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县的建制沿革

浏览

五台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西周时将冀北划为并州,五台为并州北地,一度为北狄所居。前五四一年(鲁昭公元年)晋荀吴败狄于大卤(太原),渐拓而北,地归于晋。韩、赵、魏三分晋地,五台归赵。秦统一中国后,隶太原郡。

汉书·地理志》载:西汉置虑特,因县城西北有虑探,环城有虑逃而得名。汉因秦制,属太原郡。三国时属魏国,隶太原郡,为匈奴北部帅所居。西晋时属新兴郡,未置县。四八六年(北魏太和十年)复置县,改名“驴夷”,属肆州永安郡。北齐改属雁门郡。北周因之。六O七年(隋大业三年)改名五台县,因境内有五台山而得名,仍属雁门郡。唐、五代十国属代州。宋灭北汉,地乃归宋,隶代州。金属河东北路代州,一二一六年(金贞佑四年)升为台州。元属中书省南部冀宁路。一三六九年(明洪武二年),仍复为五台县,属太原府。一三七六年(洪武九年)改属代州,仍辖于太原府。一七二四年(清雍正二年),代州升为直隶州,于是五台不归太原府管辖。

一九一四年(民国三年),五台属雁门道。一九三七年(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第一行政督察公署,旋改称晋东北政治主任公署。一九三八年(民国二十七年),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成立,五台县属二专署领导。一九四五年(民国三十四年),改属晋冀二专区。一九四八年又改属晋中区一专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忻县专署。一九五九年忻县、雁北二专署合并,属晋北专署。一九六一年复归忻县专署(一九八五年改为忻州专署),2000年改为忻州市

从古至今随着历史的变迁都在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共经历了6种制度。

1、都甲制明、清两代,县下设都,都下设甲,甲下设村,村中分户。甲设老人,分别管理。

2、路约制1796年至1820年(嘉庆年间),改划路约制。全县划分8路:大东路、小东路、大北村、小北村、大西路、小西路、大南路、小南路。总计1城,4关,8路,39约,557村。

五台山台蘑

五台山台蘑

3、区村制<1>1919年(民国8年),阎锡山整理村范,划五台为6个区。<2>1938年10月,日军侵占五台城,仍沿用前6个区。

1939年4月,日军为适应斗争形式,划14个区分领各村。

1941年春又更为11个区。<3>1943年,仍为11区,但有部分改动。<4>1946年7月,五台全县解放,重划为10个区。<5>1947年,为加强集中领导,五台重新划为8个区,直至1955年才撤销区建制。

4、乡村制<1>1953年,为了加强县对基层组织的领导,区级机构变一级政权为督促检查机关,县确定将全县262个行政村划为123个乡。建立乡人民委员会,由委员8到11人组成,设乡长1人,副乡长1至4人,秘书1人。全县按地形划为3类乡:平川区,半山区,山区乡。<2>1956年春,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为了适应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需要,全县将123个乡重划为60个乡,乡下属村。

5、社队制<1>1958年秋,县委、县人民委员会于12月6日发出通知,决定全县由原有的36个乡,405个社合建为9个乡社合一的大型公社。公社下设管理区60个。最终全县为13个乡。<2>1961年8月,全县将13个公社划为30个公社。据1980年地名去查统计,全县30个公社共有574个大队,769个自然村,2384个核算单位。

6、乡(镇)村制<1>1984年秋,县7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批准了县人民政府关于政权分开和建乡(镇)人民政府的工作方案。同年10月,召开了个乡(镇)人民大会,选举产生了乡(镇)人民政府。将原公社所辖的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共计24个乡,6个镇,578个村民委员会。<2>2000年我县再一次进行体制改革,最后划为辖一区(五台山风景名胜区),6镇,13乡,573个行政村。

43、200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8000万元,全县财政收入845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62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4809.54元。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98.2万人次,实现旅游经济总收人6.2亿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