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环保小细节

浏览

1.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次性筷子又称“卫生筷”、“方便筷”,是人类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和社会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曾被视为一种文明标志。然而,现实表明,其所谓“卫生”和“方便”不过是人们一种虚幻的心理期望,它的使用与“折枝为筷”本质相同,与每餐清洗消毒、不需要众多生产基地和繁琐运送过程的多次性筷子比,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它的生产,是一种野蛮的掠夺行为,一株生长了20年的大树, 仅能制成6000—8000双筷子。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其中600万箱出口到日、韩等国。日本人发明了一次性筷子,却不用自己国土上的森林生产,而且用后回收用于造纸等。我国森林覆盖率不足日本的1/4,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
2.拒绝过分包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买来的食品或其他物品往往有两三层的包装,有时多达四五层。十年前的调查就表明,我国人年均包装物为lO公斤,全国每年包装垃圾将近1000万吨,而且这个数字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急剧增加。
生产包装需要耗费大量的金属、玻璃、纸张和塑料,这些包装品一次性用完后却变成了垃圾。美国食品包装垃圾的重量是家庭垃圾的一半,用于包装的开支与农民的纯收入相等。非常遗憾的是我国废弃物回收率很低。纸的回收率只有15%;塑料的回收率是9.6%;铝罐的世界平均回收率是50%,我国是1%。这样既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又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完全拒绝包装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做到拒绝多重包装,拒绝过分的和豪华的包装,不买包装豪华又繁缛的食物或其他用品。
3.使用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就等于把一张纸变成两张来用
4.尽量购买本地产品
记住,这并非支持地方保护。现代社会,生活消费品供给线路的延长,也开列出了一张长长的生态账单。尽管运输成本逐年下降,生活消费品从农场、牧区、工业园区等运送到大城市的超级市场直至消费者手中,还是移动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长的路程。
以美国为例,一般的美国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平均要运行2000公里;供应加利福尼亚的新鲜食品40%是远距离运输品,从加利福尼亚用货车运送一棵莴苣到纽约消耗的能量是种植一棵莴苣所消耗能量的三倍。虽然在许多地方,街头副食店、面包坊仍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现在这些小超市正让位于所谓的特大超市。集中购物不仅增加了货品运输的距离,也增加了人们行走的距离。从这个意义上讲,购买本地产品就是保护环境。在住所附近买东西。光顾那些小商贩,他们让我们的城市更加多姿多彩。


相关文章