,正是因为这句话,才使失去了所有亲人的王瑞重新站了起来,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才让红军反败为胜。王瑞,虽然只是一个16岁的小孩,但他经历的却要比我们现在的同龄人多得多,16岁就已经在战场上杀敌为国,可以看出他是个爱国的孩子。比起现在,高科技时代的我们,那时的生活太苦了,但是现在的好日子都是象王瑞那样的革命先辈付出很多的牺牲才换来的,我们要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现在的我们更要努力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掌握本领,将来才能为国争光!

70年光阴,跨越了两个世纪,长征已成历史,精神却永恒!我们要学习红军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成语万水千山:万道河,千重山。形容路途艰难遥远。如:唐·张乔《寄维阳故人》诗:“离别河边绾柳条,千山万水玉人遥。”又如:万水千山路,孤舟几月程。——唐·贾岛《送耿处士》诗

成语来之不易:来之:使之来。得到它不容易。表示财物的取得或事物的成功是不容易的。如:明·朱柏庐《治家格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又如:我们活着的人都不要忘记,我们的红色江山来之不易啊。——何长工《红旗插上井冈山》

红星照耀中国第五篇长征读后感_1294字

杨一帆

长征,是一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是一次举世震惊的征途,堪称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1933年10月,南京发动了第五次剿共战争,但由于红军的领导人的指挥失误,1934年10月,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于是,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就此开始。在征途中,将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争,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红军一共爬过十八条山脉,其中五条是终年盖雪的,渡过二十四条河流,经过十二个省份,占领过六十二座大小城市,突破十个地方军阀军队的包围,此外还打败、躲过或胜过派来追击他们的中央各部队。他们开进和顺利的穿过六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有些地方是中国军队几十年所没有去过的地方。行程约二万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单从时间上看,你会发现,不过区区一年,不过如此,但红军却徒步走过了二万五千里的征途,那些环境相当艰苦,他们没有充足的食物果腹,没有好的住所,遮风挡雨,他们风雨来雨里去,以草为食,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不论白天还是夜晚,他们都在行军。就这样,他们日复一日的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完成了长征。

“长征”这条路是战士们用自己的血肉铺出来的。在长征途中,一个又一个的战士倒下,但没有一个人放弃,所有人都在咬牙坚持,他们浴血奋战,突破了一道又一道敌人设下的关卡。他们用行动与生命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而又可歌可泣的赞歌。长征中最为出名的就数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其中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飞夺泸定桥。当时30个红军战士身上背着毛瑟枪和手榴弹,不惧危险的爬到了沸腾的河流上,紧紧的抓住了铁索一步一抓地前进。红军机枪向敌军碉堡开火,子弹都飞迸在桥头堡上。敌军也以机枪回报,狙击手向着在河流上空摇晃着的慢慢爬行的前进的红军射击。第一个战士中了弹,掉到了下面的急流中,接着又有第二个、第三个。但是别的人越来越爬进到桥中央,桥上的木板对这些敢死队起了一点保护作用,敌人的大部分子弹都迸了进去,或者落在对岸的悬崖上。就这样,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行进,终于,有了一个红军上了岸,炸了敌人的碉堡,他们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英勇的红军战士,为了长征的胜利,面对滚滚的河流,没有丝毫犹豫和害怕,勇往直前,正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红军不愧为一支胜利之师。

冒险、探究、发现、勇气和胆怯、胜利和狂喜、艰难困苦、英勇牺牲、忠心耿耿,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诧异的革命乐观情绪,就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他们不论在人力面前,或者在大自然面前,上帝面前,死亡面前都绝不承认失败——所有这一切,以及还有更多的东西,都体现在现代史上无与伦比的一次远征的历史中了。用一个既能领导远征又能写诗的叛逆者的话来说,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成语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如:杜鹏程《保卫延安》第六章一:“战士们在这十五昼十五夜中,不是浴血奋战就是急行军转移。”又如:全班战士,个个奋勇当先,冲下山去与敌人浴血奋战。

成语勇往直前:勇敢地一直向前进。如: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一·周子书》:“不顾旁人是非,不计自己得失,勇往直前,说出人不敢说的道理。”又如:人人惧摩拳擦掌,个个勇往直前。——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七十三回

放眼看长征读后感_1346字

提到长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红军不怕艰难,力争胜利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我们的内心: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突破长江天险,强渡大渡河,激战腊子口,跨越雪山草地,挖野菜,吃树皮草根……这就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我们为体育课考试的800米都在叫苦不迭的时候,当我们受一些媒体带有某种色彩地去渲染历史的可疑性的影响事,当我们渐渐远离那种坚韧和信仰时,我们,是不是该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什么是最真的,我们,现在在哪里?

每天都有很多繁杂琐碎的事物将自己的时间分割完毕,往往一整天下来,只知道自己很忙,却不知到底忙了些什么东西。我很感谢党支部这种集体读书的机会,因为这让我自己没有借口用别的事情占据读书的时间。很快,在同学的推荐下,我就找到了《放眼看长征》这本书。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红军长征的全貌,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历时两年时间,行程两万五千里武装大迁移的艰难经历、卓绝斗争、胜利会师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是老一代革命家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令人心灵震撼,精神升华,激情奋进,永不言败的光辉历史,它创造了令全世界震惊与赞叹的奇迹。长征留下的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坚定信念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所汇成的红军精神,是中国乃至世界宝贵的精神遗产。

我们都是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或许被现在安逸的生活、快节奏的脚步所束缚,就连精神,也难以回到那个时代。我们哈韩哈日哈美,我们喜欢新鲜刺激,喜欢另类,喜欢一些特立独行的观点。现实中,千篇一律的报道,不时地捅出的丑闻,一些媒体的公信力下降,让我们将视野转向大陆以外,我们宁愿相信不同背景发出的声音。所以,这也就是为什么“红色书籍”这么不被待见的原因吧。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歌功颂德让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人,有一种距离感,甚至某些人会反感,但是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里面有“外国人眼中的长征”。通过一个生长于不同背景、不同国度的人的的视野来回顾我们的历史,用一种开放和世界的眼光来审视红色的过去,的确让人有些好奇。

埃德加。斯诺,美国记者,带着他自己以及整个世界的疑问走进红色区域,直接与领导人对话,亲身感受长征路途的险恶,科学计量长征的路程。斯诺在“大迁徙”一章中这样写道:“红军自己通称它为‘二万五千里长征’,加上全部的迂回曲折,辗转进退,从福建的最远点到陕西道路的西北终端,某些部分的行军者无疑走了这么长或更长的路程。红一军团所编的一段一段的精确行程表显示,它长征的路线总长一万八千零八十八里,折合六千英里——约两倍于横贯美洲大陆的距离——这一数字大概是这支主力部队的平均行军里程。在征途中,他们穿越了一些世界上最难走的车辆无法通行的路径,跨过了亚洲高峻的雪山和宽大的河流。”在他眼里,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是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

提到这里,我就不想再写下去了,因为在一个西方记者的眼中长征依旧是如此的艰难和宏伟,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历史就像是一盏青花瓷,不要因为现在沾上疵点就怀疑铸造它的那个人也是劣迹斑斑。我向来赞同多方面看待同一个事物,听取不同的声音,但是,这些声音中,我们要学会分辨真假,别让我们的思想被“拐卖者”所牵引。

成语长江天险:长江为天然的壕沟。形容长江地势险要,不可逾越。如:《新刊大宋宣和遗事》:“南阳密迩中原,易以号召四方;又有长江天险,可以固守。”又如:以为长江天险不可突破,他们就押这个宝。——邓小平《从渡江到占领上海》

成语歌功颂德:歌功颂德[gē gōng sòng dé],意指歌颂功绩和恩德。语本《史记·卷四·周本纪》。[源]《史记·卷四·周本纪》庆节卒,子皇仆立。皇仆卒,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毁隃立。毁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亚圉立。亚圉卒,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财物,予之。已复攻,欲得地与民。民皆怒,欲战。古公曰:“有民立君,将以利之。今戎狄所为攻战,以吾地与民。民之在我,与其在彼,何异。民欲以我故战,杀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为。”乃与私属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举国扶老携弱,尽复归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国闻古公仁,亦多归之。於是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典故]周朝传至古公亶父时,才正式建国,立国号周。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施行仁义,国人都非常爱戴他。戎狄中的薰育族来侵扰,想要夺取财物,古公亶父不反抗就给他们。随後又再度侵扰,想要抢夺土地和人口,人民都很愤怒,想奋起抵抗。古公说:“民众拥立君主,是要让他为大家谋利益。现在边疆民族前来侵犯,目的是为了夺取我们的土地和民众。民众跟随我或是他们,并没有什麽区别,如今民众因为我的缘故去打仗,要我牺牲别人的父子兄弟,却做他们的君主,实在不忍心。”於是就带领部属离开豳地,到岐山下居住。豳地的人民也都扶老携幼,全跟着古公来到岐下。邻国听说古公的仁义,也有许多人来归附他。因此古公就变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建筑房舍,把民众分成几个邑落定居下来;又设立各种官职以办理事务。人民谱歌作乐,以歌颂他的功德。後来“歌功颂德”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歌颂功绩和恩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