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读后感8篇400字

浏览

本文整理了读《三国》有感、《三国演义》读后感(424字)、三国演义读后感(424字)、三国演义空城计读后感(425字)、暑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434字)等400字左右的优秀读后感8篇,供您参阅。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4字

《三国演义》是世界十大名著之一,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是孩子成长必读的书。

一谈到三国演义,我便想到强大的五虎将,分别是“关羽。赵云。张飞。马超。黄忠,俗话说:看三国,流眼泪,为古人担忧。”这句话的含义十分深,只在一次我在看三国演义的时候我终于体会到了,那是司马已被诸葛亮用火团团围住,那是我心急如焚,这样一个有才能的人竟被白白烧死,真是可惜!不过就在这是天降大雨把火扑灭了,幸好幸好,就是这场大雨才让司马懿捡回一条命呀!

黄忠十分英勇,虽然年龄已老,但是锐气势不可挡的,想起他活着的时候,杀死了多少敌人的大将。还有一次,赵子龙为了救阿斗差点丧命,还好张飞及时赶到,救了赵子龙,张飞倒竖虎须,瞪着睁环眼,手握丈八蛇矛,大吼一声:谁敢决一死战,声如巨雷,吓得曹军腿发软,后来连喊数声,竟把曹操身边的大将夏侯杰给吓得肝胆碎裂,曹军连忙逃跑了,可见张飞身上隐隐有着杀气。

三国里有着许多历史故事,值得大家去看,很好看哟!

成语心急如焚:心里急得象着了火一样。形容非常着急。如: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要看个十分饱。”金圣叹批:“心急如火,更不能待。”又如:李自成心急如焚,只觉得树木伐得太慢。——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六章

成语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如:《晋书·郗鉴传》:“群逆纵逸,其势不可当,可以算屈,难以力竞。”又如:众将见西岐士马英雄,势不可挡,并无一筹可展,半策可施。——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二十八回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4字

在五一劳动节的假期中,我读了一本名叫《三国演义》的书。

这本书主要写的是公园一八四年黄巾军棋艺至二三零年西晋统一了中原。

书中描写了各国的军事、政治、外交等种种争斗,揭开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表现了统治者的无能,也反映了老百姓们对战争和分裂的反对。要求祖国和平统一的愿望。

在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敬佩“诸葛亮”和“赵云”,赵云人称“常山赵子龙”,赵云勇冠三军,是赫赫有名的“五虎上将”之一。在曹操的十万之上的大军中,杀来杀去,来回七趟。无论哪些曹军名将,都无法与他交手,却让赵云KO了!

而诸葛亮呢?姓诸葛名亮,人称“卧龙先生”,时刻手中羽毛扇。那个样子,让人觉得是一个文静性格。更让人佩服的是,她能懂天文地理呢!比现代的仪器还准。听说他是在五丈原去的世,之后,还用自己的木像吓走了敌人,真是“死诸葛吓走了活达”呀!

看完了这本书,我想那时候的争斗,和现在的分班也一样,那时的兵便等于现在的知识。我要对自己说:“我要好好学习。”

成语天文地理:泛指知识、学问。如: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3回:“某乃是中原一秀士,能知天文地理,善会阴阳,识得六甲风云,辨别三光气色,九流三教,无所不通。”又如:他懂得很多天文地理知识。

成语九流三教:泛指宗教、学术中各种流派。也指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如: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二折:“做子弟的须要九流三教皆通,八万四千傍门尽晓。”又如:天桥这地方,九流三教,什么样子的人都有。——张恨水《啼笑姻缘》第一回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4字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的其中之一,主要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展示了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是历史演义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草船借箭,主要写了周瑜千方百计想谋害诸葛亮,于是逼迫诸葛亮立军令状: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在第三天夜里,诸葛亮上了草船向曹营驶去,不一会儿,船上已经射满了箭。诸葛亮满载而归。这个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诸葛亮战斗时的足智多谋:借助别人的势力来扩大自己的军队。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都要经过深思熟虑后再做决定,不能果断行事。虽然以前没有什么高科技,但是人们靠智慧和双手战胜了敌人,一双双兵器都是靠人们的手工打造的,说明当时的人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着想。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少年来被人们称颂,他的故事让几代人读了又读,如今,已不再是战火硝烟的年代,但他们的智慧、勤劳、民族责任感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成语深思熟虑:反复深入地考虑。如:《楚辞·渔父》:“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史记·穰侯列传》:“愿君熟虑之。”又如:而其人亦得深思熟虑,周旋于是,不过十年,将必有卓然可观者也。——宋·苏轼《策别第九》

成语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如:《朱子语类·论语十七》:“譬如捉贼相似,须是着起气力精神,千方百计去赶他。”又如:这个老匪开初千方百计想收买这支已经武装了的工人队伍,可是工人们坚决拒绝加入匪股。——曲波《林海雪原》十四

《三国演义》读后感_425字

明代大学者了杨升庵有一首词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用在《三国演义》的开篇,恰到好处——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罗贯中在三国故事的开头,就给我们描绘了东汉末年动荡不安的社会乱象。战尘滚滚,狼烟四起。各路豪杰打着为了天下苍生的旗号,抢占地盘,称王称霸。黎民百姓生灵涂炭,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故事虽然精彩,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我实在看不出来那些所谓的英雄好汉,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哪个是君子?哪个是小人?

说曹操是乱臣贼子,可是他至死都恪守着承诺,一直没有称帝。说刘备是为了匡复汉室江山,可他却第一个自立为皇帝。是是非非,真真假假,令人眼花缭乱。

当我们试图用好人与坏人的标准,来判断和分析三国人物的时候,会发现无所适从,茫然无措,以至于大跌眼镜。也许,要读懂《三国演义》,还真的需要从杨升庵的那首词开始……

成语恰到好处:恰:恰好。指说话做事恰好到了最合适的地步。如:清·况周颐《惠风词话》卷一:“恰到好处,恰够消息。毋不及,毋太过。”又如:只是平心静气的说,紧要关头却不放松一步;真所谓恰到好处。——朱自清《经典常谈·春秋三传第六》

成语生灵涂炭: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如:《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又如:谭都督允士民之情,不忍轻动干戈,以致生灵涂炭。——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

三国演义空城计读后感_425字

每当我读起《三国演义》时,总有一篇文章吸引了我,那就是三十六计中的《空城计》。

文中介绍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带领五千人马到西城运送粮草,司马懿率领大军杀来,可五千人的队伍中已有一半送完粮草先走了。诸葛亮便略施小计,命人打开城门,并派20个士兵扮成百姓清扫街道,自己悠然自得地坐在城楼上弹琴。司马懿率兵到达城下,看到此情此景,顿时起了疑心,以为诸葛亮设好了埋伏,便不顾司马昭劝阻,命令大军即刻撤离。

诸葛亮临危不乱,用“心里战术”让司马懿带领的大军不战自败。我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大难关,被一些难以攻破的“大boss”封堵了前进的道路,但无论怎样,我们都要持有良好的心态,迎接挑战。越是到重要关口,我们越要临危不乱,去年高考时,有一考生急着出门,结果忙中生乱,没带准考证,回家拿了再回到考场时,因为考试已经开始,结果被拒之门外。

我看完这个故事,明白了:无论是干什么事都要保持平静的心态,否则就会像去年的那位考生一样吃大亏的。

成语空城计:指在危急处境下,掩饰空虚,骗过对方的策略。如: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又如:你不能老是用“空城计”

成语悠然自得: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如:唐·房玄龄等《晋书·苻坚载记·附王猛》:“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又如:荒凉的甲板上,只有悠然自得的水手们。——华而实《汉衣冠》八

三国演义读后感_430字

在暑假里,我读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讲元末明初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忘的历史画卷。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英雄人物。如: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骁勇善战的张飞、重情重义的关羽和纳贤的刘备~~~

先说一说关羽!他长着一双丹凤眼、一股卧蚕眉、面红如枣、手拿青龙偃月刀。关羽在书中占了很多回如: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单刀赶宴会、后来又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他忠于主人,有情有义。一知道主人的消息,就不顾一切的去找主人。后来,又得到一匹“赤兔马”就如火上加油,再增添他的一份风采。

再说诸葛亮,他是一个为了主人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空城计~~~~~~这些都是令人意想不到的!!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重情重义,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聪明,我更加要学习。

成语鞠躬尽瘁:鞠躬尽瘁[jú gōng jìn cuì],意指“鞠躬”,弯身以示敬慎。语出《论语·乡党》。“尽瘁”,竭尽辛劳。语出《诗经·小雅·北山》。“鞠躬尽瘁”意谓恭谨戒慎,不辞劳病地贡献心力。或以为典故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源]《论语·乡党》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诗经·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旅力方刚,经营四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引)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於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後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力,死而後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典故]“鞠躬尽瘁”系由“鞠躬”及“尽瘁”二语组合而成。“鞠躬”见於《论语·乡党》,文中叙述孔子在进入君门的时候,态度很恭谨,彷佛国君的门容不下他的样子。他不站在门的中央,走路时不踏上门槛。“尽瘁”则见於《诗经·小雅·北山》,诗歌内容是行役者对国君分配劳役不均所发出的感叹。文中说到有些人安逸地在家休息,有些人却因为尽力於国事乃至於生病;有些人每天过着高枕无忧的日子,但有些人却必须日夜不停地奔走四方。後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鞠躬尽瘁”,用来表达恭谨戒慎,不辞劳病地贡献心力。在三国蜀诸葛亮〈後出师表〉中,诸葛亮在考察了当时的局势环境後,认为以他的能力,以及许多未能预料的演变,都不足以能够抵抗强敌。尽管如此,他仍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只求竭尽所能。原文中的“臣鞠躬尽力,死而後已,至於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其实就是现在常用的“鞠躬尽瘁”的意思。

成语意想不到:料想不到,没有料到。如: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回:“今日这般寒冷,满天雪片飘扬,仙姑忽然下顾,真是意想不到。”又如:我走进房间,看见意想不到的景象。——叶圣陶《小妹妹》

《三国演义》读后感_433字

骁勇善战的军队,个性鲜明的人物,巧夺天工的对策……张飞、赵云、曹操、孙权、周瑜、诸葛亮、刘备……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草船借箭、刮骨疗毒、三顾茅庐……国演义里那栩栩如生的人物,鬼斧神工的计策,感人肺腑的故事,仿佛带我进入了三国的世界。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看到一本书,我百看不厌。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动人心弦的情节,调动了我的喜怒哀乐。当刘备三请诸葛亮,诸葛亮出山时,我被刘备那求贤若渴的精神感动;当赵云得到桂阳时,我被赵云那忠心耿耿的精神感染;当诸葛亮在城上悠闲地弹琴时,我想:这下诸葛亮死定了。没想到司马懿退兵了,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不禁佩服诸葛亮的空城计;当关羽在曹营时,虽然受曹操的赏识,却不忘当年和刘备桃园三结义说的话。他不停地打听刘备的消息,当打听到刘备的消息时,没有一丝犹豫不决,虽然有大将看守,但还是留不住关羽的心,几经周折,终于回到刘备身边,我被关羽那不忘旧情的气概感动……

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三国演义,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看三国。

成语骁勇善战:骁:勇猛。指矫健勇猛,善于作战。形容战将英勇出色。如:《南齐书·戴僧静传》:“其党辅国将军孙昙瓘骁勇善战,每荡一合,辄大杀伤,官军死者百余人。”又如:旋由粤军司令李烈钧,引众堵截,麾下都是锐卒,骁勇善战,非龙军所能与敌。——蔡东藩、许厪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九十四回

成语三顾茅庐:三顾茅庐[sān gù máo lú],意指指汉末刘备往访诸葛亮,凡三次,才得见。◎语本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後用“三顾茅庐”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源]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据《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引)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阳,苟全性命於乱世,不求闻达於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後值倾覆,受任於败军之际,奉命於危难之闲,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三国志·卷三五·蜀书·诸葛亮传》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典故]东汉末年天下纷乱,打着“复兴汉室”名号起兵的刘备,在屯田新野时,从徐庶口中得知避居在南阳隆中的诸葛亮是个能人,於是前去拜访,一连去了三次,才见到人。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提到了这件事:“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於草庐之中。”刘备不顾身分,一连三次专程拜访的诚心,终于感动诸葛亮答应出山替他奔波效力。後来“三顾茅庐”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对贤才真心诚意的邀请、拜访。

暑假读《三国演义》读后感_434字

三国演义 读后感

我读过《三国演义》后深后有感,故事是这样的:开始刘备遇见了关羽和张飞,并和他们在张飞的桃园结为三兄弟,然后他们去投军,渐渐的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然后被晋国给灭了,最后晋国统一了国家,三国时代就此灭亡。

读完这本书后,知道刘、关、张三兄弟在建立自己的国家前的拼搏,和义气,才建立自己的国家,关羽的义气、张飞的暴躁、刘备的尊重,都值得我们学习。虽然他们失败了,但是忠义永存,英雄无愧!都说胜者为王,但是在此我的心目中,他们是“失败的英雄”。曹操,也是我欣赏的人,因为他对人才求贤若渴。他的努力,为后来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杰出的才能和对人才的珍视,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细细品味,你会发现曹操一点也不令人讨厌,反而让人佩服,佩服他的谋略、眼界,佩服他的果断、乐观,佩服他的用人之道。这也许就是曹操的个人魅力吧!

成语一筹莫展:一筹莫展[yī chóu mò zhǎn],意指筹,计策、计谋。“一筹莫展”指一点计策也施展不出来。比喻毫无办法。语本《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传·蔡幼学》。[源]《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传·蔡幼学》陛下欲尽为君之道,其要有三:事亲、任贤、宽民,而其本莫先於讲学。比年小人谋倾君子,为安靖和平之说以排之。故大臣当兴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当效忠而以忤旨摈弃,其极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自非圣学日新,求贤如不及,何以作天下之才![典故]“一筹莫展”原作“一筹不吐”。蔡幼学是宋朝瑞安人,孝宗乾道年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宁宗即位时,下诏徵求直言,蔡幼学即上奏,提到为君之道有三:事亲、任贤、宽民,其中任贤是很重要的,他说到“前些年,君子被小人暗中陷害而遭到排挤,因此造成本可以有作为的大臣深怕做太多,反而被认为是制造事端,而不敢有所动作。与皇上亲近的臣子本应效忠,但却因忠言直谏违逆皇上,而遭到遗弃。情势演变到最後,皇上於是变得毫无作为,朝廷之中纵使有许多王公大臣,却也不见有人提供一点计策”。後来“一筹莫展”这句成语,就从《宋史·卷四三四·儒林列传·蔡幼学》文中的“一筹不吐”演变而出,用来比喻毫无办法。

成语求贤若渴:象口渴思饮那样访求贤士。形容罗致人才的迫切。如:《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又如:求贤若渴,从柬如流。——《宋史·窦贞固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